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目前来看,许多尤其是三线养老院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大、各项措施也不够完善,还存在着门槛过高、护理人才缺口大、费用过高等问题。人们一旦开始正视起"养老"时才发现,养老院已经成了无法负担的存在。
老年人口比重及影响
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成为我国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关系着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
据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基数大,发展势头迅猛,截止目前60岁以上人口已经将近3亿,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0%,平均每年增长率为我国总人口的5倍。
在农村地区,生于四、五十年代之间的群体更是已经成为老龄化人口构成的主要因素,如此巨大的增长速度,使我国提前进入了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
而高龄化趋势的加剧会导致人口结构不均衡、地区发展速度慢等问题。根据预测,我国在未来40年中会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将严重影响社会发展。
人们也会承受空前的社会压力,因此解决老龄化问题成了促进发展的关键所在。那应该如何缓解这一现象呢?
首先是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与广泛的社会资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与人民创造的社会财富,还无法负担起快速增长的老龄化人口需求。
在我国还不具备充分条件的情况下,只能尽力在政策上进行优化,尽管这些还远远不够。
有专家指出,老龄化问题单靠一方力量是无法解决的,这需要国家、社会以及家庭的相互促进结合。
而近年来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被逐渐淡化,加之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老院的出现,使养老方式有了更多选择。
这看似让加大了老龄化人口的保障,事实上恰恰相反,养老院所需的大量费用更加剧了恶性循环,供养老龄人口所支付的金额,对年轻一代形成了难以摆脱的经济束缚。
显而易见,经济发展与老龄化问题已经造成了无法调和的矛盾,尤其在政府难以补贴的三线城市,子女无法支撑起老龄人口的高额抚养费用。
三线城市发展现状
在经济欠发达的三线城市中,我国养老所面临的困境,包含着几大问题。
第一点是生产、制造及科技型企业的凋零。在国家数据统计中,经济整体运行虽然稳步向上,但增长率大多为占比较大的一、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及以下地方在不断呈现下滑趋势。
其中零售行业的销售额在几年前就同比下滑超过25%,商店、旅馆、餐厅等由于亏本改行转业比比皆是。
第二点则是大型企业破产数量的增多。企业在面对暴利时盲目扩大的决策与坚持稳步增长相违背,另外,创新能力差、无法抓住新兴产业的机遇,以及管理能力的缺乏也导致无法跟上新形势。
第三点是招商引资带来的不良后果。一般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县城内,都会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手段,利用企业骗取政策扶持基金。
在急于求成的目的下,没有运行发展却大肆成立的工业园反而变为了经济发展的毒瘤。在投资上,更有企业承诺难以兑现、拖欠款项的行为,造成的反响非常恶劣。
对此许多地方甚至成立了专门打击"拒付报酬"的组织,而这种行为最终会引发不可收拾的后果。
除经济方面外,养老所需的投入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当老人们普遍进入养老院,家庭方面需要承担的义务越来越少后,老年人普遍的物质与情感需求便难以得到相应满足。
这种情况大多在小城市及农村发生,老年人缺少子孙关爱,因为青年劳动力往往驻扎在大城市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城乡人口不均,加重了我国的养老困难。
而各地的经济水平不同使养老服务也有着很大差异,如基础设施建设、养老院所需的护工人员等,在三线城市又是另一些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直以来,"人才不均"是小城市发展的一大困难。由于养老护工存在一定门槛,而每个月的低等工资加上看不到发展前景的工作,让拥有专业知识及文化基础的人不愿留下,愿意留下却没有文化的显然又无法胜任。
于是在这种困境下,养老院只能通过中间人介绍。在一项关于养老院的采访中有工作人员人称,自己的退休家属或亲戚偶尔会在这里进行帮工,否则工作难以维系。
他说:"人数太少根本忙不过来,有时候再高工资也没用,很少有人愿意去照顾那些老人。久病床前都无孝子,何况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而招来的行外人,会引发许多问题,例如不专业的操作、没有娴熟的医疗知识与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在照料过程中操作的失误很容易出现突发情况。
例如某三线城市养老院护工在前期输氧时说:"毕竟第一次做这一行,最开始的时候,整个脑神经都是绷着的,会非常紧张。"
这时很可能直接威胁到老人生命安全,导致与家属引起纠纷,被索要赔偿。
