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淘天高增后的范式转变:支撑阿里最大预期差

IP属地 北京 编辑:苏婉清 新浪财经 时间:2025-02-21 14:00:26

躺平指数

图文 | 躺姐

由淘天率先发起的电商行业范式革命,正在让市场开始重新反思过去几年“低价竞争”中的逻辑:极致低价,并不代表极致的竞争力。

根据财报,淘天在2024年Q4(阿里2025财年Q3)获得收入1361亿元,同比增加5%,超越市场预期的1317亿元,也是2024年同比增速最高的季度;在收入中占比超过74%的CMR(客户管理,包括广告和佣金等)收入,同比增速高达9%;经调整EBITA则为611亿元,同比增长2%。

得益于电商和云业务同时拿出良好的业绩,阿里巴巴美股股价盘前一度大涨至超过140美元,今日开盘达到137.8美元。

在我们看来,这份财报中最大的预期差,就来自于淘天:9%的CMR收入增速,彻底打破了近几年电商平台所谓的“增长密码”,通过挤压商家空间才能带来收入和利润提升的行业潜规则,在淘天这里已经不生效了。换句话说,这份财报揭示了电商行业价值评估体系正在发生的根本性变革:

通过平台营商环境的改善,是可以实现“平台-商家-用户”三方获益的。

要知道,在这次财报之前,整个市场对淘天业务板块的期待并不高,一方面是因为近几年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淘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相对守势;另一方面,淘天过去连续数个季度推出了各项让利商家的平台政策,市场担心在大幅度的商家让利下,CMR收入很难实现高增。

而建立在亮眼的业绩表现之上,淘天恰好印证了一个此前没有被市场认可的逻辑:当商家经营效率提升、利润空间改善时,其投入意愿与平台收入增长并非对立,而是正相关。

01减负和增收的逆向联动

预期差往往都是“非共识”的,市场基于表面数据或短期的商业趋势形成共识时,真正的机会往往诞生于对底层逻辑的逆向思考。

在电商行业的传统共识中,平台收入增长与商家经营成本往往被视为“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关系——平台若通过降低佣金、减免费用为商家减负,理论上会导致自身收入受损;反之,若追求收入高增长,则可能挤压商家利润空间,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商家的集体逆反。

过去几年,一些获得高增长的平台上,发生过商家集体抗议甚至炸店等比较极端的事件出现,其原因也不难想:像一刀切的“仅退款”这样,不论对错不讲道理一味偏袒消费者的政策,自然会培养出一批“薅羊毛党”,长此以往,商家的生存环境将会越来越恶劣。

可通过挤压商家利润、追求极致低价,让这些电商平台获得了远超行业大盘增速的收入和利润;而那些不能为消费者提供极致低价的、不能对商家极限压榨的平台,过去一两年的表现则很难大幅超越大盘,自然也无法获得市场青睐。于是,压榨商家的“潜规则”成为了市场共识,能顺应它的才是“好电商”。

但无论从什么角度看,这样的模式都是不可持续的:没有商家会为了平台的收入,一而再再而三地选择无底线退让;更有可能的是,有追求的商家会“用脚投票”,把精力和资源倾斜到那些能让自己赚到钱的平台。

察觉到了这些的淘天率先变革。2024年8月,他们宣布了新的“仅退款”政策,减少了对优质店铺的售后干预,赋予商家更大的自主权,让正常经营的商家能够通过与消费者的协商,自主处理退款退货;同时依靠大数据和智能系统来简化退款流程,提高效率,而优质商家不会被平台主动介入要求“仅退款”。

同时,淘天升级了已收到货仅退款的异常行为识别模型,拒绝有异常行为的仅退款诉求,优化了仅退款申诉环节,提供了平台兜底规则。和“仅退款”松绑几乎同步推进的,是大量的惠商政策,包括天猫年费取消、生意参谋免费、先用后付手续费免收、“退货宝”补贴商家退货运费等等。

惠商代替欺商,代表的是底层逻辑的变化。同样是在2024年二季度,淘天开始采用以“体验分”为核心的体系;体验分与店铺流量直接挂钩,体验分越高,可获取的搜索排序结果相对越好,所有淘系商家都可以提升服务体验获得更多的增长机会。

从商家侧来看,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数据显示,在“仅退款”政策调整后的五个月,平台“仅退款”总量下降30%,日均拦截异常退款订单超40万件,商家发货投诉赔付量降低超50%。从商家侧看,这一系列的变革是成功的,商家的安全感的确增加不少。

可问题是,平台能否在这一系列的变革后,获得业绩上的良好表现呢?

