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千亿方便面江湖,迎来中局之战

IP属地 北京 编辑:沈瑾瑜 斑马消费 时间:2025-02-21 08:00:54

陈晓京

千亿方便面市场,进入了一个博弈期。

一方面,生活节奏加快、独居人口增加、懒宅经济上升,消费者对方便面等速食品的整体需求在提升;另一方面,外卖对方便面的持续冲击外,方便食品产业升级,自热食品、预制菜等,对方便面的替代性也在增强。

于是,方便面市场暂时失去了销量增长的动力,甚至难以回到10年前。近几年的市场规模提升,主要靠的是高端化和提价。

在这种复杂的调整期,方便面新旧势力之间的交锋更为激烈,也对稳固多年的方便面行业金字塔结构产生动摇。

2023年,白象超越今麦郎,成为方便面市场份额第三。白象身后,更多中小品牌跃跃欲试,试图在这个千亿市场找到新机会。

接下来,康师傅能否强化“品价比”重回高速增长轨道?白象能否挑战统一,终结双巨头长达30年的统治力?整个方便面市场,还有哪些新故事?

崛起史

在众多食品大类中,方便面这个依托于食品工业而发展起来的类型,相对而言还算是个新物种。

上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拉面馆排队等候时间过长的问题,华裔日本人安藤百福,在自家后院的小屋中,攻克熟制拉面干燥回生和快速复水技术,发明了方便面。

60年代,日本方便面的工业化生产快速发展,1970年首次出口至欧美市场,方便面开启全球化。

中国第一包方便面,1970年诞生于上海益民食品四厂,标志着中国方便面产业的正式起航。

进入80年代后,我国从日本等国引进100多条生产线,珠海华丰、广东来利、河南南德等方便面企业先后创立,新加坡的幸运方便面也在80年代末进入中国市场。

然而,当时的中国方便面市场,还是粗放式发展的草莽时代。这种状况,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彻底扭转。

1992年前后,来自台湾的康师傅和统一,几乎同一时间进入大陆市场。两年后,安藤百福的方便面企业日清,也到广东顺德建厂。如今的本土方便面头部品牌白象、今麦郎、五谷道场等,大多创立于这一时期。

在那个年代,就算你没有吃过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也一定买过统一的小当家干脆面。在高密度广告的轰炸下,康师傅、统一靠着这些大单品,登顶中国方便面市场,并稳坐至今。

与此同时,中国方便面产业也迎来了超高速的增长。年产量从1970年的200万份,发展到2000年的178亿份,成为全球第一;2010年达到501亿份的历史峰值。

在中国方便面产业的上半场,本土品牌处于弱势。今麦郎“过渡性”引进日资,扛过了一轮又一轮压力;白象早期靠低价面差异化崛起,但高端化转型受挫,蛰伏多年;曾年销20亿的五谷道场,2008年前后陷入破产边缘……更多的品牌,如华丰、来利等,早已消失于主流市场。

不过,方便面巨头们的好日子,也未能持续太久。2013年中国方便面市场达到462.2亿份的销量巅峰,之后便开始坠落。

在2014年-2017年的这轮方便面行业调整期中,就连行业龙头康师傅、统一,也难逃波及。

当时公认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外卖的崛起和绿皮火车这类交通工具的逐步退场。

方便面之所以在全球特别是中国等市场快速崛起,因为它更高效地解决了人们的果腹需求,特别是在旅途中。当年,坐绿皮火车,几乎人手几桶方便面。

但是,高铁普及、绿皮火车减少,这个重要的方便面场景逐渐缺失。另外,在更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外卖、自热食品、预制菜、方便食品等,直接在场景内取代了方便面的地位。

《方便面市场消费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指出,外卖市场规模每增加1%,方便面消费量便减少0.0533%;高铁营运里程每增加1%,方便面销量便减少0.3191%。

新故事

方便面市场的增长停滞,直到2018年前后,才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2020年开始的特殊三年,以及之后的消费市场巨变,中国方便面市场规模重回增长轨道,成为受冲击最小、甚至是受益的行业之一。

当一个事物停止运动时,必须要施加外力,才可以继续动起来。方便面产业2018年进入新周期,背后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明暗两条主线。

明线,主要是传统方便面巨头的高端化。在传统大单品之外,康师傅2018年底推出鲜蔬面、速达面馆;统一先后推出满汉大餐、汤达人的“极味馆”系列;今麦郎推出老范家速食面馆……

这些动辄5元、10元,甚至单价20元以上的方便面产品,拉高了这个市场的定价区间。

从市场表现来看,方便面的高端化是较为成功的。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中高端方便面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7.1%,而低端方便面仅为4.0%。接下来,预计2020-2026年低端方便面的复合增长率将进一步降低至2.4%。

随着方便面市场逐步稳固,面对原材料价格波动,方便面巨头们相继祭出了提价策略。

2018年初,康师傅方便面袋面每箱涨2元、桶面每箱涨1元;统一每箱涨1元。之后,方便面老大康师傅两度提价:2021年末,袋面由2.5元涨至2.8元,经典桶由4元涨至4.5元,mini桶由3元涨至3.5元;2024年,袋面由2.8元涨至3元,批发价每箱涨4元,桶面由4.5元涨至5元。

尽管大家调侃“以前没钱吃方便面;现在没钱吃方便面”,但是,提价对销量和市场份额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方便面老大的品牌力和渠道密度无人能及,消费者大多数时候是被动接受。

