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从“冰勃朗事件”看新茶饮,健康与现实的复杂交织…

IP属地 北京 编辑:柳晴雪 蓝鲸财经 时间:2025-02-18 16:04:04

随即相关品牌及新茶饮产业联盟便回应冰勃朗的作用主要是提升口感,并指出上述博主故意或无意地使用了一些叙述谬误,因此造成了市场舆论,虽然此次事件并未对新茶饮行业造成致命影响,但也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了个醒。未来各个品牌在原料、工艺上提高透明度的同时也应该加强成分的科普,提升市场认知,且需要寻求更健康的原料和添加剂等替代。

行业陷入冰勃朗风波?

去年年末,知名测评博主发布了一则新茶饮测评视频,其购买了市面上多家茶饮品牌奶茶产品,以及市售的冰勃朗、植脂末奶茶原料,并将其送检,结果显示共计18杯奶茶均添加了冰勃朗或与之类似的非氢化基底乳,且通过比对冰勃朗与植脂末的配料表发现二者成分高度相似,前者还多了一项增稠剂,脱水后的脂肪含量还高于植脂末。

这一视频直接将某新式茶饮品牌推向了舆论风口,众多网友认为其在宣传中打造健康鲜奶茶人设与实际不符,存在欺骗消费者的嫌疑,虽然品牌及相关供应商及时回应冰勃朗与植脂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食品原料,且相关视频在全网已经下架,但该视频传播后引发的关注和质疑并未消散。截止到今年1月7日9点该品牌原材料争议事件舆情声量总计7507篇,新联热度指数70.1,事件健康度83.1%,主要分布在网络、APP渠道。

这一事件背后反映了市场对健康的焦虑,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奶茶类产品属于高糖、高脂肪的代表,在喝奶茶时往往伴随着“罪恶感”,更具健康属性的奶茶产品应运而生。尤其是近两年新茶饮行业健康风潮如火如荼,从2023年开始某品牌对产品配方进行公开,同时公开了产品身份证等一系列的信息、全面推行“营养选择”标识;某品牌发布果茶控糖宣言、四真七零标准、咖啡因红绿灯标识等等。

各个品牌在原料、配料上开卷健康不仅将茶饮界的健康标准拔高,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市场对茶饮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更具健康的茶饮产品,甚至有不少消费者将其作为日常饮品,饮用频率不断提高。此视频似乎在告诉大众,其认知中健康的产品竟然不健康,这必然会使消费者对产品原料安全性产生疑问,严重还将影响影响整个新茶饮行业的信任危机。

冰勃朗等于植脂末?

市场之所以抵触植脂末是因为其主要成分包括氢化植物油,植脂末加工过程中可能对植物油进行部分氢化,从而生成反式脂肪酸,相关研究表明油脂氢化过程生成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一般为5%-45%,较高时达到65%。而反式脂肪酸长期食用会明确增加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风险,据估算每年有50多万人因摄入过多反式脂肪而死于心血管疾病,所以当博主暗示冰勃朗与植脂末成分相似时引发广泛关注。

在相关测评视频传播后,冰勃朗生产厂商圣吗哪乳业发文配图国际检测机构SGS的数据回应,指出其视频以偏概全,采用错误的实验数据误导消费者,就原料本质和健康影响而言冰勃朗与植脂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食品原料;某品牌官微也回应表示冰勃朗不是植脂末,且绝不添加植脂末;“新茶饮产业联盟”也发布文章声援茶饮企业指出冰勃朗并非植脂末。

虽然粉末状态的植脂末与液体状态的冰勃朗、非氢化基底乳的成分相似,水、油脂是主要原料,但经过不同的制作工艺,形成的产品也有各自不同的标准定义及对应的营养价值或使用价值。冰勃朗的工艺优势便是将主要配料植物油进行了非氢化处理,这种工艺不会产生反式脂肪酸,这与植脂末有质的区别,因此不能将冰勃朗等同于植脂末。

实际上从配料表来看,冰勃朗与植脂末差异显著,植脂末原料前三位分别是淀粉糖、氢化植物油、乳清粉,而冰勃朗原料前三位分别是饮用水、非氢化植物油、浓缩乳(100%生牛乳),这二者完全是不同的产品。只不过在测评博主的配料对比表格中只是将两款冰勃朗的配料表基本按照添加量的顺序排放;而两款植脂末的配料表则把淀粉糖添加量较高的某款及葡萄糖浆添加量较高另一款放在了第四位,这也影响了市场判断。

用于提升口感?

