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的江湖中,“死而复生”的故事也许比“暴毙”更加刺激和精彩。
当曾经位居头部新势力榜单首位的威马汽车,在时隔四百多天后以“最快可能在2025年就实现复工复产”的新闻重新进入人们视野时,这场关乎造车命运的行为艺术,注定将中国车企关停并转的命运戏剧推向新的高潮。
失控的造车连续剧
2018年的某个秋夜,上海外滩的LED屏上亮起威马EX5的广告。那时的威马,是资本宠儿、媒体焦点,更是许多试图成为“中国特斯拉”的造车新势力的代表之一。手握两张造车资质,自有工厂正在加班建设,背后藏着的是沈晖颠覆行业的野心。
2019年威马汽车的销量在造车新势力中排名第一,年销量1.68万辆,超过了同时期的蔚小理。2020年接连发生的刹车失灵、自燃事件,似乎并未能阻挡威马上升的势头。到2021年,威马汽车的销量达到了4.4万辆的顶峰。
当年的新车型威马W6在价格上首次突破了20万元,志得意满的沈晖更是抛出了“我国首款具备无人驾驶能力量产车型”、“行业率先实现了L4级别无人驾驶”种种诱人的话术,试图证明自己的科技基因。
但命运总爱在巅峰时刻埋下伏笔,沈晖的豪言壮语并未能帮助威马汽车走上资本市场,公司账户上不断流逝的数字,已经预示了威马汽车接下来的命运。
2022年威马汽车因电芯质量问题引发大规模召回,销量下滑近30%,仅为2.94万辆。2023年威马因电芯质量问题引发大规模召回,叠加资金链断裂、售后体系崩溃,那个曾以“用户思维”自诩的品牌,最终在用户和供应商的声讨中轰然崩塌,沈晖效仿贾跃亭远遁海外。
2023年底威马汽车正式申请破产重整,负债总额已经超过260亿元。新能源赛道的残酷在于:它既能让梦想在三年内膨胀成独角兽,也能让帝国在一夜间沦为荒草丛生的废墟。
复活背后的资本游戏
2024年底,当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成为威马汽车重整计划中唯一战略投资方时,并且双方最终签订《重整投资协议》,这场“复活”看上去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资本戏剧。
去年12月11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作出裁定,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威马智慧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威马汽车制造温州有限公司三个公司,将以实质合并重整方式,纳入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重整案。
而今年1月21日,威马汽车重整案债权人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召开会议,并透露出威马汽车的重整计划(草案)。除了提到威马汽车计划在2025年依托温州工厂完成复工复产之外,还预计在2026-2027年按照每年1-2款车型的节奏投入汽车市场,并进行量产交付。
远期的目标更是雄心勃勃,2027年实现销量超60万辆,2029年达到全球年销量超百万辆,年营收超1100亿元。怕是连眼下已经迈过造车“生死线”的几家,也不敢如此激进,何况是已经“阔别”行业近2年的威马。
而深圳翔飞将会为实现这个目标,将会投资超过100亿元“复活”威马汽车。
激进的数字在PPT上跳跃,却在现实里显得苍白。小米用三年百亿砸出13万辆的年销量,理想用十年时间才站稳了30万辆的交付量,而负债260亿的威马,却试图用更少的筹码撬动更大的杠杆。这更像溺水者为了抓住救命稻草而过度勾勒出的画面。
宝能系的残酷棋局
威马重整案提及的审计报告显示,威马科技集团经审计后账面资产总额为39.88亿元,负债高达203.67亿元。威马科技集团在一份评估报告中对总资产评估值为41.07亿元,总负债评估值为193.05亿元。
天眼查平台显示,深圳翔飞成立于2023年,注册资金1亿元,公司成立仅仅两年不到。这样一家公司如何能够拿出超过100亿元来拯救威马?
通过资本穿透,深圳翔飞的法人与实控人、公司主要股东深圳卓凯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和深圳凤宇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实控人,均为同一人黄晶。而深圳凤宇曾入股深圳市悠宝佳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实际控股人也是黄晶。深圳凤宇的法人张晓,是宝能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还担任宝能多家汽车销售公司法人。
威马汽车复活大戏的背后,宝能系的身影若隐若现。
宝能观致的血泪已然做古;长安DS品牌仍在宝能治下挣扎;宝能汽车主品牌的烂摊子尚未得到解决,昆明、杭州、广州等地宝能兴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仍在杂草丛生中苦苦等待新的接盘侠;悠宝利两年前惊鸿一瞥之后,至今迟迟未见批量交付,是“忽悠”还是“得利”,还是一个谜团。
从2017年宝能跨界入局汽车行业,到目前为止宝能还未攒到在车圈的立足之本。大众看到的只是经销商和部分前员工前往宝能集团商讨关于欠薪的情况,宝能董事长被欠薪员工围堵的新闻。
但宝能的造车之心始终不死,威马或许就是宝能的下一个目标。只不过,眼下的宝能能否盘得活威马,已经不只是钱的问题,而是双方或许都缺少一些成功的能力和经验。
结语:
即使威马能够在宝能的操作下复活,但在眼下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在迭代,蔚来的换电网络在扩张,威马要追回的不只是产能,更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差距。拷问市场的是,用户是否还需要一个威马。
商业世界没有浪漫主义的豁免权。如果第一辆“复活”的威马汽车能够成功驶下生产线,等待它的不仅是消费者的审视目光,更是整个时代抛出的终极命题:在新能源的修罗场上,第二季的剧情,往往比第一季更残酷。(文/ 老炮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