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记者|吴丹若
编辑|邓凌瑶
2月22日消息,昨日,比亚迪(002594.SZ)盘中股价涨至386.5元/股,刷新历史新高,总市值达1.12万亿元。此前比亚迪发布全民智驾战略,公司股价飙涨,多家智驾概念股也迎来猛涨。(相关报道点击)
业内认为,从产业链层面来看,比亚迪推动下高阶智驾普及,智驾系统的装机量将实现翻倍增长,规模化需求将拉动上游芯片、传感器等产业链的技术升级与成本下降。与此同时,有实力的车企也在加速自研,传统供应商面临被车企自研替代的风险,特别是在车企自研率较高的智驾领域。
此外,智驾技术的普及,也为保险行业带来了新机遇。但由于缺乏相关政策与数据的支持,以及存在责任认定、风险评估等难点,智驾保险现阶段还处于探索阶段。
比亚迪天神之眼C 摄
高阶智驾普及浪潮下
供应链迎机遇
日前,小鹏汽车(09868.HK/XPEV.US)董事长何小鹏在周鸿祎的一场直播中表示,今年行业开始全民智驾,下一个十年,智驾的渗透率将从小于2%逐步升级到50%,甚至80%-90%,其中暗藏了巨大的机遇。
华安证券认为,2025年是基础智能驾驶体验普及阶段,投资主线在于智驾标签能够确实被市场认可从而提振车企销量,进一步激发下沉价位段消费者购买意愿,同时带动相应传感器套件放量,商业生态有望迎来拐点。
近日,就智驾领域合作,采访了多家供应商。
地平线机器人(09660.HK,下称“地平线”)相关负责人向表示,地平线是比亚迪两家核心车载智能计算方案合作伙伴之一,最新一代车载智能计算方案征程®6系列全球首发落地比亚迪天神之眼。
从比亚迪获悉,其很多零部件均采用AB供应模式,且一般至少有一个国内供应商。此次发布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智驾芯片的两家供应商分别是地平线和英伟达(NVDA.US)。比亚迪相关负责人告诉,这样能更好地保障供应链安全与低成本,另外是地平线的产量有限。
禾赛(HSAI.US)方面也向表示,与比亚迪在智驾方面的合作即将进入大规模量产上车阶段。旗下产品主要供应给比亚迪天神之眼B平台,包括比亚迪、腾势品牌的大部分新车型都将搭载禾赛ATX激光雷达。2025年,比亚迪旗下十余款车型将搭载禾赛激光雷达陆续上市。除了禾赛,速腾聚创(02498.HK)也是比亚迪的主要激光雷达供应商。
对于芯片、激光雷达这样的核心零部件,比亚迪通常选择投资供应链公司,或是成立合资公司。比亚迪持有地平线0.11%的股份;持有速腾聚创8%的股份;参与了传感器芯片企业芯视界微电子的B轮融资;与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联合成立了迪派智行,并持股60%。
车企下场自研零部件
供应商面临被替代风险
不过,越来越多的车企直接下场进行自研汽车零部件。这有助于车企降本,供应商也面临被替代的风险。
例如,比亚迪也在推动激光雷达、智驾芯片自研。某行业人士向表示,“比亚迪大部分零部件都能自研,因此给供应商的报价能接近成本线。”
比亚迪的全资子公司弗迪电池、弗迪动力、弗迪模具、弗迪视觉、弗迪科技,不仅为比亚迪配套,还为其他车企供应零部件。汽车行业分析师刘昊向表示,过去两年激烈的价格战下,比亚迪能保持较高的汽车毛利率,弗迪系功不可没,特别是弗迪电池。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行业收入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4%,成本同比增长5%,利润同比下降8%。相比之下,2024年锂离子电池制造行业的利润同比增长了48.5%。
据瑞银证券研究部发布的拆解报告显示,比亚迪海豹大约75%的零部件都是比亚迪自产。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直言,比亚迪只有玻璃、轮胎和钢板不能自己制造。
车企自研,受影响最大的是智驾供应商。随着L2级智驾的普及,更多车企开始使用自研的智能驾驶芯片或解决方案,智驾供应商的收入锐减。
今年年初,明星智驾公司纵目科技被曝封楼,创始人跑路。纵目科技是小米投资的独角兽企业,其主营业务陷入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核心的自动泊车技术逐渐成为行业标配,车企纷纷下场自研,导致未能实现自我造血。
智驾工程师运先生告诉:“智能驾驶技术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只要愿意投入,有实力的车企自建智驾不算难,现在自建还为时不晚,后期要靠积累数据和优化算法。”
以比亚迪和理想汽车(02015.HK/LI.US)为例,比亚迪自研高阶智驾项目于去年9月立项,到今年2月正式发布,不到半年时间。理想汽车作为智驾的后来者,前年下半年才预研端到端方案,但基于其率先落地体验感更好的智驾功能,业内已普遍认为理想汽车居于智驾行业第一梯队。
截至目前,由于巨额的研发投入,大部分智驾企业都处于持续亏损状态。即便是华为的汽车业务,也是在成立5年后才扭亏为盈。被称为“智驾芯片第一股”的黑芝麻智能(02533.HK)在2024年扭亏为盈,预计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利润不低于1亿元,但此前三年累计亏损近100亿元。
部分车企在探索智驾保险
责任界定与安全保障是痛点
随着高阶智驾的普及,与智驾相关的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事故责任界定的相关法规与保障成为行业接下来必须解决的问题。
北京中闻(合肥)律师事务所王康律师向表示,车辆在自动驾驶系统功能未激活状态下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按照传统方式认定责任;激活状态下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属于自动驾驶汽车一方责任的,由车辆所有人、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如果事故是由于车辆的设计缺陷、技术故障或软件错误导致的,制造商可能需要承担责任。自动驾驶系统的软件若存在问题引发事故,相关的软件开发公司可能负有责任。如果车主在使用自动驾驶功能时违反了相关规定,或者未能按照车辆的操作说明正确使用,可能需要承担一定责任。
目前,有关认定尚未在法律中予以明确。为了解决车主的后顾之忧,一些车企已经开始尝试推出与智驾相关的服务权益。
2024年初,极越汽车宣布推出“智驾保”服务,开创了智驾场景保障先河:极越车主在使用领航辅助功能时发生事故,产生的费用由该服务承担;第二年的车辆保费上涨,将由该服务承担。
不过极越和赛力斯提供的并不是真正的智驾商业保险,而是一种权益保障,驾驶员依然是驾驶主体并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的一切行为负责。
今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统筹保险行业力量,全面系统研究智能驾驶、车型快速迭代等对车险经营的中长期影响。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政府陆续出台支持政策,鼓励保险机构对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保险产品的开发及落地。
车企仍在探索智驾保险。日前有消息称,小鹏汽车正在联合头部保险机构推出定制化智驾保险权益产品,覆盖城市/高速NOA、自动泊车等核心功能,聚焦于解决用户在智驾使用中的责任界定与安全保障痛点。
对此,小鹏汽车方面向表示,今年小鹏智驾将持续迭代升级,也将为用户带来更多的保障权益,具体情况以官宣信息为准。
红星资本局关注上市公司的一切新闻
报料,私信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