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AGI独家|上海一明星AI公司倒下,员工遭停薪,澜码创始人周健独家回应:正寻求被并购

IP属地 北京 编辑:唐云泽 钛媒体APP 时间:2025-02-24 08:34:27

澜码科技创始人、CEO周健

热潮之下,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明星 AI 公司突然“倒下”。

2月24日消息,钛媒体AGI 独家获悉,国内企业级AI Agent(智能体)公司上海澜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澜码科技”)近期对数十名员工直接解除劳动合同,停薪资、停社保已经超过三个月(去年10月起)。同时,“澜码科技”公众号自去年10月28日至今处于停更状态。

多位澜码科技员工在社交平台上称,去年10月开始,公司陆续就停了员工的工资、社保、公积金,今年1月6日左右,约50名员工被公司直接裁员,并且给了解除通知书。根据一份《劳动合同解除通知书》显示:“因公司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与您协商离职,因无法达成一致,公司不得不与您于2025年1月8日解除劳动关系。”

今年2月初,多名澜码科技员工集体到位于上海徐汇的西岸智塔楼下“拉横幅”讨要薪资。员工称,他们已经进入立案、调解等阶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中一位员工对钛媒体AGI表示,“公司就是裁员倒闭,这么多员工的工资社保公积金加起来大几百万吧。”当谈到有平台释出澜码招聘技术人员信息时,她表示,“公司都倒闭了,还有谁去维护?”

对于上述消息,2月23日晚,澜码科技创始人、CEO周健向钛媒体AGI独家回应称,“元旦的时候公司可能收缩了一下,有一些裁员,然后我们本身也是安排后面赔偿,可能他们情绪比较重,我们最近其实也已经付了三分之二的资金。没有(50名员工都裁掉),我们现在还留了大概20(名员工)。主要还是融资上问题。”

周健对钛媒体AGI强调,公司现在寻求被并购的可能性,已经有企业在谈。“我们已经在积极自救了,我自己其实也已经借了钱,我已经卖房子再去还(员工薪资)。”

澜码科技成立于2023年,是一家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企业级AI Agent平台公司,该公司曾研发能够连接人和系统的企业级Agent平台“AskXBOT”,并且于2023年8月宣布完成来自IDG资本、联新资本、Atom Capital参与的数千万元人民币的A轮投资,其他投资方还包括图灵创投、长风恒创投等。

公司创始人周健,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本硕。2002年,他获得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冠军。

2006年,李开复以“关门弟子”的称号将他招入谷歌,而他也成为了当时极少数获得访问PageRank算法核心代码权限的中国工程师之一。离开谷歌之后,周健先后加入阿里云、依图、弘玑等公司。周健曾称,他是依图科技10号员工,也是弘玑RPA公司CTO。

澜码科技成立和入驻徐汇西岸的 AI 智塔,与上海徐汇邀约入驻和 AI 领域的支持密不可分。官网显示,澜码科技是2023年上海徐汇第三批签约的20个重大项目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AI Agent公司。此外,该公司还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简称“AIIA”)》的成员单位、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金融组成员单位,以及中国信通院MaaS工作组首批成员单位

天眼查显示,2023年公司提交的工商信息称,澜码科技主体下有46名参保员工。

周健上一次公开发言是在2024年6月。他当时指出,投资人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现金流正增长又要与行业巨头如OpenAI保持竞争力,导致了双重压力。

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说,这件事如果能被定义清楚,那就不是一个好的创业机会。因为只要产品定义又清楚、又受全社会关注,那么大厂一定会入局,把这个东西给吃掉。就像是过去的滴滴跟快滴、摩拜跟ofo,这些大模型公司为了抢夺市场份额,必然会烧钱,而这烧的钱被谁用到了呢?要么是C端用户,要么是我们这样B端的、能够用好大模型的人。”周健表示,大量新模型涌现,但行业还处于初期阶段,并不适合大规模投入。

