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据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高达3140万辆,动力电池的装车量更是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领先地位。然而,随着动力电池退役数量的逐年攀升,其回收利用问题也日益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有专业报告预测,至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规模将有望突破千亿元的大关。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退役的电池若未能得到妥善处理,不仅会导致钴、镍、锂等战略资源的极大浪费,更可能引发重金属污染、电解液泄漏等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风险,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然而,当前我国在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的建设上仍存在诸多短板。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规范化回收率竟然不足25%。大量的退役电池流入了非正规的回收企业,甚至被一些非法的“黑作坊”进行拆解处理。据媒体报道,这些“黑作坊”往往采用极其简陋的方法,直接在室外空地上用液体浸泡电池进行放电,烟尘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不仅安全隐患重重,更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
因此,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退役电池的回收处理工作暗藏着巨大的风险。如何有效避免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所带来的“爆发式污染”,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了构建更加完善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会议提出了构建全生命周期溯源系统的创新思路,旨在为每块电池都安上一个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工作,对于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的资源安全、减少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会议明确提出,要强化全链条管理,着力打通回收利用过程中的堵点卡点,构建一个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对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的监测,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全程可追溯。
这意味着,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对动力电池的流向进行实时、精准的监测。从生产到销售,再到拆解和利用,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实现全程可追溯。这就像为每一块电池都配备了一个专属的“身份证”,通过这个“身份证”,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电池的来源、去向以及使用情况,从而有效地避免非法回收和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
事实上,在此之前,已经有部分地区和企业开始积极探索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数字化管理工作。例如,中商锂新能源科技(惠州)有限公司致力于构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体系。该体系通过为动力电池赋予唯一的“数字身份证”,实现了从生产到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数据追溯。作为工信部认证的动力电池回收资质白名单企业,中商锂新能源科技在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工作中已经充分利用上下游网络资源,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为了更好地适应技术水平提升和行业发展趋势的变化,工业和信息化部此前还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该规范的出台旨在引导企业有序投资、有序发展,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的管理工作。
此次《行动方案》还着重强调,要用法治化的手段来规范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工作。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行政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同时,要加快制定和修订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以标准引领带动回收利用工作的深入开展。这些举措的实施将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