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宝马正式发布的第六代eDrive电驱技术,首次搭载大圆柱电池技术及800V高压平台,引发行业热议。有业内声音评论称,宝马此次真正在三电领域实现了颠覆性突破,也有媒体表示,宝马此技术如何落地仍然有待时间考验。对此,在看来,这一技术不仅是对现有三电系统的全面革新,更可能重塑豪华品牌在电动化竞争中的格局,其技术亮点和战略前景无疑值得期待。
谈技术:更快更强和更大 宝马让不可能成为新未来
放眼当下车市,电动化引领的新能源浪潮已然成为市场聚焦的重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
据了解,汽车产业转型步伐加快,新能源汽车保持快速增长,2024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较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而高涨的新能源浪潮,也助推各家车企在三电领域持续发力。有人拿出刀片电池,也有品牌鼓吹底盘电池,可谓百家争鸣。
而当下,宝马带来的大圆柱电池,其大圆柱电芯采用46毫米标准直径,95毫米和120毫米两种高度设计(型号4695和46120),能量密度提升20%,续航里程增加30%。结合800V高压平台,快充10分钟可补能300公里。
从数据中不难看出,宝马的大圆柱电池具有“续航更长,充电时间更短以及储电量更大”等优势。为实现种种突破,宝马通过“无模组”(Cell to Pack)和“电池车身一体化”(Pack to Open Body)技术,电池包与车身深度融合,厚度减少、质量减轻,带来更大车内空间、更低重心及更优空气动力学表现。
在安全层面,其自主研发的“BMW能量智控系统”集成中央控制单元,全局调控高低压电源及电池数据,支持远程升级,提升安全性与能效。此外,第六代eDrive系统升级励磁同步电机(后桥)并引入异步电机(前桥),能量损耗减少40%,整车效率提升20%。碳化硅(SiC)逆变器与齿轮箱优化进一步降低摩擦损耗。
据了解,未来宝马将提供“单电机”至“四电机”等多种动力组合,覆盖从日常驾驶到高性能M车型的全场景需求。此外,通过镍含量提升、钴含量降低优化电池成本,综合制造成本较第五代降低40%-50%,宝马还将建立电芯回收能力中心,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
对此,认为, 大圆柱电池此前虽被特斯拉等企业尝试,但其量产仍面临工艺挑战。宝马通过与中国供应商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合作,计划2026年实现国产化量产,势必加速行业对大圆柱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其前景着实可期。
看前景:新世代将注定成为电动颠覆者
根据品牌规划,宝马第六代动力电池已于2024年底在沈阳基地启动试生产,2026年量产,当下其累计在华电池领域投资超140亿元。对此,认为,本土化布局不仅降低成本,更强化对中国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同时,我们也看到,宝马坚持“技术开放路径”,既与全球供应商合作,又通过自研三大电芯能力中心(研发、制造、回收)掌握核心技术话语权,形成从研发到回收的完整生态,无疑进一步巩固豪华电动市场领导地位。
事实上,宝马第六代eDrive电驱技术全面发布,其背后,宝马有支电动化的“研发天团”做坚实后盾。其中,宝马首席电池技术科学家彼得·兰普博士近期还获得了电池界“诺贝尔奖”——美国国家先进技术电池联盟(NAATBatt)终身成就奖。同时,宝马还是中国首家建立动力电池中心、并实现动力电池闭环回收的豪华合资车企。
为了实现前沿技术上车后的无缝衔接,与大圆柱电池相辅相成的宝马的“无模组”封装和车身一体化技术,可为电池包设计提供了灵活性范本。据了解,宝马可通过10倍于行业标准的检测项目等严格的测试体系,再度成为安全性与性能的新标杆。
古语有云“好马配好鞍”,前沿的电池技术自然也需要更加先进的补能体系。在这方面,我们看到,800V架构虽非宝马首创,但宝马将其与快充技术结合,进一步缩短补能时间,推动行业向高压化、高效化转型。
在实际应用方面,认为,新世代车型首搭该技术后,将扩展至国产化车型及纯电M系列,兼顾主流与高端市场。通过多电机配置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延续宝马“驾驶乐趣”的品牌基因。
写在最后:
第六代eDrive技术的发布,不仅是宝马对电动化技术路线的重新定义,更是其在豪华车市场巩固领导地位的关键一步。通过大圆柱电池、800V平台与高效电驱系统的结合,宝马在性能、成本、安全之间实现了平衡,同时以本土化生产和产业链协同加速技术落地。这一战略或将推动宝马从“传统燃油巨头”向“电动豪华标杆”的彻底转型,并为全球车企在电动化下半场的竞争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