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前两天,阿里方面确认,苹果要和阿里巴巴合作推进AI大模型技术。消息一出,惊掉了我的下巴:苹果的AI合作方不是百度吗?怎么又成了阿里?
细品之下,这事儿很有意思。
这就好比两个大户人家联姻,婚书都发出去了,眼看摆席请客的日子越来越近,其中一家突然又发了一份跟别人联姻的婚书。
乍一看,苹果这事儿办得挺“不地道”。但其实苹果也有难言之隐。
百度AI大模型的“拉胯”毋庸多言,特别是有了DeepSeek之后,文心一言都快被大伙儿给忘了。而苹果呢,自家iPhone市场份额江河日下,那是一天不如一天,新款产品主打的AI能力,国行欠奉一年有余。
搞AI这事儿,确实不能再拖了。苹果与阿里合作AI大模型,是一个很务实的选择。
阿里官宣与苹果合作研发AI,也确实很提气。科技新贵和科技老钱的较量中,BAT们眼看着DeepSeek气势如虹,老牌科技巨头还是在应用端扳回了一局。
姜还是老的辣。
阿里轻取“苹果”,AI版“九子夺嫡”
苹果为啥能看得上阿里?
这个问题,市面上回答的文章已经很多了,技术、生态、监管、数据,以及服务B端的能力,只要去挖掘,总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
但我想说的是,阿里也许并非苹果最好的选择。
这波AI项目上的合作,也可能是阿里“捡了漏”。
蔡崇信口中的苹果公司十分挑剔,说苹果曾与多家公司洽谈,最终选择了阿里。天眼查APP信息显示,张勇卸任之后,蔡崇信为阿里集团董事会主席、董事长,吴泳铭为CEO。
之后,市面上有消息传出,苹果曾与包括百度、腾讯、字节跳动在内的多家中国科技公司进行过接触,甚至考虑过新兴的 AI 公司 DeepSeek。
“我们稍微盘一下这几家公司,不难发现苹果选择阿里的真正原因。”一位投行的朋友帮我分析了一番。
他的看法是,苹果发现百度真实的水平后,不立即停掉合作就已经很给面子了。剩下的几家里,腾讯跟苹果有过节,苹果下架微信的事儿时不时发酵一波。字节跳动方面,因为Tiktok的原因,有海外的监管风险。“DeepSeek团队太小,且缺乏服务B端的经验,最后几乎就只剩下了阿里。”投行的朋友说。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
苹果在国内挑AI 合作者这事儿,就像《康熙王朝》里的“九子夺嫡”。最后继承正统的不是“贤王”老八,也不是立过军功的老十四,几个皇子斗来斗去,最后反倒是不声不响的四阿哥捡了漏。
老四赢在哪?赢在了他最懂康熙的心思。
晚年的康熙要保住几个儿子的命,就得选一个最懂自己心思的老四,但要论治国能力,老八、老十四未必就真的差到哪去。
这就像赢得苹果合作的阿里,未必全靠技术实力,只是,环顾牌桌上众人,只有阿里所在的生态位最合适。
相比“苹果翻牌阿里”,倒是库克不选DeepSeek这事儿,多少让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有些鸣不平,毕竟要论产品的可用性,DeepSeek能够甩阿里通义千问、百度文心一言几条街。
但转念一想,这可能就是现实的残酷,能拿下订单不一定全靠实力,可能还得有那么一点运气。
被“好运姐”眷顾的阿里签下苹果,就真的“稳坐钓鱼台”了吗?
也许未必。
历史教会我们,捡漏得来的东西,还是需要实践来检验能不能拿得稳。就像雍正继承大统,还不是经历了“八王议政”的逼宫大戏?
