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美国队长4》票房失利,好莱坞需要换种打法了?

IP属地 北京 编辑:赵云飞 钛媒体APP 时间:2025-02-19 17:34:40

文 | 镜象娱乐,作者丨栗子酒

近日,《美国队长4:勇敢新世界》(下称《美队4》)在中美市场同步上映。作为漫威宇宙核心内容的系列新作,该片在映前就已颇受关注,然而,影片上映后的表现,可谓惨淡。

尤其是在内地市场,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美队4》在大陆的首日票房落在3836万元,远不及《美国队长3》首日的1.8亿元。且影片上映至今,其内地累计票房刚过8200万元,预测票房多次下调后,最新数据只在1.24亿,创下漫威电影在华最低纪录。

口碑方面,《美队4》的豆瓣评分仅5.3分,同样是系列最低。低迷的表现下,毫无疑问,好莱坞大片再一次在国内市场遇冷了。

早已注定的失利

从当前的票房表现来看,《美队4》的颓势并不只在内地市场。

据了解,《美队4》在北美首周末票房为8850万美元,虽勉强夺得当周冠军,但远低于前作《美国队长3》1.791亿美元的开画成绩。此外在口碑方面,《美队4》的表现也不算好,该片在北美烂番茄的新鲜度仅为52%,均分5.6,MTC评分43/100,创下该系列开分最低纪录。

这样的走势其实早有端倪。在正式上映前,《美队4》已经进行过两次内部试映,口碑反响并不算好。据外媒爆出的消息,第二次试映后,该片仍被吐槽剧情平庸,如今上映的版本已经经过重新剪辑和补拍,但口碑低迷的表现却难有改观。

就《美队》系列故事的发展而言,《美队4》讲述了“猎鹰”山姆·威尔逊(安东尼·麦凯 饰)正式接任美国队长的故事,延续了漫威电影“英雄换人”的套路。但在选角上,新任美国队长从形象到能力都不如克里斯·埃文斯饰演的前任美国队长,喜欢漫威故事的观众难免失望。

且就内容本身来说,《美队》系列之所以能够在漫威电影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系列中的《美队2》呈现出区别于其他超英内容的政治惊悚+动作片的表达形式,同时也拉高了《美队》系列的整体上限。这意味着“美队”系列故事不只有刺激肾上腺素的激爽场景,也有逻辑过硬的剧情厚度,而《美队4》在这两个优势上完全崩坏。

尽管在片中,《美队4》也试图延续前作的政治惊悚风格,却仅停留在拙劣模仿的层面。比如片中关于新任美国队长的身份认同问题被简化为几句台词,缺乏细腻的心理刻画。同时,除了新旧美国队长的转换之外,若要流畅观影,观众至少需要看过《无敌浩克》《美队2&3》《复联4》等电影,以及在Disney+播出的剧集《猎鹰与冬兵》,这些内容的时间跨度已有十几年,如此高的观影门槛,也成为《美队4》失利的重要因素。

此外,在动作表现上,由于新任美国队长的设定变成了“普通人”,相应的打斗场面随之大打折扣,甚至反派红浩克的动机也处理潦草,与之相关的空战、与红浩克大战的视觉冲击力远不及预期。最终,红浩克通过“话疗”投降,逻辑更是牵强。这样的处理,不只映射出影片创作上的疲态,也几乎击碎了影片最受期待的关键点。以至于《美队4》中为数不多的亮点落在“冬兵”巴基的客串,以及丽芙·泰勒时隔多年再次回归饰演贝蒂等细节上,而影片的整体观感甚至让走进影院的观众有“诈骗”之感。

被过度消耗的大片光环

眼下,《美队4》在海内外市场的多项数据创下新低,但大概率这些数据不会是最低。事实上,当前关于《美队4》的几个争议点:角色交替、剧情平庸、政治正确等,在其他同类大片的讨论中也曾频繁被提及,漫威电影乃至好莱坞大片在国内市场遇冷几乎已经是整体性的趋势。