周健发现,目前AI Agent领域客户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大语言模型能力的评估,特别是在企业级场景下,模型如何理解并联系上下文的能力直接决定了AI Agent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周健也曾表示,人不会被AI替代,只会被会用AI的人给替代。“信息化是数字化的前提,数字化是智能化的前提,没有弯道超车的可能。如果没有把专家知识数字化下来,那么AI Agent的落地会有很大困难。”

对于商业模式的探索,周健曾解释称,澜码科技是通过其平台为企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多位员工在社交平台上称,澜码科技提出的企业级AI Agent(智能体)概念很超前,入职的时候字节、阿里这些大厂都没有做出来相关产品,最终却在职场“踩雷”了,主要还是与内部管理有关。

周健回应称,公司在经营上是有失误,“我当然认可,这是我管理上的失误。”

天眼查信息显示,2024年11月,迟某向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起诉澜码科技,案由是劳务合同纠纷。

事实上,当前整个融资环境不佳,多家 AI 公司面临资金困难挑战。

近期,90亿估值的上海 AI 自动驾驶公司纵目科技“爆雷”消息引发关注,公司创始人唐锐如今已经“失联”,700多名普通员工发不出工资,几名高管集体“卷钱跑路”。

据钛媒体AGI从企查查处统计,自2022年11月底到2024年7月29日,国内新注册成立后现在却处于注销吊销或停业异常状态的AI相关公司数量达78612家,接近8万家企业,占同期新注册87.8万家企业总量的8.9%。

投融资方面,据融中数据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VC/PE合计投资规模为2962.46亿元,同比下降了37.69%;合计投资数量为2403笔,同比下降了30.15%。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员工在入职澜码科技的时候签署了《保密、竞业禁止及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根据保密和知识产权的规定,在解除日之后仍将继续有效。这意味着,一般来说,没有解除与公司保密竞业协议之前,很多技术员工很可能无法到其他国内同业 AI 公司入职工作。

对于创业和融资,近期,经纬创投创始合伙人张颖发布的两条视频言论值得分享:

“第一是要持续的融资、持续的关闭,因为科技属性的公司对资金的需求是蛮大的,通常结束一轮融资,随着你产品在研发在迭代,下一轮的融资通常都是在一年以内,所以创始人要有持续融资,不能把融资当成一个开灯或者关灯通道,就不跟他们打交道了,因为你不知道下一轮什么时候会来,资金的诉求是否有变化,所以一种持续的状态或是为未来做准备其实都是应该的。还有另外一点,最有效的融资其实是在你不需要融资的阶段,跟有意义的投资人、跟有意义的投资机构,有效有一定频次的交流,因为在你不融资的时候,你处于一个非常放松的状态,也非常自信的状态,你把一定的精力跟时间留出来,跟高质量、对你行业了解的、对你公司也有一定铺垫的这种投资机构和投资人保持一定的交流的频次。这对你下一轮的有效融资做到很大的铺垫效果。”

“我见过不少创业公司创始人在自己公司发生困难,然后进入一个业务的低谷,特别是资金困难期的时候,有蛮大比例的创始人,其实是会破釜沉舟、倾家荡产,把自己的房子抵押,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去支持公司度过困难期,这种精神和这种坚决是非常打动人的,也让人很感动,他们敢于付出行动、实干的创业者。但是从数据角度来看,最终大多数结果还是业务无法持续下去,一方面是亏损掉了个人、投资人、机构投资人的钱,同时他们也把自己的好不容易积累到今天的所有身家,包括房子、财富也都带进去了。我想表达的是,其实不应该这么做,哪怕对自己的事业有多么的热爱,对我自己的公司有多么的看好,你必须要画一条很清晰的底线,留足足够的钱、留必须要自住的房子给家人,这叫底线,是在任何时候永远不应该去逾越的,因为哪怕你这公司不成功,你还有稳定的家庭、稳定的生活和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你人还在,那你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再去找大方向,踏踏实实的再去跟天使投资人、机构投资人打交道,去融到你需要启动的新企业的钱,东山再起。”

张颖强调,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融资对科技创业公司至关重要。许多科技创业公司在研发初期需要持续投入,但融资窗口期往往短暂,因此创始人需要保持滚动融资的状态,而不是等到资金告急时才临时寻找。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