这不,蔡崇信刚发表完“获奖感言”,晚上小道消息就来打脸。有消息人士紧接着曝出,尽管与阿里巴巴建立了合作关系,但苹果公司仍继续与百度合作。
这场AI合作的“三人斗地主”,百度还没下牌桌。
“这个消息,有两种解读的方式。”投行的朋友说:“可能是百度苹果合同签了,还得继续执行,执行完这个项目周期,未来会不会停掉还不确定。另外,苹果也可能是两手准备。阿里百度互为备胎,搞赛马机制。”
如果市面上的消息属实,那么苹果与阿里合作,库克也许并非看中了阿里的AI技术,而是双方合作里,苹果地位可以相对更强势。
与阿里合作,可能更容易被苹果掌控。
这就像甲方和乙方的关系,甲方“爸爸”始终是项目的最终决策者,乙方干得不够出色,不能让甲方满意,那么甲方“爸爸”可以随时换掉你。
AI行业,变数还是很大的,理论上,DeepSeek虽然现在团队规模虽小,但未来可能也会有长大的那天,如果将来DeepSeek有了对外服务的能力,再替换掉阿里也不是没可能。
这符合苹果一贯以来选择供应链企业的风格。
库克时代的苹果为了分散风险,供应商一直都是多家采购,比如,苹果手机屏幕同时采购于夏普和三星,而且不会用最先进的技术。
AI上也是一样。
手机市场的白热化竞争要求苹果AI不能“翻车”,所以两条腿走路显然更安全。苹果财大气粗,如果库克那天觉着阿里、百度都不能满足需求,再“多一条腿”也不是不可能。
挑战机遇并行,合作还需经历考验
与苹果合作这事儿,是有实实在在利好的。
反应最快的还是市场。2月13日,阿里巴巴港股一度大涨超9%,盘中股价一度创下自2022年以来新高。
热度这么高,说明市场先生对苹果、阿里的“联姻”很是看好。
不过,凡事皆有两面,在我看来,阿里与苹果的合作也会有一些挑战。
追溯源头,苹果与国内大厂合作AI是为了合规。在合规层面,大厂无疑更有经验。于苹果自身而言,注重隐私、数据合规一直都是“严于律己、严于律人”。
但大模型技术,源头还是在于数据。
“如果未来与阿里合作中,用户数据隐私、数据使用范围或AI功能引发争议,该怎么处理?该怎么划分责任?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一位数据安全领域的朋友表示。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假如有类似的情况发生,阿里、百度等技术提供商会不会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审查?会不会影响其他业务的合规性?
此乃阿里的挑战之一。
数据隐私之外,可能还要面临品牌公关上的压力。
过去,阿里AI的C端用户规模并不大,但接入苹果之后,用户规模会百倍增加,好的一面来说,用户增长有了看点,但另一面看,接入了iPhone之后,阿里 AI 功能的好与不好都会被放大。
比如,销量这事儿上,如果未来的iPhone17、iPhone18销量好还可以,若是销量不好,可能反而削弱阿里AI的品牌影响力。
要知道,在今天的中国手机市场里,苹果已经成了Others,产品力早就不是最强的那一档了。也因此,阿里AI与iPhone销量荣辱与共,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退一步看,即便是手机销量不好,苹果也是有退路的。毕竟,在C端的认知里,苹果就是苹果,是乔布斯一手创建的伟大企业。
在大部分用户的潜意识里,如果iPhone的AI做得好,那么应该是苹果的功劳,做得不好,则是阿里来背锅。
这波啊,考验的阿里品牌公关层面的功力。
怎么扭转用户认知,此乃挑战之二。
要扭转认知,靠的还是技术能力,能不能用产品体验,打透C端认知,这一点很关键。阿里的技术能力当然很强,毋庸置疑的强,但是即便是强如阿里,也还是有翻车的时候。
比如前阵子,支付宝的P0级事故还历历在目,购物、还款、缴费等操作时,订单均被“减免了20%”。
再比如,23年双十一期间,阿里云发生大规模宕机,阿里云盘、淘宝、咸鱼、钉钉均受到了影响。有不完全统计,2018年到2023年的6年时间里,阿里发生了4次大事故。
“与苹果合作研发AI之后,将来会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投行的朋友表示:“如果双方合作期间出现类似的事故,那么影响的或许不止这一单合作,后续阿里再想发掘其他手机厂商的合作,可能就会更难。”
潜在的T0级事故,此乃阿里面临的挑战之三。
于阿里而言,双方的合作也不全是利好,也需要做些取舍。
短期来看与苹果合作,可能会影响内部资源分配,需要阿里将更多技术资源投入特定领域,从而可能影响其他业务进度。
比如,需不需要抽调技术骨干来为苹果服务?如果抽调了关键的人员,那么后续的云计算,电商AI业务进度会不会受影响?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
长期来看,如果与苹果深度合作开放AI技术,那么,在AI技术创新能力上,会不会依赖苹果。这也是需要阿里思考的问题。
“阿里云若需优先支持苹果的AI算力需求,可能削弱其对中国本土手机品牌的吸引力。”一位手机厂商的朋友说:“如果阿里在AI上和苹果深度绑定,阿里云业务可能会丢失一部分手机厂商的潜在用户。”
从阿里的视角来看,与苹果合作的目除了打响自家的AI品牌,可能也是为了拓展更多的潜在合作市场。
毕竟,阿里与苹果的合作是一张名片,是一个标杆案例,也是阿里云的一张牌。
于苹果而言,双方的终极战略目标可能并不匹配。
“苹果的目标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甚至是作为苹果的独家功能。而阿里可能更希望积累经验,并且可以复制到其他手机厂商。”投行的朋友表示:“底层目标不同,合作能坚持多久,也是个问题。”
回过头来看,我们见过太多巨头间合作最后不欢而散的案例。
归根到底,还是各自的根本利益诉求相去甚远。如今,苹果张开臂膀拥抱阿里之后,双方能在AI求索之路上走多远?
不如交给时间来验证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