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年里,汽车市场的竞争似乎被价格战主导。然而,2025年开年,这一局面悄然改变。
2月10日,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公开宣布将智能驾驶技术普及至更多价格区间。这似乎标志着,全新的“智驾战”将全面开启,也预示着汽车行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转变。
图片比亚迪
数据显示,2024年比亚迪高速NOA渗透率仅为1%,但到2025年,其计划在15万元以下车型全面搭载自研智驾系统。比亚迪制定这一策略的底层逻辑不难理解,利用制造端的规模优势,对冲智驾的高成本,实现技术平权。
数据背后,一个更深刻的转折正在酝酿,汽车产业将要加速从“电动化”迈向“智能化”,而智能驾驶正是这场变革的战略制高点。正如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预测,“未来2到3年,智驾将成为像安全带一样的标配。”智驾能力将成为汽车行业“决战”前夜最锋利的武器之一。
或许,车企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单纯的价格竞争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科技化的需求。从价格战到智驾战的转变,不仅是车企战略的调整,更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场变革的最终结果,或许将重塑未来十年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与话语权。
2025,车市价格战转向智驾战
如果要为这两年中国车市锚定一个关键词,“价格战”或许会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谁是挑起价格战主角?说法有很多种,不过,在不少人眼中,特斯拉与比亚迪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从特斯拉老款Model 3、Model Y多次官降,到2023年、2024年比亚迪分别推出冠军版与荣耀版,都成为“价格战”越来越猛的导火索。
近几年来,中国车市陷入一片红海,车企也在又一轮的价格战中不断被洗牌,风险抵御能力较弱的车企,已经成为价格战之下的牺牲品。
而今,价格战一直在延续,激烈程度可见一般。2025年,价格战依旧没有停歇。不过,2025年的价格战则披上了一层外衣。
最先出招的是特斯拉,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头羊,特斯拉通过充电权益、保险补贴、软件服务等多元化手段,变相为用户送上优惠。具体优惠政策如下,特斯拉对旗下Model 3全系车型提供高达8000元的保险补贴,并配以5年零息的金融政策支持。
后续蔚小理等新势力也不甘示弱。纷纷退出一系列金融优惠政策,吸引消费者的到来。比如,小鹏汽车就推出“五年0利息0首付”购车政策,至高贴息金额高达57000元,覆盖小鹏X9、G9、G6等多款车型。
当然,还有比亚迪、吉利等一众自主品牌也推出限时优惠政策,合资品牌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广汽丰田也选择跟上,推出限时优惠,甚至针对旗下车型开启降价。
根据车企公开信息统计,截止目前,约有15家车企在2025年开年之时,加入了价格战的行列。相比往年,价格战的激烈程度并未下滑,不过热度似乎有所下降。
比价格战热度更高的,是在比亚迪加持之下的“智驾战”。进入2025年,价格战的模式悄然改变。车企们意识到,一味降价对消费者的刺激有限,还会引发观望情绪,甚至透支品牌价值。于是,竞争的焦点开始转向智能化。
2月10日,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宣布将智驾技术普及至更多价格区间。数据显示,2024年比亚迪高速NOA渗透率仅为1%,但到2025年,其计划在15万元以下车型全面搭载自研智驾系统。这一策略的底层逻辑是:利用制造端的规模优势对冲智驾的高成本,实现技术平权。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系统分为三个版本:天神之眼A(DiPilot 600)、天神之眼B(DiPilot 300)和天神之眼C(DiPilot 100),分别针对不同价位和品牌车型。其中,天神之眼C版本将搭载于10万元以下的车型,甚至包括起售价仅为6.98万元的海鸥智驾版。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2025年将成为全民智驾的元年。
其实,在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的前一天,长安汽车已经走向了智驾战的战场。2月9日,长安汽车发布“北斗天枢2.0”计划,宣布从今年起不再开发非智能化新产品,并计划在未来3年推出35款数智新车型。
另一边,则是各大车企对deepseek的狂热。“DeepSeek的出现,让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被确立为汽车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汽车行业人士指出,DeepSeek推出的DeepSeek-R1模型凭借媲美OpenAI的技术表现、极低的训练成本与开源特性,迅速成为汽车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引擎。
据不完全统计,春节之后的一周时间里,国内有吉利、比亚迪、东风、岚图等近20家中国自主品牌企业宣布与DeepSeek深度融合。比如,东风猛士宣布猛士917汽车智能座舱已完成DeepSeek—R1模型的接入,并计划于2025年北京车展前率先在猛士917、蛟龙战甲等车型上通过OTA推送更新。
当然,智驾战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价格战的终结。在市场竞争中,价格仍然是消费者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智驾战兴起带来的另一个新问题就在于,车企们需要在价格和智驾技术之间找到平衡,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智驾战对车市影响几何?
