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时分,北京簋街的烟火气刚刚升腾,一群穿着红色马甲的身影已穿梭在餐馆后厨与收银台之间。他们手持平板电脑,屏幕上闪烁着“0佣金入驻”的刺眼红字,语气里带着不容拒绝的恳切:“您只需要每天多备三十份餐,我们保证配送范围覆盖三公里内所有写字楼。”这场由京东外卖发起的地推战役,正在全国278个城市同步上演,像毛细血管般渗透进餐饮行业的末梢神经。
零佣金背后是一场精密计算
当京东宣布2025年5月前入驻商家全年免佣金时,深圳龙华区的小龙虾店主老陈在计算器上敲出了惊人的数字:美团23%的佣金抽成,意味着每卖出100份麻辣小龙虾就有46份是在给平台打工。京东的免佣政策犹如撕开乌云的光束,但真正让老陈心动的,是地推员展示的后台数据——京东物流半小时达的配送热力图,恰好覆盖了周边五栋月均外卖订单超8000单的科技园区。这种“流量预支”的底气,源自京东多年构建的3C用户数据库与即时零售体系的深度融合。
地推铁军暗藏战术革新
在杭州武林商圈,地推团队带着定制化方案叩开餐厅大门:针对轻食品牌,他们承诺开放京东健康版块的600万健身用户标签;面对高端日料店,则亮出PLUS会员的年消费15万元客群画像。不同于传统地推的话术轰炸,这些“红衣军团”的平板里装载着AI模拟系统,能根据店面面积、菜品单价、出餐速度自动生成建议订单量。某连锁粥铺老板发现,系统建议的备餐量竟比自己实际销量少12%,追问之下才知算法已预判周边办公楼春节假期的人流波动。
供应链底牌重塑游戏规则
京东位于郑州的智能仓储中心里,生鲜分拣线上的传感器正在扫描西蓝花的含水量。这个为3C产品打造的物联网系统,如今被复刻到外卖领域:当商家接单时,配送站已根据历史数据将保温箱预调至最佳温度;骑手出发前,路径规划算法已避开所有学校放学时段。这套曾被用来配送手机的精密网络,现在正把鳗鱼饭的到餐时间误差控制在90秒以内。正如京东零售CEO在内部会上所说:“我们要用送iPhone的标准送肉夹馍。”
行业地震中的生存辩证法
美团迅速将部分区域佣金下调至15%,饿了么则紧急上线“品牌焕新计划”,但京东的鲶鱼效应已然显现。广州茶餐厅老板阿珍在两家平台间玩起平衡术:午市套餐挂美团冲销量,晚市精品菜走京东赚利润。这种分化恰恰暴露了传统平台的软肋——当佣金护城河遭遇降维打击,流量分发机制正在失效。更有敏锐者发现,京东外卖App的二级入口里,“家电清洗”和“鲜花绿植”的服务推荐,暗示着本地生活服务的全新排列组合。
在这场外卖行业的权力重构中,京东看似激进的“撒钱”策略,实则是用二十年积累的基础设施进行时空转换。当其他平台还在计算每单补贴金额时,京东已在用供应链金融为商家提供备货贷款,用仓储大数据指导菜品创新,用会员体系实现跨品类导流。正如潮水退去时才能看见礁石,当零佣金的热度冷却后,市场终将验证:究竟是谁在裸泳,谁又真正筑起了护城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