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前几年吗?那时买新能源车还是“尝鲜”。
但现在不知道大家发现没,买这种车,已经成了很多家庭的首选了。
不过,市场越火,踩坑的概率也越高。
尤其是很多人买新能源车,完全是跟风,结果开了半年就后悔得不行……
拿我自己来说,就差点犯了这个错,幸亏有内行人提醒,才避免了吃亏。
这是怎么回事呢?
聊到这个问题,其实挺玩味的。
因为在此之前,我总觉得新能源车“只有优点,没有缺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方面,在于新能源车很省钱。
不烧油,能耗低,日常通勤用电的成本远远低于加油,
特别是有条件安装家充的车主,一度电几毛钱,每公里的开销甚至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再加上免购置税、保养费用低,很多人算了一笔账,觉得新能源车开个三五年,省下来的钱都能买台新车了。
特别是当油价一路涨到8块钱的时候,身边不少朋友都开始感叹:“早知道早点换电车了。”
所以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觉得买新能源车就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另一方面,新能源车的续航也很能打。
纯电车虽然有“续航焦虑”,但插混/增程模式的车却是妥妥的“长跑选手”。
毕竟,传统燃油车一箱油也就跑个500-600公里。
但插混和增程式车型动辄1000公里起步,有些甚至能冲上2000公里的综合续航。
考虑到这个情况,何必再买燃油车呢?
但当内行人给我分析完,才发现事情没这么简单…
因为新能源车的省钱,是有前提条件的——如果忽略了这些,反而可能更烧钱。
譬如“新能源车的保险”就比油车更贵。
很多人买之前都没细算过,买完才发现比燃油车贵了一大截,尤其是那些高端纯电车型。
原因在于,新能源车的电池、电控、智能硬件等一旦出问题,修起来比传统油车复杂,成本更高。
保险公司理赔压力大,保费自然也就贵起来了。
此外,家充成本并不低。
很多人觉得“家充才是新能源车的正确打开方式”,但忽略了一个现实问题:家充的前提是固定车位。
但车位本身价格不低 —— 在一些城市,一个车位动辄几十万,如果车位是租的,想装家充基本没戏。
安装也不是想装就能装 —— 老旧小区电力容量不够,物业不同意,批下来要半年一年的情况并不少见。
还会存在施工成本—— 线路改造、施工费用加起来,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这笔账很多人买车前根本没算过。
更不能忽视的是,维修费很贵。
因为新能源车保养虽然便宜,不需要像燃油车那样频繁换机油、机滤、变速箱油。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维修费用就低——像电池、激光雷达一旦受损,维修至少1万起步。
至于插混/增程看似完美,其实也存在“续航焦虑”问题。
说白了,世界上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案”,如果存在,往往也会沦为“两头不讨好”。
像增程车就很典型,用电不够痛快,用油也不够舒服。
以纯电体验为例,虽然它标榜是电驱,但受限于电池容量,纯电续航大多在150-250km之间,比起纯电车还是短了一截。
日常通勤没问题,但如果遇到特殊情况,还是会感到焦虑。
因为很多人往往会纠结“到底是去充电,还是继续烧油”这个扎心的问题。
此外,增程车的发动机不是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发电后再给电机供电。
所以,很多增程车的油耗比传统燃油车还高。
到了补能环节更是感到尴尬。
想用电?电池不够大,快充速度也跟不上;
想用油?增程模式下的油耗也不低,加油比传统燃油车更频繁。
很多车主实际开下来,才发现:两全其美的背后,也存在两头受限。
总的来看,新能源车不是不能买,而是不能只看表面。
省钱、省心、长续航……这些优点的前提,是你得买对车,或者说,你的用车场景真的适合它。
如果充电不方便,反而天天用油,那增程车可能并不比油车划算;
如果买车时没考虑保险、维修等长期成本,那所谓的“省钱”,可能只是账面上的。
与其纠结新能源车到底好不好,不如想清楚:它到底适不适合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