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前中国首富王健林拥有万达商业帝国和众多财富,许多人都知道他是著名的企业家,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收藏家。
万达董事长王健林曾经有过全国首富的桂冠,虽然在后面的竞争中易主,可依旧不妨碍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他的那句“定一个小目标,先挣它一个亿”也引得网友纷纷效仿,“建林体”风靡社交平台。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王健林对艺术的发掘也是颇有见解,正如他敏锐的商业嗅觉一样。他花了20年左右的时间收藏艺术品,更重要的是他慧眼识珠。
上个世纪70年代,王健林还在服役,这期间他就已经开始接触艺术,1986年退役后,他投身到收藏事业中去。在创业之初,王健林每收购一幅字画都会花费自己大部分身家,这也让他面临许多困难。1992年画家傅抱石的家人拿来了一幅作品,开价800万,这个价钱可以在90年代买下北京一套房,如果是日后的王健林可以丝毫不眨眼睛,可那会儿的王健林拿不出这么多钱,与对方商量能否用两年的时间分期付款,被对方拒绝。王健林看出来这幅字画以后会价值连城,所以一咬牙用半年的时间凑满了640万结清。事实证明他的眼光的确没错,2005年前后,这幅字画已经涨至2亿元。
像这样的作品王健林手里还有很多,在20年的时间里,他一共收藏了上千幅字画,一跃成为我国民间最大的收藏家,这些字画被王健林保存在银行,据专家估计,市值超过了百亿。有记者采访王健林的时候问他,当初收藏这些字画花了多少钱,王健林表示数量当初花了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现在和以后的价值。并且他表示,无论谁出再多的价钱也不会出售自己的收藏,因为这不是钱的问题,今天它是这个价,明天它就会远超这个数目。当被问及万达的“收藏品”们究竟有多值钱时,王健林很自信地回答:增值了1000倍,建博物馆都够了.
在这个巨大的收藏世界里,王健林最中意的是一位叫吴冠中的画家。吴冠中是我国现代一位颇受争议的艺术家,90年代我国美术界百家争鸣,东西方文化元素碰撞激烈。吴冠中率先采取了将中西方元素交融的手法,这一举动受到了市场的否定,当时搞收藏的人都觉得他的画不中不洋。90年代后期,吴冠中的风格渐渐被收藏界接受,代表画作有《长江三峡》和《小鸟天堂》。但这个时候的吴冠中只是被接受,离价值连城还是有些距离,王健林这个时候果断买断了吴冠中的著作。之后他便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吴冠中字画收藏家,手握70余幅真迹,最著名的吴冠中四大作品,他独占三份。
万达每年需要向吴老先生支付500万的著作费,随着市场的肯定以及吴冠中本人的名声,这个价格后面涨到了一个亿,这份买断合约一直持续到吴冠中逝世。据传有一次王健林在机场看见一幅字画,在核对是吴冠中真迹后他叫来服务员,问他如果现在着火了怎么班,工作人员风趣地回答:“抱着这幅字画逃跑。”2004年,万达在法国巴黎为吴冠中举办画展,吸引了中外多国艺术家们前去参见,一位香港富豪看中了一幅画作,愿意出价2亿购买被王健林婉拒。
王健林收藏秉承艺术原则,必须要原创和具备时代精神,为此他并不会在乎此画作是否出自名家之手。这里面有赌的成分,毕竟艺术家的作品需要经过重重考验的。于是有人猜测,与其说王健林欣赏艺术,不如说他是在搞投资。艺术投资的回报率在进入21世纪后已经提高到了17%以上,远超过股票和债券。王健林对此表示,这些收藏卖出去也算是小钱,他不会这么做,一开始收藏只是他的爱好,后来他当成了事业来做,就像他的万达一样。并且与万达的模式不同,他的收藏事业完全由他决定买哪幅,比如他就先后拍下过毕加索与莫奈的名作。
结语:
不可否认,王健林的发掘艺术的目光很毒辣,他能在90年代吴冠中还处在争议漩涡的时候就发现价值,先行一步买下著作。如果他只是单纯的购买是不会让收藏品价值翻1000倍的,这里面肯定有他的苦心经营。可如果说他将这个作为一种投资,自收藏开始后,王健林没有卖出一幅作品,并没有将他的这上百亿资产折现,就静静地让它们升值,这不符合投资的常规操作。综合来看,王健林热爱、欣赏艺术,愿意为了艺术投入大量资金,然而他并不热衷于出售艺术,比起将它们转化为真正的资产,他更喜欢看着自己相中的作品变为无价之宝。这就是他所谓的爱好变成事业,先实现一个小目标,比如让那幅字画升值一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