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市场储蓄需求依然旺盛,在监管持续引导险企降低负债成本的趋势下,保险公司利差压力或逐渐得到缓解。随着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的落地,险企负债成本有望继续优化,从而降低行业利差损风险,保障长期稳健发展。
本刊特约 刘大芳/文
2024年12月,保险业全力冲刺全年保费收入目标,同时备战2025年“开门红”。在团队质态改善、人均产能提高、新产品上线等多因素的加持下,上市险企2024年实现保费收入26932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2%、4.7%、4.7%、4.4%、2.8%,为2025年1月“首爆日”奠定较好的基础。
上市险企寿险、产险保费收入平稳增长
根据上市险企披露的数据,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人寿、新华保险、人保寿险2024年全年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7%、7.8%、2.4%、2.8%、5.3%;12月单月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1.9%、-5.6%、8.9%、19.1%、1.3%;其中,新华保险12月单月增速环比提升8.6个百分点,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人保寿险12月单月增速环比分别下降2.3个百分点、4.1个百分点、1.3个百分点,太保寿险12月单月增速环比转正。
另一方面,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众安财险2024年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3%、6.5%、6.8%、13.4%,12月单月实现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4.4%、3.4%、4.1%、6.2%;其中太保产险增速环比提升1.1个百分点,人保财险、平安产险、众安财险增速环比分别下滑13.6个百分点、6.3个百分点、17.5个百分点。
上市寿险公司2024年全年总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1%,平安寿险四季度新单增长承压,预计主要是受8月、9月连续“炒停”影响导致保险需求提前释放。具体来看,平安寿险和健康险全年个人业务新单保费同比增长8.8%,四季度个人业务新单保费同比下降14.8%,新单环比增速较三季度由正转负。太保寿险全年个险新单、新单期交同比分别增长9.1%、9.8%,下半年同比分别增长20.1%、21.5%,预计主要是由于三季度保费高增长所致。
上市寿险公司2024年12月单月保费同比增长0.9%,较11月小幅下滑0.6个百分点;其中,人保寿险12月单月长险首年、期交首年保费同比分别下降28.3%、47.6%,降幅较11月分别扩大17.4个百分点和27.1个百分点。人保健康险12月单月长险首年、期交首年保费同比分别变动-19.2%、112%,增速较11月均环比下滑。
产险保费整体增速保持稳定,人保车险、非车险增速环比均有下滑。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众安财险2024年全年累计保费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3%、6.5%、6.8%、13.4%,12月单月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4.4%、3.4%、4.1%、6.2%。12月,人保车险保费同比增长5.6%,较11月增速下滑2个百分点。
根据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12月汽车产销环比增速分别为-2%、5.2%,同比分别增长9.3%和10.5%,其中,新能源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30.5%和34%。12月人保非车险保费同比下降31%,增速较11月下滑45.2个百分点,其中,意健险、责任险、企财险、信保险、货运险同比分别变动23.4%、-18.6%、0.7%、-35%、54.5%,较11月增速分别变动-13.9个百分点、-41.2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39.5个百分点、49.1个百分点、-29.4个百分点。
2024年,财险“老三家”共计实现财险保费收入10083亿元,同比增长6%,全年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其中,太保财险、平安财险、人保财险同比分别增长6.8%、6.5%、4.3%,财险保费增幅持续扩大。
中国人保受部分非车险产品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2024年全年保费收入增速有所收窄。相比之下,以人保财险为代表的龙头险企业务质地较好,车险业务中低赔付率的家自车占比较高、渠道费率可控,盈利空间远超中小险企,其竞争优势在改革下半场将愈发凸显。
受益于汽车保有量的稳步提升及部分非车险险种政策的持续催化,叠加年终考核季及“开门红”的到来,上述三家公司12月单月保费收入环比提升13.3%。9月以来,自然灾害整体影响相对减弱利好财险业承保利润的持续企稳,预计上市险企2024年COR盈利空间相对充足。
预定利率下调险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早在2024年12月,人身险机构陆续开启2025年“开门红”,新产品催化叠加客户储备成为核心潜在增量。从新发产品结构来看,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分红型产品及年金险占比分别为42.3%和34%,有利于险企在当前长端利率快速下行的背景下通过“低保底+高浮动”的形式降低利差损风险。
此外,突出保障功能的个人养老金型产品占比有明显提升,预计相应养老需求将成为“开门红”期间保费收入的主要核心增量。在养老及财富管理需求提升的背景下,利好负债端具备中高客群优势的上市险企。预计2025年“开门红”期间保费同比增速约为6%至8%,对应NBV增速为21%。
2023年以来,监管持续引导寿险行业下调预定利率,在行业产品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带动储蓄型保险快速放量,叠加“炒停售”等行为,引发市场对于2025年“开门红”需求透支的担忧。随着长端利率的快速下移及资本市场的震荡,险企资产端收益承压,为更好的实现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自2023年以来监管引导行业进入新的预定利率下调周期。
在此背景下,险企加大对定价利率更为敏感的储蓄型保险的销售力度,短期“炒停售”带动行业实现保费收入的脉冲式增长,但客户保险需求的不断挖掘或透支部分2025年“开门红”期间的保费增量,为“开门红”带来一定的挑战。
