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我们根据网友在东论的发帖,在公众号发布了“投资宁波方桥的哭都没地方哭?奉化楼盘库存都快占整个市区一半了!”一文。
1年过去了,近日,网友“光年爱人”在东论发帖,谈及自己近期途径宁波方桥区域时的所见所感。该网友指出,“最近路过宁波方桥,这么大的一个区域,密密麻麻的住宅小区,晚上去看了下。一个小区里面一栋楼估计也就2、3个灯亮着,如果按照入住率,连5%的入住率都不到。”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或许可以从国家统计局于今年1月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的“2024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一文中寻找线索。
文中数据显示,“2024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97385万平方米, 比上年下降12.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4.1%。新建商品房销售额96750亿元, 下降17.1%,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17.6%。截止当年年末, 商品房待售面积75327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10.6%。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16.2%。”这 种空间生产的迅猛扩张,实则源于土地财政与城市扩张惯性的双重推动。在多重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众多标榜“超前二十年规划”的新城项目纷纷“抢跑上映”,而宁波方桥的夜景,正是这一超前开发模式的直观体现。
追溯方桥的规划愿景,其被寄予厚望成为 “产城融合的新窗口,区域医疗的新高地”,并规划至2035年。在宏伟的蓝图上,宁波第一医院(方桥院区)、宁波大学医学院、地铁3号线(网络公开信息显示:方桥站已停运)以及预留的地铁6号线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似乎一切都在朝着向好的道路迈进。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在方桥的夜色中尤为明显。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方桥的夜幕,成片的住宅楼在黑暗中静默矗立,唯有零星的灯火 点缀其间。这种景象不仅反映了方桥目前的发展状态,也揭示了当下面临的挑战。随着人口结构与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变革,若住宅供给仍沿袭旧有的人口红利期惯性增长模式,供需结构的失衡将难以避免,产城融合的愿景也可能因此陷入“钟摆式空城”的发展困境。如何精准把握城市化进程与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合理调控住宅供给,促进产城深度融合,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寻求破局之路,漫长且艰巨。
从“造城”到“空城”的恶性循环亟需打破,“兴城之路”迫在眉睫。在这一背景下,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房的策略,即“以购代建”,逐渐成为多地政府的共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