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中国人1年吃掉1000亿根薯条,内蒙小城在背后赚大钱

IP属地 北京 编辑:赵云飞 蓝鲸财经 时间:2025-02-20 19:02:16

文|正解局

在中国,肯德基、麦当劳的门店分别超过了10000家和6000家。

汉堡、薯条等这些洋快餐,逐渐成为了中国人的“家常便饭”。

中国人每年要吃掉多少薯条?

智研咨询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薯条需求量超过了54.76万吨。

以一根普通薯条的重量约为5克计算,中国人一年吃掉的薯条多达1000亿根。

1000亿根薯条背后,是关乎50亿颗土豆的庞大供应链。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马铃薯产区,在内蒙古。

走进内蒙古乌兰察布,走进“中国马铃薯之都”。

乌兰察布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置北接蒙古国,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为160.48万,总面积5.45万平方千米,是一个典型的北方草原城市。

这个人口小城,马铃薯产业却大得惊人。

我们可以在当地的产业规模和延伸衍生产业链这两个视角中找到答案。

在上世纪90年代,乌兰察布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还只在100万-150万亩。

乌兰察布马铃薯种植

但目前,乌兰察布年种植面积已稳定在400万亩以上,年产值80亿以上,品牌价值超过100亿元,位居全国五大马铃薯产区之首。

乌兰察布拥有250公里长的马铃薯产业带,良种繁育基地面积40万亩,脱毒种薯种植比例达到100%,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领先地位。

不仅如此,乌兰察布还在马铃薯科技化种植领域拿下三个全国第一:

组培室面积9.96万平方米,居全国第一;

网室面积达到4146亩,居全区第一;

气雾培面积123亩,居全国第一。

马铃薯室内育苗

有了这些较大规模的繁育和种植面积,乌兰察布也聚集起了众多的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乌兰察布共有马铃薯种薯企业16家,加工企业32家,马铃薯产业相关的企业营销协会20多个。

而在这诸多的企业中,不乏一些行业巨头,其中:

占全国淀粉总产量的35%的福景堂在此建立生产基地;

国内第一家成功“走出去”的马铃薯企业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亦在乌兰察布;

世界三大薯条供应商之一的蓝威斯顿,就有两家中国工厂均位于乌兰察布,其中第二家工厂正式落成投产后年产冷冻薯条能力将达到10.8万吨。

甚至,将数万吨薯条卖到海外的薯条新势力玩家“凯达恒业”也把工厂设置于此处,生产的薯条都会由乌兰察布出发运到全球各地。

凯达恒业从2019年才进入法式冷冻薯条赛道,目前就已在乌兰察布拥有一个拥有世界先进的冷冻薯制品产业园区。

虽说对比欧美60%-70%的加工转化率仍有不足,但当地45%的马铃薯加工率相对国内其他地方10%左右的水平,已是十分领先。

也正是在这些规模聚集效应和技术深加工水平效果下,乌兰察布打造了实打实的产业生意版图,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薯条加工基地和马铃薯淀粉生产基地,“小土豆”也由此连接成了“长链条”。

蓝威斯顿马铃薯加工

如今,乌兰察布早已形成了从最初仅有的淀粉,增加到目前的全粉、薯条、薯片、方便粉丝、马铃薯醋、马铃薯酱油、马铃薯料酒等深加工制品的全方位延伸衍生产业链。

公开资料显示,全市淀粉年加工能力24万吨(满足国内马铃薯淀粉需求的2/5),调和粉10万吨,薯条薯饼年加工能力44万吨,鲜切生产能力5万吨,鲜薯能力达200万吨,年加工转化率41%。

从土豆到薯条再到整体长产业链,乌兰察布已成为马铃薯产业版图的重要角色。

乌兰察布,是如何成为“中国薯都”的?

首先要感谢大自然的恩赐。

乌兰察布马铃薯生产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具备吸引相关公司在此建厂“天时地利”。

这座北方小城市地处北纬41°-43°的黄金种植带,属典型的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显著,年平均气温为0℃—6℃,年平均日照时数2775—3080小时。

乌兰布察区位图

加之有着充足的日照、长达110天的无霜期,以及最容易积累作物风味物质的昼夜温差,这里十分适合马铃薯这样的高海拔寒带作物。

即便是降雨,也通常集中在6、7、8三个月,年降水量在150—450毫米之间,而这正是马铃薯生长的最好季节。

北部丘陵山间盆地相间,最南部为黄土丘陵,复杂的地质活动使得这里形成大片大片肥沃的平原土地,土质松软、地势平坦,且多数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作业。

