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看到网传这两张照片,我就没有想过它是真的。
别说照片看着都包浆了,就这个招牌设计质感,真的不是四五线小县城的“雷碧”吗?
Emmmm结果打脸了。
前两天,“四川格力电器”公众号刚发文,格力已正式发布“董明珠健康家”。
据九派新闻消息,有已经更名的格力商铺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全国的格力专卖店,全部要改成格力董明珠健康家,“只是门头换掉了而已,性质是没有变的,都是格力的。总部统一的,(名字)是快过年的时候才改的。因为现在董总(董明珠)知名度非常高,这样更亲民一点。”
PConline注意到,目前,抖音上已有4家格力商铺的账号名称已经改成“董明珠健康家”,其中一家为格力官方认证账号。
相比这两年,不少格力的抖音店铺被改名“格力董明珠店”,在逐步变成“妈宝”这条路上,现在看来,“格力”甚至连姓名都要开始失去了。
董姐到底有多相信自己IP的影响力……
当格力失去姓名
想做企业家IP的并不少,但存在感如此超强的,确实唯董姐尔。
诚然,一直以来,董明珠和格力就是强绑定的。10年前,大街小巷广告牌的那句“格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铺天盖地,旁边那张董明珠的照片更是至今都很难被忘记。
“格力不是董明珠的。”
如果从股权结构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地这么说;但如果要看如今董明珠之于格力的影响力,从市场角度确实难以下这个论断。
一个热知识是,脱胎于国企的格力,创始人并不是董明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董明珠甚至只是个“职业经理人”。
但自从上任后,格力的舆论场就鲜少缺失过董明珠的身影,这位个人色彩极其浓厚的女企业家,凭借着其狼性管理风格,让格力高速运转的同时,也让“董明珠=格力”逐渐成为一个定式。
作为格力无可争议的“金牌销售”,董明珠让自己的个人形象成为格力消费者的一个心智锚点。当一家企业的名字沦为个人IP的注脚,个体形象与企业深度绑定,任何负面舆情都将直接冲击格力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而如今的格力,面临的正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品牌主体性解构。
格力离年轻人越来越远
毋庸置疑,董明珠的势能是强大的。
就连“分分钟灭掉小米”的格力手机梦碎时,也能直言:“我从来没认为我失败!”
即使直到今天,市场提起格力手机时,能让人记住或许只有开机画面里董明珠的个人照片。
但事实上,这位多次呼吁“真正的投资者,要跟着格力电器投资一生”的铁娘子,也曾作为女企业家的典型代表成为标杆。
舆论风向的扭转源于董明珠开始将自己、将格力摆上台前。在新媒体时代,董明珠选择亲自下场直播,除了应对线下渠道危机,更重要的还有格力面对多元化与年轻化转型的压力。
从效果来说,这其实是一个不错的营销战略,将个人信用注入品牌,通过直播带货,使企业家IP成为信任中介,而董明珠的带货成本远低于常规营销。
据胡润研究院《商界影响力达人榜》,小米创始人雷军、东方甄选董事长俞敏洪、万科创始人王石、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等“网红”企业家在列。
其中在千亿市值这个层级上,仅有雷军和董明珠。但想要吃下互联网这碗饭,那就要接受互联网的舆论。
后来网络发酵走的是另外的剧本,本想让“董明珠=格力”的消费者认知进一步强化,形成品质心智,最终却因为流量红利与代际冲突的两面性,滑向“董明珠=争议符号”。
在奔向年轻人的这条路上,格力用的却是“倒挡”,倒挡也就算了,还飙车。在多次言语抨击自己曾认定的“前接班人”后,董明珠逐渐站在了打工人的对立面。
董明珠不是雷军
如果说前几年提起格力,你会想到空调,那这两年再提起格力,那肯定先是董明珠,然后孟羽童,接着是董明珠好心教育年轻人的发言,最后可能才是空调。
这两年来,围绕在格力和董明珠身边的娱乐化舆情直线上涨,这些非业务话题消耗公众注意力的同时,提升了网络知名度,也在消解格力本身在消费者心里的品牌影响力。
2024年格力年会,快板节目《大“格”局 新魅“力”》
据格力2024年半年报,格力空调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高达78 %,显示出其对空调业务的高度依赖;而同期美的空调业务营收占比不到50%。
而即使如此,格力也早在2020年就已失去空调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
在多元化布局上的尝试仍收效甚微,如今,押上董明珠的信任背书能成为新的出路吗?可想而知智能家居的竞争格局并非改个名字就可以应对的。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基于对格力品牌的信任,而非对董明珠个人的崇拜。董明珠未有雷军的米粉,雷军也不会将“小米之家”改名“雷军之家”。
个人IP的短期流量红利永远无法替代不了技术创新与组织变革的长期价值。世界上没有那么多香奈儿跟路易威登。
当董明珠的个人意志主导了品牌战略,格力所在的历史转折点,是在智能家居战场需要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思维的当下,董明珠的个人争议已经使其IP的舆论风险不断加大,反而成为阻力。就像小米如今布局的“人车家全生态”,位于红海的家电行业同样需要寻找新的出路。
话说回来,如果想去线下门店买空调时,导航地点打字要打“董明珠”而不是“格力”,你会愿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