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民营企业座谈会让我们深受鼓舞,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2月18日上午,成都明夷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姚静石,在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和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组织召开的集成电路产业“进解优促”对接会上,动情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这位企业家曾在国外工厂工作多年。2019年,她毅然回到国内,并选择将企业总部落地成都,“这些年,我一直都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非常开心,也非常激动。国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我们能够实现新的突破、达成新的发展。”
对成都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有信心并提出思考的,还有四川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秘书长、四川籽慧谷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勇军。同日下午,在民企会客厅(第31期)知产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专场上,他表示,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而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正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环节。
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在北京召开,释放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今天,成都一天内举办两场民营企业座谈会,成都企业家们热聊“卡脖子”技术,谈成果转化,表达了在成都发展的信心,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思考。
受鼓舞、有信心
“成都无人机市场将为我们带来潜在商机”
在上午举办的集成电路产业“进解优促”对接会上,成都奕成、海光信息、楠菲微电子、成都华微、成都登临、明夷电子、易冲半导体等7家企业代表参与了发言讨论。
据悉,明夷电子科技成立以来,随着国家“三千兆网络”战略的实施而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内无线基站射频芯片和有线接入网芯片的全方案解决商。
姚静石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了民营经济的重要性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定支持,为民营企业注入了强大信心,让她深受鼓舞。
这位企业家介绍,明夷科技在成都设立了办公总部以及4000㎡的生产线和实验室。此外,公司还在上海建有高级研发中心,在南京、西安设立实验室,并在深圳设有销售中心,形成了覆盖全国及海外部分地区的高效业务协同网络。
▲成都明夷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姚静石
“尽管目前我们的客户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但在成都本地,我们也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尤其是在低空经济领域,无人机制造商将成为我们的潜在客户。”对于在成都的发展和潜在机遇,姚静石表示自己充满信心。
“在成都发展,政府多年来对明夷科技的支持至关重要。很多支持不仅体现在政策上,更在于帮助我们聚集产业链资源,降低时间和空间成本。”姚静石希望未来能进一步加强与本地客户的合作,推动成都民营经济的全面发展。
深有感触的,还有成都奕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超良。他认为,民营企业座谈会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民营经济的重视,更为广大民营企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大展身手提供了根本遵循。
“奕成科技目前已具备量产能力,能够接待国内外客户的长期合作交流,并已开始实质性合作。”李超良表示,希望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进一步从战略层面与客户达成共识,推动业务合作。
针对公司今年的发展重点,李超良介绍,将加速客户产品导入量产的节奏,快速提升营收规模。他强调,尽管公司在省外的客户分布较广,但成都本地市场仍有巨大潜力。作为成都本土的先进制造企业,公司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我相信成都的营商环境将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会上,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的工作人员介绍了成都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情况。近年来,成都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链长制”工作机制给予重点培育,按照“强设计、补制造、扩封测、延链条”的思路,聚力打造中国“芯”高地。
目前,成都市已聚集400余家集成电路企业,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1家,推动34个亿元以上项目、22个10亿元以上项目加速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涵盖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以及装备材料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有方法、提思路
“要关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不仅有企业家们围坐在一起谈发展、聊合作,同天下午,民企会客厅(第31期)知产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专场上,不少企业和部门单位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李勇军指出,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抓手。
他提到,四川省知识产权研究会近年来举办了多期知识产权运营人才培训班,邀请来自政府、高校、服务机构的专家授课,内容涵盖理论与实务操作,如企业专利战略与技术转移、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转化生态体系、知识产权质押登记、专利开放许可流程、专利产品备案等。这些培训为成都的知识产权人才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智力支持。
尽管成都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李勇军也指出,如今成都仍面临人才流失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尽管成都高校设立了知识产权专业,但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仍需较长时间的沉淀才能稳定下来。”他建议,成都可以进一步细化培训内容,针对服务机构、企业和产业需求进行精准培养。
“成都市及各区(市)县针对专利代理师和知识产权师等资质都出台了相关补贴政策,但如何让这类人才留在行业里以及高效发挥其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中的作用,仍是未来需要细化考虑的问题。”李勇军还强调,政府通过建立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揭榜挂帅”等机制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和成果转化,是成都未来可以重点发力的方向。
针对企业的问题,面对面而坐的成都市科技领军人才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潇顺势接过话,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陈潇认为,目前成都科技成果转化确实面临市场化途径不完善的问题。为此,中心将积极探索通过服务人才和团队来推动成果转化。陈潇强调,“所有科技成果都与人才和团队紧密相连,中心也希望通过服务人才,进而服务成果转化。”
接受记者采访时,陈潇进一步提到,中心将加强供需对接工作,提供更多平台,帮助优秀科研团队找到资本和产业沃土。以近期在中医药领域探索的成果为例,中心就链接了成都市的重点实验室和金融资本,助力中医药成果在温江中医药城等产业园区落地。
“中心将利用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平台,进一步打通信息壁垒,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陈潇表示,中心会加强与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的合作,打破信息壁垒,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我们相信,成都的科技成果转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记者 昌娟 摄影记者 张佳琪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