当地土豆种植状况

当地历史上火山喷发遗留下的火山灰,也让这里的土壤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使得其土豆,淀粉含量高,绵沙可口,品质绝佳,成为天然的“地利”。

这些优良的自然因素,使得乌兰察布具备丰富的适合种植粮食的土壤、气候和地形条件。

正是依托于这些因素,加之通过品种改良、应用集约化等技术,目前乌兰察布的土豆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左右,鲜薯总产量为450万吨,约占全国6%。

这些成就仅仅靠“天收”,是不够的,成为“薯都”,政府的专项政策支持,也起了重大作用,这是乌兰察布马铃薯产业成功的“人和”。

这一点,可以追溯到多年来乌兰察布给予马铃薯产业的支持。

早在之前,该市明确了要“三个中心、三个基地、三个产业园、三个集中区、五个种植示范带”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并从种薯、种植、加工、品牌4个方面提出多项发展举措,支持资金总额达到4.26亿元。

在科研上,支持“链主”企业与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吸引优秀人才,完善市县乡三级科技特派员选派制度,推广新品种、示范新技术。

乌兰察布培育出已被验证的高产马铃薯种子,“希森6号”达到单季亩产9.38吨、9.58吨的产量,2次创造亩产世界纪录。

希森6号成品图

同时,乌兰察布还在财税上加强政府引导给予种植生产和加工者奖励,如2024年兴和县马铃薯生产者补贴合计发放资金1977.64万元,补贴惠及20888人次;对形成有效订单和交易的薯条薯种植者则补贴标准为200元/亩,淀粉薯补贴标准为150元/亩。

种种措施,推动了当地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2009年,乌兰察布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都”,2020年,又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可以说,乌兰察布这个“薯都”的名号,当之无愧。

如今的乌兰察布,已经从马铃薯产业中受益良多。

目前,该市马铃薯年产值朝着百亿规模迈进,产业链涉及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2024年带动农副加工业税收同比上升11.6%。

马铃薯相关农业生产还几乎覆盖了全市有劳动能力的所有农户,且在全市脱贫人口中,人均来自马铃薯产业的收入已占种植业总收入的1/2。

当地稍微大点的种植户,基本都能种植上千亩马铃薯,年均纯收入能达20万元左右。

“薯都”的称号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成为了城市的特色名片。

乌兰察布城市面貌

仅仅做“中国薯都”于乌兰察布来说,早已不够。

如何持续走向全球化,并同当地投资建厂的企业,形成强大的农产品品牌化实力,或许才是地方政府和当地建厂企业最为迫切的事情。

像凯达恒业、蒙薯食品这类企业,在将生产的薯制品远销海外后,也纷纷着手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

2021年,蒙薯食品首次开展薯条出口业务,把重达50吨、分装在4个集装箱的薯条成功出口至日本。

彼时,蒙薯食品已经创立了自有品牌“薯小皇”,推出苹果泡泡、那么嗨鸭两种全新口味产品,主打营养、健康理念,致力于还原食材的原始风味。

蒙薯马铃薯食品

无独有偶,早在2022年,凯达也开始涉足休闲食品领域,尝试打造自有品牌——“薯都薯” 。

在当时市场趋近饱和的状况下,“薯都薯” 另辟蹊径,成功打入头部外资零售渠道。

事实上,凯达采取了双轨并行的发展策略:一方面,从单纯的OEM代工模式向自有品牌转型,于2022年推出自有品牌“薯都薯”;另一方面,持续依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推出了粉料、配方以及粗细度各异的二十多种产品。

尤为关键的是,在2022年中国首次成为冷冻薯条净出口国之际,凯达恒业开启了海外拓展之旅。

目前,该公司40%的营收来自海外市场,60%来自国内市场。随着“原味乌兰察布”的推广宣传,旗下乌兰察布马铃薯的品牌效应也日益凸显,“中国马铃薯之都”“马铃薯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殊荣开始传向世界。

产自乌兰察布的马铃薯相关产品,不仅供应给百事、百草味、7-Eleven、三只松鼠等知名品牌,目前越来越走向海外,远销至日韩、欧美、大洋洲等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研产业研究院公布的《2022—2027年中国速冻薯条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马铃薯加工约占总产量的15%,远低于美国的60%,且15%的加工马铃薯中,中国冷冻薯条产量较低,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薯条大生意,乌兰察布大有可为。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