生态环境部今天(2月24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大气环境司有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2024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已圆满完成大气污染防治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治污减排 力争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2021年11月发布的《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25年要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重污染天数比率要控制在1%以内。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这个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进行了回应。
“十四五”以来,全国重污染天数比率稳中有降,2024年全国平均比率为0.9%,已完成年度目标。北京市在2024年只出现了2个重污染天,为历年最少。
根据最新预测结果显示,今年全国及重点区域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偏少,大气污染扩散条件相对不利。特别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受秋冬季供暖导致污染排放增加、气象条件相对不利等因素影响,重污染天数比率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实现到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困难和挑战。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 李天威:客观条件不利,人就要更加努力。我们将继续大力推动治污减排,指导地方加快实施落后产能退出、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清洁取暖、移动源污染治理等工作,强化面源污染治理,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排放。
生态环境部将鼓励地方持续深化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完善应急减排清单,提升预测预报能力,适时组织开展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天气应对,真正起到污染“削峰降速”效果;还将指导重点城市,协同减排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少PM2.5和臭氧污染的产生,确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今年对大气污染 防治重点区域加大治理力度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还表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汾渭平原等,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今年要健全完善联防联控机制,持续推动重点治理工程,促进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根据通报:
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42.2微克/立方米、33.0微克/立方米和39.6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分别下降33.8%、31.4%和33.9%; 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分别为1.7%、0.4%和0.9%,较2017年分别下降4.9、1.1和4.7个百分点。这些区域的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环境空气质量已得到显著改善,但这个成效还不够稳固,改善难度加大仍是突出挑战。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 李天威: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全国污染最重的区域,特别是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13个城市位于全国168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20位,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针对该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严峻形势,今年我们将组织实施强化措施,聚焦结构性矛盾突出且减排潜力较大的重点行业和领域,推动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深化重点行业污染减排,不断强化区域联防联控联治。
生态环境部将出台激励性政策,鼓励企业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实现污染减排与行业高质量发展双赢。在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天气过程来临前,指导地方制定差异化管控措施,组织京津冀及周边等重点区域开展区域性污染过程应急联动,并视情况将范围扩大至长江中游城市群、川渝地区、天山北坡城市群等其他污染较重区域。
此外,围绕重点行业、产业集群、用车大户等重点领域,生态环境部将聚焦空气质量差、同比反弹或者污染较重城市等重点区域,派出执法骨干,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战场,开展监督帮扶。
(总台央视记者 蒋晓平 姚文利)
实习编辑:金怡杉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