中国方便面市场的零售均价,2011年仅为1.6元/份(80g),2016年和2020年分别上涨至2.0元和2.4元,到2023年,已经跨过3元大关。

2023年,中国方便面市场销量422.1亿份,仍然未能恢复到2013年462.2亿份的巅峰。但由于整体价格的提升,市场规模仍然比10年前多出了350亿元,增长37%。

暗线指的是,随着方便面市场的复苏,越来越多原本陷入劣势的中小巨头和来自于其他行业的跨界者们,加码方便面产业。

一些类方便面的新产品,比如阿宽食品的方便米线、方便粉丝,杨掌柜的粉面菜蛋,微念主导的螺蛳粉等等,作为行业新势力,成为近几年方便面以及方便食品行业的焦点。

它们带领方便面品类,突破了原本的使用场景、用户人群以及核心诉求。将方便面从最初用来果腹的基础功能性产品,升格为高品质生活人群追求美食的目标之一。

并不是说新势力们创造了多大的新需求,而是,方便面新势力们带来了新产品、新渠道,一定程度上倒逼行业巨头,加入这场方便面行业的新叙事。

当然,这些中小型玩家,并不会被康师傅、统一等行业巨头视为竞争对手。真正可能影响现有市场格局的,只有白象。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方便面产业方兴未艾,粮食大省河南孵化出了白象。早期,靠低价面差异化竞争,白象快速崛起,创立几年就达到年销6亿的成绩,成为本土方便面品牌的核心之一。

区分传统巨头与新势力,除了创立时间,更应该关注的是,是否有新的产品、新的渠道和新的打法。按照这个标准,白象,就是挑战康师傅、统一、今麦郎的方便面行业新势力。

蛰伏多年的白象,终于靠着产品创新+流量运营+互联网渠道,突破了高端化的桎梏,近几年站到了中国方便面产业的聚光灯下。

新格局

当传统巨头意识到新势力的威胁时,往往场面已难以控制。如今的白象,已经在逐渐改写中国方便面的行业格局。

此前,中国方便面市场的三层结构持续多年。康师傅、统一双巨头身后,今麦郎追赶多年;之后是日清、农心、白象等中型方便面品牌;再往后,便是五谷道场、南街村等众多小型玩家。

其中,康师傅、统一常年携手稳居方便面市场的头部位置,合计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

康师傅强于渠道,2023年数据显示,公司拥有8万家经销商、500万网点,在下沉市场覆盖度较高;而统一的产品力更为出彩,近些年方便面市场最重要的超级大单品老坛酸菜面,便是由统一在2008年率先推出的——当然,在2022年315老坛酸菜事件中,统一也首当其冲。

千亿级方便面市场,正在从前些年双巨头+众多中小玩家的三层结构,演化成了一超、三强、多大、众小的格局。

凭借强大的产能基础、渠道布局和品牌力,康师傅稳坐方便面老大宝座30余年,并实现断层式领先,2023年市场份额高达45%。

统一的行业老二的市场地位,正在受到严峻挑战。其市场份额,已经从本轮周期初期的20%以上,下降至16%左右。

2023年,白象以12%的市场份额,超越今麦郎的10%,一举进入方便面市场前三。近年方便面市场最大的变数,终于一锤定音。

第三梯队,便是方便面市场的中型公司们,包括日清、五谷道场、阿宽食品、农心、南街村等。

这些公司虽然规模无法与行业巨头相提并论,但是,它们都找到了各自的舒适区。日清和农心拥有各自的大单品;五谷道场找到了新靠山克明食品;阿宽虽然上市折戟,但业务还算稳定,盈利能力也足以让传统巨头们艳羡。

第四梯队,大多是跨界而来的方便食品玩家。如零食巨头三只松鼠、餐饮品牌麻六记、品牌和产业运营商微念等。

更多时候,这些跨界者要的不是在方便面市场的份额,而是为了通过品牌溢价快速获利,或者是,强化在自身场景内的竞争力。

接下来几年,在方便面市场,有三大看点:

康师傅凭借自己的优势,大概率能够稳住自己在方便面市场的统治地位。尽管行业新势力们攻势迅猛,但是,消费降级背景下,善于控制成本、渠道和品牌更稳固的传统大牌,更占优势。现在的猜想是,它能否突破自己,重回高速增长轨道?

其二,白象借助产品创新+流量运营+互联网渠道快速崛起,在超越了今麦郎之后,能否再进一步,超越统一企业中国?

2023年,统一方便面业务收入98.47亿元,白象公布的同期营业收入为91.75亿元。2024年上半年,统一方便面业务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不到1%;而白象公布的2024年1-6月增速超过10%。

四大方便面巨头中,另外三强,已经在公司层面,将业务重心放到了饮料板块。这给白象这个单一方便面玩家的All in式突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战机。如果这一趋势延续,白象有较大的机会,实现对统一方便面业务的超越,很可能就在最近的一两年。

另外,本土品牌对非本土品牌的替代,正在逐步深化。不止是白象,三四线方便面品牌们,也正在全面崛起。

在此背景下,危机感最深的,应该是日清食品了。方便面之父安藤百福创立的日清食品,在全球最重要的方便面市场,正在遭遇巨大压力。

2月初,日清食品(01475.HK)披露盈利警告称,预计公司2024年净利润1.95亿港元-2.05亿港元,而上年同期为3.30亿港元。

玫瑰不会突然枯萎,它只是慢慢凋零。新的希望,也正在萌发中。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