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杂志
交集才刚开始。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闫俊文
编辑|姚赟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不久前一场备受瞩目的座谈会在北京举行,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现身参会。灰色西装,戴着边框眼镜,紧抿嘴唇,看起来略带拘谨的他,像一个大学生,也像刻板印象中的程序员,而他旁边紧挨着的正是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有关梁文锋和马化腾是否进行了交流讨论,讨论的内容是什么,《中国企业家》寻求腾讯置评,对方没有回复。
无论他们是否有互动,可以肯定的是,DeepSeek的出现,像一条“鲇鱼”激活了腾讯。腾讯最近密集进行的产品更新、组织变革,都与这位“85后”年轻人密切相关。
2月19日,据36kr消息,腾讯近期内部完成一次产品及团队调整,包括QQ浏览器、搜狗输入法、ima等更多产品和应用,将正式转入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其所属的团队也将从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调整至CSIG。
《中国企业家》向腾讯多位人士核实,消息属实。一位内部人士表示,“发力AI!”此前,腾讯在大模型进展上被外界贴上“动作慢”以及“佛系”等标签。
2023年8月,腾讯混元大模型内测。而阿里巴巴在该年4月发布了通义千问,百度在该年3月发布了文心大模型,对比来看,分别晚了4个月和5个月。此外,产品营销侧方面,相较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元宝前期也显得声量稍低。据Appgrowing数据,豆包在2024年第三、四季度,投放规模约为1.8亿元和1.1亿元,相较之下,同期,元宝投放约为0.8亿元和1.1亿元。
此次调整,或许预示着腾讯要在AI产品落地与大模型底层能力探索这两个方向上做出平衡,即:产品要更贴合模型能力去进化。
2月16日,微信官宣搜一搜内测接入DeepSeek;更早前,腾讯元宝、微信、ima、腾讯文档、QQ浏览器、QQ音乐等多款腾讯产品,在接入混元大模型的同时,都接入DeepSeek R1模型。
这种“接入”指的是腾讯云基于开源协议,在本地服务器部署一个“DeepSeek R1”模型,然后从云端接入自家产品和提供用户服务。比如,腾讯元宝在苹果商店就打出了“DeepSeek R1专线”的口号,意思是可以做到极速响应,以此来对应解决DeepSeek一直“服务器繁忙”的痛点。
据公开消息统计,百度、阿里、字节等都不同程度接入了DeepSeek,但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腾讯或许是最积极与最开放的那一批。
一位腾讯知情人士表示,腾讯是一家“产品”公司,它首先考虑的是用户需求,所以当更先进的大模型技术出现时,只要用户有需求,那么腾讯的风格就是服务好用户。
此外,对于接入DeepSeek是否影响混元大模型的研发时,腾讯有关人士称,目前腾讯系产品全面拥抱DeepSeek开源大模型,也继续坚持自研混元大模型的技术迭代,希望为用户提供更好的AI使用体验。
微信的AI进化
作为一款月活用户达13.59亿的国民产品,微信的很多产品更新都可能被广泛关注与讨论,而这次更是。2月16日,微信搜一搜内测接入DeepSeek。
目前,“搜一搜”的产品入口已经扩量内测,但仍满足不了用户的调用量需求,于是元宝支持微信搜索也成了用户可选择的入口之一。
微信搜一搜“AI搜索”入口。微信截图
微信搜一搜“AI搜索”必然引人注目,就单单调取公众号内容这一功能,就拥有足够的想象空间。这些公众号内容,客观上成为微信在过去10多年建立的高质量数据库。未来,不排除AI搜索还将打通小程序、视频号等内容矩阵的可能。
对微信来说,搜一搜AI搜索只是开胃小菜,具有更多想象空间的智能体还未正式落地。
马化腾在2024年度员工大会曾预测,微信、QQ等产品都将推出AI智能体。
目前,腾讯智能助手应用“腾讯元宝”已在微信上线了一个名为“元宝红包助手”的智能体。据了解,该智能体是在2024年12月上线,主要功能是帮助用户制作红包封面,也具备基础的聊天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该智能体不是小程序,而是像“微信用户”一样的账号。用户使用该智能体,需要添加元宝红包助手为好友,才可进行对话,同时它也以“好友”的名义排列在好友列表中。
另外,《中国企业家》注意到,2023年10月内测的“混元助手”在微信已寻找不到。
腾讯一位知情人士称,“腾讯混元大模型的C端能力将会集中体现在腾讯元宝身上。”2024年5月30日,腾讯元宝已经上线,这次接入DeepSeek后,2月17日,腾讯元宝再次迎来重大更新:混元+DeepSeek两大模型均支持深度思考功能,用户下载并打开腾讯元宝即可免费使用。
此外,《中国企业家》从快手等平台发现,腾讯元宝在媒体平台已开始做小规模放量的探索。
根据Appgrowing数据,今年2月前20天,腾讯元宝流量投放规模约为2000万,已经达到了1月全月的规模。
微信的更新和变动一直是慎重,甚至过于谨慎的,它为什么要这样急于接入DeepSeek?
