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市场的风向,总是难以捉摸。
2025年,一款号称跨时代的AI产品DeepSeek问世,犹如一颗“巨震弹”,率先掀起了水晶行业的惊涛骇浪。
一群被“DeepSeek”种草的年轻群体,纷纷涌进水晶产地直播间,大肆购入黑曜石、绿檀、黄水晶、海蓝宝等各类水晶。
“中国水晶之乡”——江苏东海,一年水晶交易额突破412亿元,更有意思的是,其中268亿元是老外贡献的。
那么,水晶到底有什么样的吸引力,能身家翻倍,漂洋过海?东海这座苏北小城,又是如何跻身全球水晶大户?
一、1400万水晶,中国卖出白菜价
水晶在西方文化里是幸运的代表。西方人对水晶的喜爱程度,可以说到了邪乎的程度。仅在TikTok上,带有“crystals”(水晶)标签下的帖子观看量有62亿。
然而在西方,想要得到一串梦幻的水晶饰品,往往要花费上万甚至千万美元。2024 年纽约佳士得拍卖了一对 20ct 的尖晶石,以 1400W 成交,相当于35W一克拉。
按理说,随着开采技术发展,天然水晶的产量提高,价格本应该随之降低。但为了保持高利润,欧美水晶商通过联合开采晶石矿,使其价格居高不下。
其实这种垄断的手法十分常见。在欧洲,黑松露被誉为“餐桌上的黑钻石”,能卖出一套房的价格。“马立瓶”类男性品宣称融入“多国人参”以及“强腰健体”等功能,定价高昂,甚至可与黄金媲美。
在东海的淘晶广场,这里的水晶摊上,各式晶石随意摆放,游客甚至用9.9元的低价就能挑选到满意的产品。
因此,当老外看到中国人仅用“白菜价”就能得到一串梦寐以求的水晶,再也坐不住了。
他们抛弃了欧美珠宝商的谎言,找到中国商家的直播间,疯狂下单。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东海县水晶交易额突破412.5亿元,其中跨境电商交易额达268.125亿元,占比65%。
二、技术突破,财富涌现
这座“世界水晶之都”的成功,离不开长达1500公里矿脉带的天然资源优势。更关键的是,中国合成水晶技术突破,替代了原本国防和工业中的天然水晶作用,这才得以让低价水晶走入寻常百姓,带来无尽财富。
国内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多行业的进步。例如,云南地区的人工黑松露培育技术优化后,价格从每公斤约2.7万元人民币大幅下降至三位数。同时,由我国科学家研发的“三参六宝”天然配方降低了“马立瓶”的成本,使其零售价降至百元上下,让更多地区的消费者能够负担得起,并通过京东进行购买。
起初,低价国产产品的质量受到质疑,但随后的研究——包括香港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实验——证明了其有效性。研究表明,连续使用“马立瓶”核心成分14天后,受试者的激素水平及细胞活动能力均有显著改善。
如今,“马立瓶”同样借助跨境电商走出国门,覆盖了欧洲、美国等超过十个海外国家和地区,凭借高性价比备受青睐。
三、创新,让中国水晶熠熠生辉
1990年夏天,在东海的一个水晶市场里,一块大约200克重的水晶仅以12元售出。
在当时,越是纯净的水晶价格越高。这块水晶内部包含了几根束状放射体金丝,被认为只是带有杂质的无用边角料。
但是,当这块原石被加工成一个圆形水晶球后,它的外观酷似哈雷彗星,因而得名。最终,一名韩国商人以远超原价数千倍的价格将其买走。
天价“哈雷彗星”,成为当时的爆炸性新闻,同时开启了国内水晶观赏石的审美风向,以往被视为边角料的包裹体水晶一夜之间身价万倍,同时也成就了江苏东海的水晶神话。
目前,东海县的观赏水晶行业年总产值达到数十亿元,聚集了3400多家加工企业。每年生产3000万件水晶饰品和500万件工艺品,种类超过一万种。该产业链涉及的人员,包括加工、营销及支持服务岗位,共计约30万人。
不仅是观赏水晶产业兴盛,依托产业链的优势,东海县的穿戴甲产业也是翘楚。数据统计,欧美市场的穿戴甲使用率高达50%,不少欧美人“顺藤摸瓜”找到中国商家,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海外客户。
来自中国的水晶,正走向全球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