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政策工具落地显效 如何让产业资本更耐心、更安心?|聚焦长期资金入市③

IP属地 北京 编辑:杨凌霄 大力财经 时间:2025-02-19 16:30:33

2月19日讯(记者 方彦博)上市公司回购持续加力、重要股东增持不断加码,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工具逐步落地、显现效果,产业资本“长钱长投”的风格正在形成。

Choice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增持金额合计近249亿元,较三季度大幅增长88.91%;全年产业资本减持规模同比骤降60%,违规减持案例减少近五成。

进入2025年,塑造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生态仍是当务之急,让产业资本更耐心、更安心需要匹配与时俱进的政策工具稳定预期、久久为功。

政策工具做“加减法”

在去年9月24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宣布将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其中,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首期额度3000亿元,以引导商业银行为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用于回购或增持上市公司股票,为市场注入强大信心。

12月,相关部门对回购增持专项贷细则做出进一步优化:其一,是将专项贷款融资比例上限,由此前的70%调整为90%,贷款期限从不超过1年延长至不超过3年;其二,是对所有已正式公告回购增持计划的上市公司及重要股东,均可开展回购增持贷款。

该项政策工具一经发布,便吸引了众多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的积极参与。政策发布后至今(截至2月18日),A股上市公司披露拟申请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超过700亿元;2024年全年披露回购和大股东增持计划金额上限接近3000亿元,创历史新高。

如果说,支持回购增持政策工具的出台是鼓励产业资本“做加法”,那么对减持做出进一步规范,则是对市场反应强烈的违规乱象“做减法”。

去年4月,资本市场新“国九条”提出全面完善减持规则体系,要求严格规范大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减持,严厉打击各类违规减持。随后5月,证监会发布实施《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规则,进一步规范 “关键少数”重要股东的减持行为,包括强化减持信息披露、要求股价破发、破净、不分红的上市公司股东不得减持等。

市场普遍认为,回购增持专项贷款这一政策工具对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进一步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提振市场信心,作用和意义深远。同时,减持新规作为A股市场制度性变革的关键一步,通过约束大股东短期行为,引导其聚焦公司价值创造,推动A股向“价值市”“长期市”转型。

产业资本转向长线

在上述一系列的政策和工具的加持下,产业资本正在向着“长钱长投”的路线转变。记者注意到,不管从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的增持金额、限售解禁规模和产业资本的减持规模来看,均有明显改观。

不过,要让政策效果持续“保鲜”就不可有所松懈。数据显示,今年一月,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增持金额59.33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约11.14%,尽管有春节因素影响,但在近5年同期数据中只是高于2021年的42.40亿元。反观减持数据,今年一月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金额为146.7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倍有余。

产业资本做出各种资金动作的安排,固然受市场估值水平波动的影响,但不同阶段与时俱进的匹配相应政策工具也不可或缺。就在上月,六部门再度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下阶段,央行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前期实践经验和业务开展情况,不断优化相关政策,提升工具使用便利性,适时推动工具扩面增量,相关企业和机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获得足够的中长期资金增加投资。

在与上市公司交流的过程中,记者感受到,持续细化相关政策对于稳定预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上市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对记者表示,“增持贷”工具目前的平均利率仅2%左右,非常有吸引力,但未来对减持有何细则上的要求目前似乎并不明确,倘若政策能够持续细化,将更有利于稳定预期、增强信心。

“作为公司的股东方之一,我本身确实非常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也对再贷款工具给到的优惠力度感到满意,但是如果我增持的公司股票在未来无法适时进行合规减持的话,可能会对自身资金的流动性造成影响。”该股东称,“将减持行为与上市公司股价表现、盈利能力、分红水平等经营指标挂钩本身对维护市场秩序有着积极的作用,业绩不佳而大额套现的行为也应严格杜绝。如果在合规的前提下,相对畅通的减持通道,对增强上市公司股东的增持意愿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作用。”

事实上,上述股东的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产业资本对于政策工具有更多期待,通过长期资本入市与结构性工具增强市场韧性,通过监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稳定预期,推动资本市场从“短期博弈”向“长期价值”转型,也是市场的普遍期待。

(记者 方彦博)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