此外,为应对产品预定利率下调,险企纷纷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多元化产品策略或进一步催化“开门红”的保险需求。近年来,储蓄型产品(传统寿险等)在行业“开门红”期间保费收入占比较高,约为70%以上。2024年10月行业共计新发产品435款,主要涉及12类险种,数量较9月增加110款。从占比结构来看,10月新发终身寿险161款,预计仍是2025年“开门红”期间的主流产品。此外,两全险及养老年金险分别为88款和65款,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整体来看,行业产品策略仍以储蓄型保险和养老型保险为主。
从产品大类来看,数据显示,目前行业在售的人寿保险产品超253款,其中,分红型产品107款,占比超42.3%,有望带动行业在当前长端利率下行背景之下降低利差损风险。
险企在加大产品创新的同时推动组合型产品策略,通过附加险形式拓宽保险保障范围,从而满足被保险人多重保险需求。例如增额终身寿险附加万能险、年金险附加重疾险、年金险附加分红险等组合,通过产品多样化设计降低客户对于单一产品的依赖度,预计相应产品策略将持续带动“开门红”期间的保费收入。
1月10日,金融监管总局向业内下发《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要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公司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科学审慎定价。包括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定期组织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召开会议,结合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等市场利率变化和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情况,研究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有关事项,每季度发布预定利率研究值。各公司要加强趋势性分析和前瞻性研判,动态调整本公司普通型人身保险、分红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最高值和万能型人身保险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
关于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通知》主要明确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预定利率最高值取0.25%的整倍数;二是当公司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2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要及时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并在2个月内平稳做好新老产品切换工作。当公司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2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低25个基点及以上时,可以适当上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调整后的预定利率最高值原则上不得超过预定利率研究值。三是在调整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的同时,要按照一定的差值,合理调整分红型人身保险和万能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最高值;四是当市场利率、公司经营等情况在短期内出现重大变化时,要及时启动相应决策机制,研究调整各类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相应政策在健全行业预定利率调整机制的同时,给予保险公司一定的调整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稳定负债端产品供给及资 产匹配的目的。
随着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的落地,短期寿险行业或面临“阵痛期”,催化产品结构转型。从产品功能来看,中国寿险产品主要的优势仍集中在“刚兑”为主。预定利率的进一步下调或导致“固收类”储蓄型保险在财富管理市场中竞争力将显著下降,以增额终身寿险为代表的产品或面临自然淘汰的压力。
对保险公司而言,短期或面临缺乏爆款产品、产品吸引力下降、销售难的困境。相比之下,参照海外发展经验,分红险有望通过“低保底+高浮动”的形式与客户共担投资风险,进一步减小利差可能带来的风险,在降低负债端刚性成本的同时发掘新的保费增长点。
中长期来看,相应政策有望动态降低险企资产负债匹配压力。预定利率的下调可以降低未来险企负债成本压力,通过“用时间换空间”的方式降低利差损风险。若预定利率进一步下调,中长期将更好地引导行业向“低保底+高浮动”型及保障型产品的转型,预计整体业务价值也将得到显著改善。
总体来看,客户保障、储蓄需求仍在,预计保险行业2025年“开门红”保费将平稳增长。目前来看,分红险已成为大部分公司的主打产品,分红险产品较低的保证收益有助于降低险企负债成本,而浮动收益也可以对客户形成一定的吸引力。随着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的落地,险企负债成本有望继续优化,从而降低行业利差损风险,保障长期稳健发展。
随着保险行业2025年“开门红”的集中开启,国信证券预计“开门红”期间增量机遇或集中于组合型及功能型产品策略带来的增量保险需求挖掘,从而为险企资产配置贡献稳定需求。资产端方面,展望2025年一季度,随着长端利率的快速下行期叠加“开门红”资金的陆续到账,险资资产配置需求仍高,险资资金配置窗口期或集中在12月末至一季度末,预计以高分红类资产(以OCI计量的资产)为代表的配置行情或将延续。
东吴证券认为,当前市场储蓄需求依然旺盛,在监管持续引导险企降低负债成本的趋势下,保险公司利差压力或逐渐得到缓解。近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滑至1.64%左右,未来伴随国内经济的复苏,长端利率若企稳或修复上行,则保险公司新增固收类投资收益率压力将有所缓解。同时,地产相关利好政策的持续落地,也有利于险企投资资产质量担忧情绪的缓解。当前公募基金对保险股持仓仍处于低位,估值对负面因素的反映较为充分。
(作者为专业投资人士)
本文刊于01月25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