从相关声明中了解到,冰勃朗作为奶茶辅料其主要作用是调和口感,而非替代牛乳节约成本,以原叶鲜奶茶产品类别为例,一杯茶饮的构成约包括66%的茶底、19%的牛乳及8%的冰勃朗,视频内容中将冰勃朗中的牛乳占比替代整杯茶饮的牛乳占比,是不少消费者认为一杯茶饮中只添加4%的牛乳。某品牌对产品中奶含量问题也明确表示,其主要来源于占整体含量约19%的优质牛乳,而非靠冰勃朗中的牛乳含量。

对此在社交平台红有相关帖子表示,“弄这么复杂,直接加牛奶就行了”,但其能广泛应用在新茶饮行业中必然是有其存在的道理,普遍来讲不添加冰勃朗等基底乳的奶茶产品口感寡淡,即便鲜奶加倍也改变不了像水的状态。对于一杯鲜奶茶而言基底乳并不是奶味的主要来源,而是通过少量添加作用于奶感,从而提升了整体的饮用体验。

为了提升饮用口感和体验,冰勃朗和冰博克都被广泛地应用于奶茶制作中,冰勃朗本身富含的油脂有利于提升奶茶的口感,冰博克属于经过低温浓缩后的牛奶,其二者口感也有所不同,一些想要突出醇厚、顺滑口感的产品更偏向于冰博克,但由于冰博克会比较“压茶”想要突出茶叶的茶感和特色时,大部分品牌通常会选择冰勃朗。如今市场对口感的需求正朝着轻盈、清爽转变,有明显的茶感与茶香的产品更受欢迎,因此冰勃朗成为众多品牌的选择。

其实在食品工业里添加各类原料与添加剂是必要的,不然根本没有办法保证更加出色的风味与品尝体验,新茶饮行业亦是如此,口味和口感不仅是消费者感知不同茶饮品牌的重要区分点,也是茶饮品牌较核心的差异化竞争点。随着行业中产品同质化越来越突出及口味和口感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越来越高,新茶饮品牌在味道与健康上应当兼具,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为市场提供更完美的选择。

抛开剂量谈影响?

除了反式脂肪酸外,测评视频中还指出了冰勃朗糖和脂肪含量的问题,视频中提供的检测数据显示,脱水前冰勃朗的总糖和脂肪含量分别是5.1克/100克和22.7克/100克;脱水以后,冰勃朗的总糖和脂肪含量分别是10.2克/100克和45.4克/100克。表面上看冰勃朗的脂肪含量比植脂末更高,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疑点重重。

实际上,这个数值并不代表消费者饮用时的实际摄入量,在奶茶实际制作中会按一定比例加入茶底、牛奶或其他液体来稀释浓度,以某款700毫升的原叶鲜奶茶为例,冰勃朗标准用量为40克占比约5.71%,脂肪含量为23克/100克,从而可以计算单杯奶茶消费者实际从基底乳中摄入的脂肪占比为1.31克/100克,市面上常见的全脂牛奶每100克中还大概含3-3.5克脂肪,可见其脂肪含量并不算高,这种抛开剂量谈影响的对比并不科学。

而且相关品牌声明测评视频中实验数据错误,测评博主主观地将实验数据乘以2倍,用脱水后的数据直接与植脂末进行对比,但考虑到配料的稀释,即便按照脱水后的脂肪含量计算,消费者实际从基底乳中摄入的脂肪仅为3.63克/100克。此外冰勃朗作为一种液体,新茶饮品牌不会在任何一杯奶茶中添加脱水后的冰勃朗,这种不仅完全脱离科学实验,也背离产品真实的使用场景,并不具备说服力,通常情况下,不过量饮用对身体健康不会产生影响。

市场中大部分品牌使用的都是动物油脂,但也存在使用植物油脂制作的冰勃朗可能会有少量反式脂肪酸,这就需要品牌仔细分辨,因为食品包装上的配料表从原料名称规范到原料排列顺序等都有严格要求,原料里只要用了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的东西,就必须标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作为参考。而且我国对食品添加剂实行严格的监管,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食品添加剂是合法且安全的,应理性、科学看待。

透明度在哪里透明?

由于近两年市场对健康需求不断提升,已经有越来越多品牌在健康和美味上开卷,这在潜移默化种影响着市场认知,新茶饮信息透明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大,有不少新茶饮企业已经开始公布配方成分、热量以及GI值,把知情权和选择权交还给消费者,满足用户对健康茶饮的需求。比如某品牌接连公布了40多款茶饮产品的配方原料、营养成分和原料溯源信息;某品牌上线热量计算器、全面推行营养选择标识等。

去年11月份某品牌发布了新茶饮健康标识体系,在线上小程序、线下杯身杯贴等渠道展示产品原料、配方、营养成分等信息的行动与经验进行了总结归纳,从产品信息搜集、标识内容设定和信息展示方式三个方面对茶饮产品面向消费者公开产品信息做出了全面的规范。此举不仅有利于展现品牌充分尊重消费者知情权,从而提升品牌信任度,还为行业提供了清晰的升级优化方向。