智驾战对车市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其深度和广度或许会远超价格战所带来的影响。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全系覆盖,从7万元的海鸥到百万级别的仰望U8,展现了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成本控制能力。这种从高端到入门级的全面布局,标志着智驾战的全面开启,也预示着智能驾驶将成为汽车行业的标配。
在过去,智能驾驶技术多见于30万元以上的豪车,但比亚迪凭借规模成本优势,将高速领航、代客泊车等功能普及到平价车型。以海鸥为例,其起步价不到7万元,却配备了高快领航、智能避障等高端配置。这种前所未有的局面,彻底打破了“智驾即高价”的行业规则。
相比之下,特斯拉的FSD买断价格高达6.4万元,加上最便宜的Model 3,总费用接近30万元。比亚迪的策略,无疑是将高科技配置从豪华车领域带到了平价市场。
另外,比亚迪在智驾系统上也充分展现出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天神之眼”系统分为三个版本,最低端的C方案也搭载了英伟达Orin N芯片,采用纯视觉方案,包括5颗毫米波雷达和12颗摄像头。据报道,该系统的成本在4000元到5000元之间,远低于行业平均的6000元到7000元。这种成本控制能力,得益于比亚迪强大的供应链整合和规模优势。
比亚迪发起的智驾战,仿佛向汽车市场扔下了一颗深水炸弹。这颗炸弹炸掉的不仅是很多汽车公司过去的利润,还可能是他们未来的发展机会。
比如,在智能驾驶领域,传统合资品牌普遍被认为布局滞后,部分品牌尚未推出具备城市NOA功能的车型,这使得它们面临技术形象老化的风险。以丰田为例,其即将推出的铂智3X计划搭载城市NOA功能,但预计售价在15万元左右。相比之下,同功能的比亚迪车型在成本上更具优势,丰田的定价似乎会显得竞争力不足。
智驾战的兴起,不仅推动了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也为车企在价格战中提供了新的出路。正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秘书长崔东树所言,目前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仍未稳定,价格战在今年仍将延续,并且会非常猛烈。因此,车企需要在当前业务和未来发展之间做出平衡。
价格战需要新故事,而智驾技术的普及正是这个新故事的核心。相比高价位车型,低价车更能形成走量规模,同时在价格上也更具吸引力。对于车企而言,低价车智驾是智驾领域中的蓝海。
图片小鹏汽车
小鹏汽车就尝到了这个甜头。2024年,小鹏汽车推出MONA M03车型,将高阶智驾车型的售价拉入20万元以内。正是小鹏MONA M03的热销,让小鹏汽车重回增长轨道。
民生证券的调研研报则显示,2025年智驾技术的进步有望降低智驾硬件门槛,将智驾应用在20万元以内的主流车型市场中。以小鹏和比亚迪为首的车企有望通过平价智能化,在2025年形成差异化优势并获得销量的提升。
智驾战也是一场持久战
智驾“下沉”抢占先机的同时,各车企也进一步提升智驾技术的含金量。
比亚迪作为这场智驾战中的重要参与者,也是下定决心要走到最前列。截至2025年,比亚迪已累计销售超过440万台搭载L2及以上驾驶辅助功能的车辆,构建了中国最大的车云数据库。
据比亚迪相关人士的透露,公司拥有研发人员超过11万人,其中包括5000多位智驾工程师,可实现软硬件全栈自研。这种强大的研发实力,为比亚迪在智驾战中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长安汽车
长安汽车也在智驾领域投入巨大。据透露,“北斗天枢”计划已投入超过1148亿元。长安汽车计划在未来三年推出35款数智新车型,并从2025年起,旗下所有品牌的乘用车都将全面向数智产品转型。这种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和转型计划,显示了长安汽车在智驾战中的决心。
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基础上,未来车企提升智驾竞争力的切入点成为行业焦点。小鹏汽车全力押宝AI技术。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认为,随着AI大模型时代的到来,未来十年中国汽车主流品牌可能只剩下7家,而AI技术权重将影响近50%的购买决策。因此,小鹏汽车未来十年的目标是成为面向全球的AI汽车公司。
比亚迪强势发起的智驾战,也引发了一波舆论高潮。
不久前,华为终端董事长余承东接连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汽车智驾“凑合能用”和“好用并安全”完全不同,“把成本做低以普及最基础的智驾是可喜可贺的,但混淆概念,将最基础的入门级智驾形容为高阶智驾并不合适。”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也在社交平台公开表示,“智能驾驶不是一场秀,实践出真知。真正的智能驾驶技术关乎到每一个用户和家庭的出行体验和安全,应该满足用户高频的出行场景。”
魏建军的意思似乎也很明确。在智驾战中,车企们不仅要关注技术的先进性,更要关注技术的普及性和用户体验。比亚迪通过大规模量产降低成本,将智能驾驶技术普及到更多车型上。这种策略虽然在市场层面引发了广泛关注,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部分消费者可能对高阶智驾系统的可靠性产生怀疑;另一方面,比亚迪的智驾系统更多地服务于中低端市场,高端市场的用户对智驾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要求更高。
可见,智驾战不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对车企综合能力的考验。车企们需要在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用户体验和成本控制之间找到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在这场持久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场智驾战的袭来,如同一场深刻的行业变革,正悄然改变着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这场战争的胜负也不会在短时间内见分晓,但它将决定未来汽车行业的走向,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