此外,在养老院中,还时常包含着伦理与道德的关系。人老以后很难有自主生活能力,因此护工们在忙碌情况下大多会限制老人的人身自由,以防他们发生危险。
某养老院一位"痴呆老人"经常会无意识做出破坏设施事件,"将门锁狠狠砸在地上,甚至砸坏地板。"
于是他只能在窄小的房间内活动,毕竟养老院首先要保证的是安全问题,其次才是生活中其他方面。
还有一些子女在赡养父母方面的作为非常令人心寒,将父母放在养老院"不闻不问",都算是屡见不鲜的方式。
有些人不愿将拥有各种疾病的老年人送去就医,这期间他们也只能得到护工的有限照料,直到死去。更甚者不惜上升到法律——子女为了逃脱护理费用而亲手将老人的氧气管拔下。
这种愚昧事件多数发生在三线城市及以下。
据一所养老院称,老人的子女利用养老院同情心企求他们用较低的费用收留完全没有生活能力的父亲,他们与负责人商定的价格每月两千六,却没有告知他们父亲已经患有疾病。
而就在第二天下午,发生了一场意外,由于没有特殊照顾,老人从床上滚下当场去世。鉴于这样的情况,在此之前他们已经联系老人子女,让他们将其送往医院,但子女执意不听。
因为患病的原因,老人在这期间只有少量进食,他的子女就以虐待为由反过来对养老院进行讹诈。之后他们找来了警察、医生等法务部门人员鉴定要求养老院赔偿。
纠纷一直维持了十多个小时,老人的尸体却一直躺在地上。最终在各部门的协助下,养老院赔偿了1.5万元人民币,老人住院期间的费用则一文未取。
这种得不偿失的结果,让本就困难重重的养老院更加难以生存,所以为了实施运转只能通过收取较高费用来维持。
而在我国政策方面,对于这种触犯道德底线的行为大多以民事纠纷处理,在法律还没有极度完善下,如果不能拿出证据,"故意讹诈"难以得到相应惩治。
养老成本的逐步提升
那么在一个三线城市,究竟要挣多少钱才能够没有忧虑的养老呢?按照当前情况来看,养老院的每月3000是最基础数额,比起家庭保姆它显然要更加"划算"。
而在下一代中,所需费用已经不可估算。《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中有人指出,到2035年后我国养老金可能将"无钱可发"。
先不论其推断真实性,因为它已经从侧面反映出了一个问题,靠"社会福利的国家养老"与"传统认知的养儿防老"是难以支撑起养老生活的。
在当代社会,对养老方面能造成不稳定的因素有许多:
第一点是通货膨胀造成的养老成本上升。按照中国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如同房价迅速上涨的规律,几十年后的物价与如今无法相提并论,或许人们拿出100万都轻松无比。
而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所需养老费用会更加高昂,人们老去的速度已经难以追赶通货膨胀。第二点,是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模式,使新一代青年难以扛起父母赡养费用,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反而使他们需要父母进行资助,在不久的将来于养老方面,或许会加大困难。
第三点是人们在退休之后的收入大概率会直线下降。大部分人从工作岗位退下后,都难以维持从前的生活水准。
根据施罗德全球投资者研究数据表示:一般在未退休老年人看来,只有延续退休前80%的收入,以后的生活水平才能得到良好保障。
他们对养老的追求,不单单只是"活着",而是要"生活的舒适"。对于这点,事实上大多数老年人领到的退休金都无法达到标准。
第四点,是老龄人健康状况相对低下,容易出现意外事件,需要较大的医疗与看护资源。
毕竟身体衰弱是步入老年的必备特征,尽管已经逃脱社会压力,但患病的风险及并发症频率都会明显增高,这些都需要金钱来承担。而期间所需要的医用、看守、护理费用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如何优雅地老去,显然是现代人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养老"一直都经受着各方面的客观限制,除开自身条件,它考验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伦理道德观念,还有对各方面的经济承受能力,如子女收入、个人健康、国家政策、经济等,很难以人为控制。
据某养老院的负责人说:"一般送来的都是子女无精力照看老人,只能花一些钱让老人们在这里生活。"
这是以往常见的例子,但现在情况还是有些许转变,因为也会有一些主动要求进养老院的老人。对此负责人表示:"例如某大学教师的开明父母,他们会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自愿离开。"
而调研数据显示,已经有40%的人愿意在未来进入养老院,这意味着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摒弃了传统观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不再以家庭养老为主,这的确不失为一个好方式。
这也是另一种"为子女着想"的传统观念。但同样,人们也会失去父母齐聚一堂的欢乐。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会有另一个问题。
好在任何事物的成功变革都不是一蹴而就,这并不需要气馁,或许对于"养老问题"要经过人类历史的漫长发展才能得以解决,不过目前为止,不能将"养老"完全寄托在他方上。
想要优雅的老去,首先是自身对思想观念上的接受,紧跟"时代潮流"是一大举措。
减轻压力与负担往往不只在于一个方面,抛开子女赡养、国家保障规划,退休后身体健朗的老人也可以创造价值,闪闪发光。
比如现在网络上出现的老年网红,他们依然活的精彩,并具有很高的正能量。而老人自身减轻赡养压力后,那些真正需要依靠帮助的,才是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
文/文史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