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高职教师将长驻产业园 新学年,校企合作有了新计划

IP属地 北京 编辑:冯璃月 金羊网 时间:2025-02-15 23:00:11

眼下,职业院校还未迎来正式开学,部分职校新一年的校企合作计划已提上日程。近日,在广州民营科技园举行的新春暖企座谈会上,40余位企业代表和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职业院校代表聚首,分享新一年发展计划,也坦诚地吐露当前存在的困难。

现场,多位企业代表提到,“缺好用的人”仍旧是企业的一大“烦恼”,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短缺;职业院校参会代表则表示,广州民营科技园管委会作为政府机构,是院校、行业协会与企业之间合作的强力纽带,新的一年,他们将紧靠园区管委会,以强化市域产教联合体服务区域经济落地见效为抓手,派出教师长驻广州民营科技园,面对面服务企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和技术研发需求。

企业:用人困难在两头

“对我们装备制造业来说,现在用人的困难就在两头!”白云电气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程咏斌说,当前的企业一边缺高精尖高学历人才,一边缺基层一线产业工人,“现在的年轻人,尤其00后不愿意到车间,虽然说我们是智能工厂,环境很好,人家也不愿意来,这是一个难题。”

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钟蕾芳说,当前氢能产业发展迅速,但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研发电池的工程师数量众多,而专注于氢燃料电池的工程师数量相对较少,全国仅有约20所高校开设氢能相关专业,难以满足人才需求。此外,氢能行业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更需要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维高集团总经理许悦松说,当前企业招普通工人有难度,希望政府部门能提供支持……

座谈会上,40位企业代表是主角,接连发言,“人才适配性”成为现场频频被提及的关键词。

程咏斌说,现在自家企业跟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多所示范职业院校建立了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上课,另外一部分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在他看来,这非常有利于企业和学校间互通有无,培养的人也更好用。他打了一个妙趣的比喻:“人才也是高级商品的一部分,要‘适销对路的产品’,市场才会接受。”

职校:融合模式破痛点

大学生“求职难”,企业“用工难”,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对职业院校来说,新的一年,有哪些计划来破解“两难”?

会议结束后,职业院校代表、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中心主任、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李友余向记者透露了新学年的“重中之重”——落实2025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推动学校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专业群主动适配广东省“双十”产业集群和广州市“12218”现代产业体系需求,真正解企业之所需,培养服务产业的能“微创新”精益改善型人才。重点将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共同体做实做特,做出“支撑度”“贡献度”和“满意度”。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一个在职业教育领域相对小众的概念:2023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决定启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创建工作,计划到2025年共建设150家左右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根据文件要求,市域产教联合体应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以产业园区为基础,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但市域产教联合体究竟怎么办,并无太多先例可循。

但毫无疑问的是,传统校企合作正在被这种新型产教融合模式打破。李友余揭秘了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实践探索:学校创新创业学院书记牵头驻园区服务,担任产教联合体秘书处负责人,与园区管委会协同调研和推动资源对接整合,通过组建跨层次院校联盟,精准对接产业链需求,打造贯通全链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产教联合体协同育人模式突破性地将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纳入统一培养框架,同时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如,本科院校专注研发型人才培养,高职院校锻造高技术技能人才,中职学校则聚焦技术操作型人才培育。这种分层供给机制有望破解传统校企合作“零敲碎打”的痛点。

“过去企业对人才的诉求像餐馆单点菜,现在我们要将珍珠串成链。”李友余形象比喻道。他举例说,深圳某产业园区试点中,联合体成员根据分析,为园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画像”包含机电一体化、模具智能制造等专业的人才“培养菜单”,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随着产业园区和政府部门聚焦服务“现代产业体系”要素配置的持续发力,更多院校加入,这种贯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创新实践,正为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航道。

文 | 记者 崔文灿

图 | 羊城晚报资料图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