但部分品牌从公开信息中较难确定是否含有别的添加剂,在此方面入局品牌还需完善,以更透明的方式标注所有成分,确保消费者能够全面了解产品信息,比如某品牌旗下产品标称有精选红茶和乳蛋白牛奶,声称未添加植脂末和氢化植物油;某咖啡品牌积极响应市场透明化需求,明确标注旗下一些产品“0植脂末、0反式脂肪酸、0阿斯巴甜、0氢化植物油”。

根据国家《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等要求,预包装食品必须在包装上标示能量、4种核心营养素的含量,以及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但奶茶等现制现售饮品可以豁免强制标示,是否有标签和如何标注均可由经营者自行决定,并无法律强制规定。行业未来也应建立统一标准,规范信息公示,避免误导消费者,进一步推动新茶饮市场健康发展。

科普的重要性

虽然在冰勃朗事件中各个品牌回应及时,但市场不仅新茶饮原料的安全性、健康性也保持疑问,或多或少已经对行业内品牌信誉造成了一定冲击。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到3547.2亿元,预计未来行业走到现在并不容易,不能让社会的误解为整个行业带来信任危机,究其根本,此次事件影响范围如此广大也与消费者认知不足有关。

为此入局品牌不仅要进一步公开产品的详细成分和检测报告,还应加强产品中相关成分的科普宣导,建立正确的认知,此前也有很多奶茶行业从业者之前也向媒体介绍过冰勃朗这种基底乳的前世今生,某品牌产品负责人曾介绍,基底乳是行业大势所趋,因为仅用鲜奶和茶很难达到浓郁口感,基底乳的出现可以填补口感空缺。一款已经在奶茶及烘焙行业普遍使用的食品辅料被如此误解也就意味着各个品牌需要在科普力度及形式上创新求变,真正将科普落到实处。

但仅靠品牌力量还不够,还需要行业、国家、媒体等产业链各方协同合作,加强信息共享与科普互动,除了品牌要主动宣传产品成分、工艺及优势外,行业还需要建立权威的科普平台,定期发布科普文章和视频,提升公众对相关成分的科学认知;协会可组织专家解读行业标准与技术;国家需要制定相关标准来规范品牌行为等等,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值得信赖的环境。

作为媒体应客观报道,传播正确知识,提升消费者对新茶饮成分的科学认知,部分第三方评测也需实事求是,共同推动行业进步,而不是为了流量和吸引眼球恶意引导、制造恐慌。未来品牌也可以借助官方媒体或第三方评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扩大其科普的覆盖面,以轻松易懂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消费认知,尽可能的减少类似此次事件的发生概率。

更健康的替代

从广泛使用植脂末到冰勃朗反映了行业对健康的不断探索,尽管目前冰勃朗在口感和健康上有着优势,但经过此次事件后,市场对茶饮的健康问题将更加关注且敏感,品牌也需要对各种原料与添加剂的使用和影响仔细分辨,选择更具健康性的原料,同时进一步创新研发,探索更健康、天然的原料和制作工艺,争取寻求更健康的替代方式,为市场提供更多选择。

单从产品配料表来看,冰博克似乎是更好的选择,冰博克的配料只有生牛乳,而冰勃朗的配料则包含水、食用油脂制品(非氢化)、浓缩乳(生牛乳)>3%、食品添加剂、乳化剂(酪朊酸钠)、增稠剂、酸度调节剂、着色剂、食用香精等,难免会引起市场质疑。从营养成分看,同样100毫升的冰勃朗和冰博克,前者的能量、钠含量都是后者的2倍以上,并且脂肪是后者的4倍以上。而且前者的价格几乎是后者的一倍,也难免会有人质疑品牌使用冰勃朗是为了提升利润。

但上述也提到过冰博克口感较厚重,类似于厚乳,与茶融合后不仅会改变其轻盈的体验,还会掩盖茶叶本身的味道,冰勃朗虽然在口感上与茶叶融合较好,无论从单价还是成分来看,冰勃朗与植脂末而言算是目前一种更好的替代,但离真正的产品升级,还存在本质区别。未来品牌或许可以在冰博克口感上进一步研发,争取做到配料简单的同时口感还较为轻盈。

这对品牌研发实力是一定考验,但不断追求更安全、更天然的替代品已成为新茶饮行业的新课题,力求在不牺牲口感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康的茶饮选择已经成为众多品牌的发力点。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入局者谁能率先找到既美味又健康的解决方案,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健康的产品就可能引领整个行业的新潮流。

行业思考:近两年新茶饮行业在健康道路上越走越远,而近段时间爆发的冰勃朗事件虽然相关品牌及时回应并表态,但依旧对品牌信誉造成了冲击,对整个行业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当然这也反映出了行业背后的隐患,品牌在发力健康化、提升产品透明度的同时,也应该加强科普宣传,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添加剂及辅剂认知,且寻求更健康的成分替代,来引领行业朝着健康迈进一步。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