资料阿里巴巴财报,躺平指数整理

在上述措施出台的第一个季度,2024Q3,淘天的业绩并没有显著改善。该季度收入为989.9亿元,同比增长仅1%;CMR收入为703.6亿元,同比增速也只有2%。显然,刚刚推行的政策并没有在业绩上带来质变,也导致市场对于淘天这一系列的惠商政策产生误判。

好在,淘天继续加码对商家的扶持政策,这些变化也在2024年Q4产生商业效果,CMR收入在Q4同比增速高达9%,带动淘天集团收入同比增长5%。凭借这样的业绩表现,颠覆了此前市场的“伪共识”,对于一家“好电商平台”的定义,有了新的诠释角度。

1月12日,淘宝继续公布了多达12项举措,包括升级平台异常订单识别模型,首创账号诚信体系等,继续保护商家权益,治理“羊毛党”。“压榨商家—获取增长”的旧逻辑失效,淘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带来的商业回报,共同构成了如今淘天的“预期差”;而事实也会证明,只有多方受益的健康生态,才是可持续增长的真实壁垒。

02中小商家与平台的正循环

要想让商家获益,并进一步反哺自身增长,就要持续维护已经形成的影响环境。在去年三四季度的基础上,今年开年之际,淘天就推出了更大力度的惠商政策,在竞争对手尚未转向的情况下,进一步夯实商家与平台已经形成的正循环。

具体来看,此次淘天围绕商家推出的政策首先集中在服饰、美妆和运动户外三个类目,也是淘系最有比较优势的核心品类。根据《晚点LatePost》报道,新政包括了新品激励、站外流量扩充、会员私域、佣金激励、新商家扶持和营商环境优化等六个方面。千牛头条已经公布了部分行业的返佣对赌细则。

与往年不同的是,在商家政策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投入和激励力度要大得多。以佣金返还的激励为例,往年淘天返还的是二次消费且有使用期限的流量券,今年则是直接打到账户上的现金。这笔钱商家完全可以自由支配,可以投到别的平台,也可以当做自己的利润。

这次激励上,淘天的核心思路是,商家投入多少、平台就投入更多。从与商家一同在站外拉流量的思路就可以看出,只要能实现扶持优质商家把蛋糕做大的目的,淘天丝毫不介意花自己的钱,去帮助商家获得域外流量,或是去盘活商家的私域,激励中小商家进一步成长。

这种打破平台流量边界的创新模式,其背后的逻辑,就是把中小商家增长放到更高优先级,让后者加速增长,带动淘天腾飞。因此,不仅是简单刺激GMV,淘天的一系列运营逻辑也要随之调整,否则在商业模式上就会难以持续,且最终影响货币化率的表现,会妨碍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要想达到这一目的,让更多讲求质量但规模不大的商家有机会成长起来,就要为其提供针对性的营销工具,特别是以最先进的AI技术赋能,提高营销工具的整体效果。这样既能激活商家的经营活力,提升平台生态的繁荣度,又能强化淘系的商业价值挖掘能力,推动整体货币化率提升,形成正向的循环。

此前,2024年4月份,淘天宣布上线由AI驱动的全平台市场营销工具——“全站推广”。这一工具具备自动出价、优化目标人群定位和效果看板可视化功能,旨在提高商家市场营销投入及改善其市场营销效率。由于这一工具和“竞价”的底层逻辑不同,发布之后就得到了中小商家的欢迎,使用率逐步提升。

所谓的“竞价逻辑”,其实始于PC时代的搜索竞价排名,按搜索的关键词销售,出价高的商家才能获得流量。长此以往,流量会逐渐被出价能力更高的大品牌商家掌控,中小商家难以竞争。

而全站推广的逻辑则是,商家通过在系统后台设置ROI目标和预算之后,平台便可进行智能化投放,更具针对性也更加灵活,不同体量的商家在这一系统面前几乎“人人平等”,中小商家也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流量转化,营销工具和商业模式之间相契合,共同构成了推动CMR收入增长的动力源。

在Q4财报中,全站推广工具的渗透率提升,中小商家从其使用便捷性和市场营销效率的提升中获益,成为推动CMR收入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民生证券的测算,抖音的货币化率高达9%之多,是淘天的两倍有余,目前,后者仍然是商家的“成本洼地”,对商家有不小的吸引力。

03结语

《北风和太阳》的古老寓言,在电商领域有了新解:当北风试图用“强制降价”“乱扣保证金”逼迫商家让利时,寒风越凛冽,生态越脆弱;正如太阳不需要与北风角力,只需让旅人自发脱下外衣,淘天选择用“规则松绑”“技术赋能”释放商家活力,生态的活性越来越高。

过去几年,在所谓“低价内卷”的趋势影响下,电商行业的发展状态并不良性,商家被极低的利润困扰,“赔本赚吆喝”成为了非常普遍的现象。而由淘天发起的这场范式转变,将平台与商家的关系从零和博弈转向共生进化,让平台放下“寒风式逼迫”,转而成为商家成长的“光合作用”催化剂。

现如今四季度的财报表现已经证明,淘天的调整是有远见的,也让市场对公司的未来更有信心;叠加AI技术进步带来的一切,阿里的价值仍有很大空间。

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