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金喆 每经编辑:董兴生
北京时间1月24日晚间,亚盛医药(AAPG.O)挂牌纳斯达克,成为美股2025年第一家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以每份美国存托股份17.25美元的发行价,成功融资1.42亿美元。由此,亚盛医药成为第四家实现中美两地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
2023年和2024年,美股生物医药板块的整体表现并不好。而在港股,亚盛医药是“18A公司”中为数不多没有破发的公司之一,过去4年完成3次增发。此时在美股上市,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时机,亚盛医药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
“这也是海外投资人问的最多的。”亚盛医药董事长杨大俊近日在接受包括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登陆纳斯达克首先是解决渠道问题,有了这张入场券,说明可以得到欧美投资人的认可。其次,可以吸引更多高质量、长期的、专业的生物医药基金投资。第三,除了能够获得融资,亚盛医药得到更多的是资源和认可,这对公司进军全球市场有很大帮助。
杨大俊 图片企业供图
医药的资本寒冬没有过去
2024年以来,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接连达成数笔授权交易,行业内有人认为,2025年将是中国Biotech(生物科技)行业的回暖之年。
但在杨大俊看来,医药的资本寒冬还没有过去,无论是港股还是美股的生物医药公司股价都比较低迷;去年在美股上市的公司中有80%股价破发,“还有很多没上的企业看着行情不好选择推迟或放弃计划”。
在此之前,百济神州、再鼎医药都是先在美国上市,再回到国内上市。而且,那个阶段正是国内创新药最火热的时候,市场对生物医药公司的期待值都很高。
反观现在,大环境和政策已经完全不同,一二级市场都较冷。杨大俊把亚盛医药这次赴美上市定义为“逆水行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功上市,非常不容易。1月24日至今,还有4家海外生物医药企业也在纳斯达克上市,两家股价上涨、两家下跌,整体环境并不好。
但杨大俊知道,亚盛医药必须在这个时候啃“硬骨头”。在全球定位中,亚盛医药一直缺少欧美资本市场的支持。通过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可以获得更广阔的融资渠道,还能消除进入欧美市场的限制和障碍。
对于同样一款创新产品,欧美市场与港股/A股市场的投资人给出的估值截然不同,此前已有先例。“2024 WCLC大会”上,Summit/康方生物发布了HARMONi-2研究(TPS≥1%的一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结果:AK112的PFS(无进展生存期)显著优于K药(帕博利珠单抗),AK112在肺癌领域及一线治疗临床中以头对头临床击败K药。
美国生物技术公司Summit Therapeutics是在2022年底与康方生物达成合作,获得依沃西(AK112)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的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家许可权。AK112的成功,使得Summit市值从10亿美元出头涨到140亿美元。反观自主研发、并拥有AK112包括中国在内的更多地区权益的康方生物,市值涨幅远远小于Summit。
“不管在哪个资本市场上市,主要还是靠实力,最后还是数据说话。美国(投资人)就看两条,第一你的专利是不是全球专利,是不是授权的专利?第二,你有多少是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通过的临床试验?”杨大俊说,如果没有专利,海外的投资人根本就不会投。招股说明书数据显示,亚盛医药目前有500余项授权专利和20多个FDA临床批件。
但他也提到,还是要降低对上市后的表现预期,不要指望一上市就能涨多少。以前公司没有与欧美资本做很多交流沟通,大家还有一个了解的过程,纳斯达克的上市平台为公司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
图片视觉中国-VCG211357254629
行业发展必须先解决“泡沫”和“内卷”两个问题
亚盛医药成立于2009年,尽管目前只有一款产品商业化,但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优等生”。特别是2024年,首个商业化产品新型口服第三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奥雷巴替尼(耐立克)销量一路高歌猛进,与武田制药的BD(对外授权)交易让公司首次实现扭亏为盈,在研管线进展顺利,2024年全年股价涨幅近70%,表现可圈可点。
杨大俊也是生物医药领域第一批从海外回国创业的科学家之一,亲历了2015年开启的中国创新药产业狂奔。回顾行业过去10年的发展,杨大俊说,不管是监管层面还是资本市场,一系列的政策推动了创新药迅速发展。但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港股、美股还是科创板,没有一家企业现在的股价或者市值超过其自身峰值。
“为什么?因为峰值里有泡沫,已经回不去了。”杨大俊在采访时坦言,目前港股公司中股价超过IPO发行价的公司不多,行业中只有几家公司股价在峰值后可以维持稳定,说明是真正有实力的。在他看来,整个行业存在两大问题,第一是医保怎么支持创新,第二是怎样真正做创新,不要去“内卷”。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生物医药发展还是会受到很多的限制,很难持续高质量发展。
十几年前,杨大俊和其他创始人就明确,亚盛医药只瞄准临床未满足的需求,且具有成为同类最佳(Best-in-Class)或同类第一(First-in-class)潜力的产品,改变无药可医困境,而不是简单地跟随市场潮流。例如耐立克正在开展的、FDA许可的治疗慢粒白血病的全球注册III期临床试验,面向的是那些全球层面无药可医的患者。
去年6月,武田制药与亚盛医药合作,获得耐立克在全球(中国等地区除外)的开发及商业化权利许可。总计13亿美元的金额,创下了国产小分子药物对外BD的新纪录。谈到这笔交易,杨大俊说,虽然开始很难、坚持也很难,现在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功。通过与武田制药合作,基本解决了公司在全球注册III期临床试验的资金问题,接下来是推动注册临床,保持初心,聚焦创新。
他还提到,如果真正做创新、有实力,在中国也好,在国外也好,都能受到投资人的认可和资本市场的认可。国内的挑战或者“内卷”应该说是阶段性的,未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做真正的原创,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做临床未满足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