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消费金融减费让利扩内需

IP属地 北京 编辑:柳晴雪 经济日报 时间:2025-02-19 08:30:29

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今年春节期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推出各式各样的促消费活动,多家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分期免息等惠民服务,以真金白银推动消费升级,助力释放假日经济潜能。

数字赋能提振消费

今年以来,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响应国家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号召,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布局,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

数字化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提振消费的重要手段。比如,中原消费金融通过数字化手段精准触达用户、简化参与流程,用户登录中原消费金融APP即可参与活动。针对春节消费特点,中原消费金融推出“蛇年行大运,集字享免息”活动,通过集字兑换半年免息券等福利,以惠民让利行动传递金融温度。数据显示,中原消费金融在春节期间放款金额超6亿元,服务客户数超12万户,中原消费金融APP日均活跃度超20万人次。中原消费金融常务副总经理周宇表示,春节是家庭消费需求的高峰期,公司通过高额度、低门槛的免息优惠等活动,希望切实减轻用户负担,让金融服务更贴近民生需求。

此外,海尔消费金融强化数智金融服务,在春节期间平均授信审批时效达5秒,累计放款用户29.93万人,新增放款32.11万笔。

“数字化突破了传统空间的局限,能够快速链接金融消费者,为传统消费提质增效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多样化的营销运营手段与更多用户进行交互。”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表示,数字科技基于大模型与业务、客服等相融合,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对消费金融机构激发消费潜能、促进消费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消费金融机构瞄准一些重点消费领域,将产品和服务垂直性嵌入消费场景。兴业消费金融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拓展展业区域布局,依据个体工商户、职场新人等各类客群的消费偏好、收入周期性,分类施策,制定专属消费信贷方案,同时通过大数据应用及流程优化,不断提升业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服务用户春节期间的消费需求。

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党委书记兼会长许泽玮表示,春节期间,消费金融公司与电商平台、线下零售商、旅游服务平台等多领域深度合作,将数字金融服务无缝融入用户的日常购物、餐饮娱乐等领域,消费者在每个消费触点都能享受到消费金融带来的便利。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消费金融公司基于数字技术创新,将加快拓宽消费金融的应用边界,大幅降低零售金融准入门槛,丰富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为假日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拓宽多元融资渠道

从消费金融行业融资情况看,尽管近年来消费金融行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仍面临融资难度加大、不良贷款率上升等新问题。为更好地降低成本促消费,消费金融机构应尽快破解融资壁垒,压降信贷风险,满足居民消费信贷需求。

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金融团队主管李佩珈表示,2024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融资压力增大,一是不良资产上升带来更大的资本消耗。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在银登中心挂牌转让个贷不良资产包,未偿本金超200亿元。不良资产规模的增加将影响其信用评级,增加了融资难度,提高了融资成本。二是资本补充压力加大。2024年实施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提高了注册资本要求至10亿元。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因前期业务扩张较快、利润积累不足等原因,难以达到监管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将面临较大的增资压力。

为补充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来源,满足居民多样化信贷需求,消费金融机构加快探索多元融资渠道,运用金融债与资产证券化(ABS)等创新融资工具,为促进消费信贷的扩张与消费市场的繁荣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消费金融行业金融债发行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共发行33笔金融债,规模总计524亿元,最高票面利率3.00%,最低票面利率1.99%,平均票面利率2.33%。对此,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利率下行趋势既与利率大环境存在关联,同时也反映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不断受到市场认可。去年下半年,有6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发债“新面孔”密集入场,预计2025年腰部机构将继续成为新获许可及常态化发行的生力军,成为推动增量发债规模的重要力量。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长期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通过丰富的“补血”渠道夯实自身实力。除金融债外,ABS也是消费金融公司补充资金的常用融资方式,这对降低成本起到积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宁银消费金融等多家消费金融机构合计发行14期ABS,发行规模超200亿元。总的来看,个别消费金融机构ABS产品票面利率低至2.04%,多数消费金融公司发行ABS的利率呈下降趋势。

欧阳日辉表示,由于无法吸收存款且融资结构单一的特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存在融资成本较高、资产端风险波动较大的隐忧,而多元化、低成本的融资渠道能够有效提升消费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

眼下,对消费金融公司而言,更好地降本增效、扩大内需是落实监管要求的体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非银机构监管司撰文指出,支持消费金融公司走符合自身资源禀赋的特色化可持续发展道路,有效降低各项经营成本,持续压降贷款利费水平,为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贡献力量。

消费金融是促消费、扩内需的重要力量,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形成差异化发展,扮演着补位角色。许泽玮表示,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活跃、渠道多元,为消费金融公司提供了更多的资金运作空间,使其能够在保障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放宽信贷条件,降低信贷门槛,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推动假日经济的持续增长。

推动普惠金融下沉

做好普惠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为消费金融行业扩大高质量信贷供给,延展消费金融服务范围指明方向。普惠金融的核心在于让金融服务触达每一个角落,尤其是让那些被传统金融体系忽视的客群,更好地享受消费金融发展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消费金融公司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消费金融公司作为专营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在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欧阳日辉表示,消费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关键在于覆盖广泛的长尾人群,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推动普惠金融下沉,既是融入城乡社区治理,探索金融与区域发展、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径,也是助力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乡村振兴是普惠金融下沉的发力点。春节期间,随着大量外地务工人员返乡过年,无疑是消费金融增量的重要窗口期。许泽玮表示,一些消费金融公司推出了针对农村地区的定制化金融服务,围绕家电等方面的消费需求,通过下调利率和分期付款等灵活的方式刺激消费。

此外,服务新市民也是普惠金融下沉的主要抓手。海尔消费金融够花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消费信贷精准助力新市民,新增新市民用户数1.4万人,新增新市民用户放款4.5亿元。李佩珈表示,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尽管新市民群体消费潜力巨大,可由于缺乏稳定信用记录和有效抵押物,在消费信贷方面难以满足传统银行贷款审批要求,因此其消费信贷需求常常得不到充分满足。为此,消费金融机构应推动普惠下沉,通过多种方式赋能消费者解决资金压力。

推动普惠金融下沉是一个长期工程。业内人士建议,消费金融公司可积极嵌入电商、旅游等新兴消费项目,结合区域消费特点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贷款方式和途径,提高消费金融服务水平。同时,针对具有还款意愿但没有还款能力的客户,提供减费让利的普惠信贷方案,进而推动消费金融践行普惠服务效能。(记者 王宝会)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