智能助手市场上,用户心智的转化太快了,底层模型技术进化前,壁垒被冲刷得只剩下一堆沙砾。
2017年,链家创始人左晖接受采访,他回应了链家要不要做高端家政:“我觉得,今天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是:基础服务的品质不够,不管是在产品还是服务上,都是这样……所以我对链家的服务品质没有过高的期望,不要求做多好,主要的期待是不要差……方差要小。”
这句话放在大浪淘沙的AI行业仍然适用。再来看微信果断接入DeepSeek一事,或许可以套用左晖的话来理解:先解决基础品质的问题,再谈高端体验。
产品理念也在迭代
因DeepSeek,腾讯产品矩阵的震荡还在持续。
2023年,一位腾讯中层曾告诉《中国企业家》,腾讯做大模型的思路是结合原有产品,加上现有的技术能力,去变化场景,腾讯不求一下子就做很全的,“找几个关键点来打,做好技术的提升”。
以移动互联网的视角审视,这种“小步快跑”的思维是正确的,但放在大模型浪潮里,这种思维是有局限的。
视觉中国
MiniMax创始人、CEO闫俊杰在接受《晚点LatePost》采访时说:“更好的模型可以导向更好的应用,但更好的应用和更多用户并不会导向更好的模型。这个现象的底层原理是,在日常使用中,模型比大部分用户更聪明,大部分用户的query(查询)其实没有模型自己模拟得好。”
此前,马化腾曾多次阐述腾讯的AI策略。比如,2023年股东大会上,马化腾表示,对于工业革命来讲,早一个月把电灯泡拿出来,在长的时间跨度上来看是不那么重要的。“关键还是要把底层的算法、算力和数据扎扎实实做好,而且更关键的是场景落地,目前(我们)还在做一些思考。我感觉现在有很多公司太急了,感觉是为了提振股价,我们一贯不是这种风格。”
2024年度员工大会上,马化腾表示,腾讯会持续投入资源进行算力的储备,希望各个事业部都能拥抱大模型的产品化落地场景。目前包括微信、QQ、输入法、浏览器等产品都将推出AI智能体。
在场景不明确时,在大模型领域,除了自研,腾讯以投资以及一系列其他合作的方式在探索。
如“大模型六小虎”MiniMax、智谱AI、百川智能、月之暗面、阶跃星辰以及零一万物,腾讯投资了除零一万物之外的其他5家。2023年6月,腾讯参与投资了MiniMax的2.5亿美元融资;2023年10月,参与投资了百川智能的A轮融资;2024年8月,参与投资了月之暗面超3亿美元的B轮融资;2024年9月,参与投资了智谱AI数十亿元的D轮融资。
公开资料和数据显示,目前腾讯还未投资梁文锋、DeepSeek或相关项目。
梁文锋更关注模型能力是否能得以涌现。比如DeepSeek R1以及V3之所以能轰动行业,是因为做了算法创新,大幅度降低模型推理成本,让模型变得实用和可用。
据The Information报道,DeepSeek内部已经开始讨论是否接受外部融资以获取更多的AI芯片和服务器资源。此前,有消息称,阿里将会投资DeepSeek,但阿里方面否认了这一传闻。
马化腾和梁文锋的交集,应当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