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宣布已成功部署“满血版”DeepSeek。
记者从郑州大学官网获悉,2月19日,郑州大学国家超级计算中心、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信息化办公室携手攻坚,成功在超算中心设备上部署本地化“满血版”DeepSeek-R1大模型(671B)。这标志着郑州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应用与实践取得阶段性突破,具备为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发展赋能的能力。
据了解,此次部署的“满血版”DeepSeek-R1大模型基于6710亿参数,具备卓越的复杂推理和深度交互能力,能够提供多功能一体化服务,涵盖复杂逻辑推理、长文本深度分析、知识问答、文本创作、个性化学习支持等多个方面,满足师生在科研、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可为郑州大学师生提供学习、研究和创新支持。
上文提到的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是科技部于2020年11月批复同意通过验收并正式纳入序列管理的全国第七家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也是河南省首个国家级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该超算中心由郑州大学负责建设、管理、运行和服务工作,是河南省和郑州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郑州大学和河南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是指将DeepSeek的AI大模型安装并运行在本地的计算机设备或本地服务器等环境中,而不是依赖网络连接到云端服务器来使用该模型。本地化部署DeepSeek-R1大模型具备稳定、安全、灵活的核心优势。基于校内算力平台,可规避外部服务器中断和拒绝服务风险,确保了7×24小时稳定响应,满足师生科研、教学和学习的连续性需求;同时,问答数据在本地存储,不用于任何模型优化或第三方共享,严格保障科研机密与个人隐私,为学术探索筑牢数据安全和私密化防线。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DeepSeek-R1大模型在多个关键应用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例如,在数学推理方面,能够解答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等复杂问题,提供解题思路与引导式问题;在编程助手中,支持10余种编程语言的代码创作与问题诊断;在文本分析时,可快速提炼论文创新点、方法及实验结果;在知识问答方面,可通过多轮对话实时联网搜索权威信息,提供全面、快速、优质的回答;在文本创作与智能办公场景下,实现高效语言生成、辅助写作、智能纠错和摘要生成、多种语言实时互译;在论文写作中,可辅助提供语法检查、参考文献自动生成等功能,极大提高写作效率。
据了解,目前,DeepSeek-R1系列大模型正在对接郑州大学学校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近期将面向全校师生开放试用。同时,将根据学校各学科具体需求与硬件条件,以具体化、针对性、私有化、学科专用或实验室专用的方式将进一步将70B、32B、14B、8B、7B等不同版本的DeepSeek-R1大模型部署到学科内部,并接入本地知识库(如学术资源、课程资源、实验数据等),后期学校将根据具体需求及资源占用情况提供差异化服务,构建“AI+学科”垂直领域解决方案,为学科交叉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郑州大学方面表示,此次“满血版”DeepSeek-R1大模型的成功部署,是郑州大学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郑州大学也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科研领域的应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水平,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责编:史健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