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一个动作,把 AI 搜索这场比赛给“定局”了。微信接入 DeepSeek的消息一出,腾讯市值涨了3000亿。但这个事情,好处多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
现在已经有一部分朋友在微信搜一搜里能用上 DeepSeek - R1了。点击搜索框、选择页面中部「AI搜索」,有两个选项,一个是快速问答,用的是腾讯自家的混元模型;另一个是深度思考,选这个就是 用DeepSeek 来回答问题了,生成的内容还能直接分享给好友,不过这个功能目前还在灰度测试中,陆续会向所有用户开放。
微信AI搜索的优势是摆在明面儿上的,月活超13亿,AI工具体验极度下沉,不需要下载任何其他APP;有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这个庞大独有的内容服务生态,又能联网搜索,和朋友聊天玩儿梗、工作里应对领导或者客户的一些问题问答、生活日常搜索,比如像旅游攻略和门票预订,直接从攻略到小程序入口一条龙,这些全部都可以在微信生态闭环内实现。
问题可能会出在哪里?对于很多人顾虑的隐私问题,腾讯倒是回应了,仅仅针对公众号和互联网公开信息整合,不会使用用户的个人信息和相关隐私信息。
但眼下需要重视的还是最近愈演愈烈的AI幻觉,有人说AI幻觉是老生常谈,但这个问题在微信端可能会被放大。
AI幻觉简单说就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他会编造一些假装正确的信息来回复你。模型对于你问的问题没法解答,但他不会说我答不出来,反而是通过“脑补”给出错误的答案。(Vectara HHEM人工智能幻觉测试中)DeepSeek-R1 的幻觉率就达到了14.3%。
为了解决“幻觉”,大模型引入了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也就是回答问题之前,先从网络或资料库检索信息,结合这些信息生成答案,但如果参考的内容不准确呢?是不是就更难辨别了。
幻觉这种情况经常容易出现在一些事实性、数据性或者是常识性内容上。这也是大部分人微信AI搜索可预见的应用场景。
而且微信AI搜索的核心资料很多源自于公众号或者视频号的文章或视频内容,内容鱼龙混杂,软文广告、谣言甚至是AI生成的文章,都会成为AI的判断信源。比如我尝试搜索了一款曾经广为人知的直销产品,排在参考资料前六位的都是个人代理推广的软文。
AI不能判断这些信源的好坏真伪。如果是工作使用,大家可能会去核实确认,但当AI搜索用在日常生活,面临的群体更广泛,尤其是涉及健康咨询、饮食、保健等话题,问题就会被放大。内容搜索无痛跳转小程序营销平台,这些信息也可能成为营销的推手。
腾讯要下好这盘棋,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咱也先等待一把正式上线后的实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