仅在2023年,《惊奇队长2》《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速度与激情10》《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等多部海外大片,在内地市场的票房表现均不及系列前作。其中,《惊奇队长2》内地票房落在1.1亿,而前作曾狂揽10.35亿票房。尽管在该年度,国内电影市场确实受到大环境影响,但多部大片集体遇冷,已经很难归结为客观环境的原因,内容逐渐失去吸引力的趋势已经显现出来。

围绕这些内容的讨论中,公式化叙事、工业化流水线的特效大片、剧情离谱缺乏新意、角色交替带来的不适感等,都成为低迷口碑背后的关键词。甚至,此类作品长期以来在特效上体现出的优势,也开始让观众审美疲劳,缺乏足够连贯的剧情支撑,强视觉冲击的特效也开始有堆砌之感。比如《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为吸引年轻观众简化剧情,但也因此失去原有硬核科幻粉丝,得不偿失;《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也因为重复的设定、空洞的剧情,成为空有特效的典型案例。

在这个过程中,从漫威电影到整个好莱坞市场,在孵化了诸多经典IP之后,也已经到了寻求新爆点、新叙事,以及演员新旧交易的关键阶段。尤其是对于一个个已经深入人心的故事系列来说,人们对剧中情节、角色乃至IP的情怀,已经与其中的演员、故事里宏大的世界观形成了深层绑定,演员的更换或是新故事的开启,都需要经得起推敲的内容去连接新老受众,培养新一代的观影群。

但遗憾的是,无论是漫威电影还是部分好莱坞大片,在系列内容的持续开发上,几乎都停留在了对大片光环的持续消耗上,新的演员、新的内容叙事不仅没能吸引新的观众群,还一再地让积累至今的老影迷连连失望。如今的局面几乎是必然的,毕竟市场情怀终究有限,又如何经得起持续的消耗。

共鸣点需要跟上文化变迁的脚步

当然,从根本上说,好莱坞大片在国内市场出现整体遇冷的倾向,根源还是在内容共鸣上。

在过去,好莱坞电影以“小人物逆袭”或“英雄拯救世界”为核心叙事,将其文化中的“自由、平等、个人英雄主义”等价值观包装成普世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共鸣。在这个过程中,细腻的叙事、超一流的工业化能力,使好莱坞电影独树一帜,其孵化的内容在诸多类型上都高度敏锐,甚至具备开创性。

例如,1993年上映的《侏罗纪公园》,成为开创科幻冒险类型的电影标杆;《速度与激情》系列将飙车与动作结合,成为全球现象级IP;至今仍在全球票房首位的《阿凡达》,依然是3D技术与CGI特效加持下的内容高峰……但后来,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好莱坞电影,也需要承担起意识形态输出的责任,内容创作需要顾及更多,能够共鸣观众的部分便收窄了,同时,那种独树一帜的开创性也正在逐渐削弱。

反观国内市场,从去年在游戏领域跑出来的《黑神话:悟空》,到今年票房持续攀升的电影《哪吒2》,都在传递一个信息,即国内的工业化水平,以及文化输出的能力,已经完成了质的飞跃。

前者在精美的游戏场景、丝滑的打斗场面、《西游记》的底层世界观之外,还植入了非常多国内传统文化的部分,其中关于大量文物失落在外的暗示,更是借由游戏走向海外市场,完成一次大范围的文化输出。后者继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题,在足以媲美海外大片的特效技术之下,完成本土故事的再创作,所能够激起的情绪共鸣显然更甚。

在这背后,《美队4》面对的不只是《哪吒2》爆火的表层环境影响,更在于国人自身文化自信的持续养成,以及整体文化变迁的大环境影响。基于此,在特效已经不再是可以被单拎出来作为一种独特优势时,在国内本土文化不断在多种文娱作品中大放光彩时,坚持老一套叙事的那些“《美队4》”们,就越来越难以激起国人共鸣了。

如今,警钟再一次敲响,好莱坞或许需要换种打法了。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