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雷建平 2月15日
极氪(ZK.US)、吉利汽车(0175.HK)昨日分别发布公告,宣布极氪完成领克收购及注资事项,以51%股份正式控股领克。
极氪科技集团正式宣告成立,旗下包含极氪汽车和领克汽车两个品牌。
安聪慧任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科技集团CEO,刘向阳任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领克品牌CEO,林杰任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兼用户委员会主任,林金文任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袁璟任极氪科技集团CFO,关海涛任极氪科技集团CBO。
随后,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领克品牌CEO刘向阳、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兼用户委员会主任林杰 、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林金文、极氪科技集团CFO袁璟、极氪科技集团CBO关海涛进行了媒体交流。
安聪慧在沟通会上表示,极氪科技集团的双品牌战略是坚定不移的,在这个基础上,中后台可以进行共享。
“未来应对国际市场,极氪科技集团不仅整车出口,还要实现本地化生产。”
安聪慧说,极氪和领克的合并对于控股集团的战略意义,也是要品牌继续向上,不是简单的靠价格战,企业要靠自己的技术、产品、品质的竞争力,形成好的品牌,来参与市场竞争。
“极氪智驾不是解决有无问题,而是解决更好用和更安全的问题。领克、极氪将会全部使用极氪自研的高阶智驾系统。”安聪慧指出,随着两个品牌的整合,通过平台化、规模化以及更进一步的聚焦,来实现好的财务表现,公司对此充满信心。
刘向阳指出,伴随着出海产品矩阵的不断丰富,领克欧洲通过借助沃尔沃在欧洲市场庞大的经销商网络,拓展终端销售渠道。同时,领克利用沃尔沃的资源能力推进服务体系建设,用户享受的是跟沃尔沃一样的服务体验,在欧洲市场上取得了比较好的口碑。
据悉,2024年11月,极氪斥资93.67亿元买下了领克51%股权,成为领克控股股东。领克成为极氪之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及吉利汽车的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
领克集团100% 股权于估值日期评估价值为183.28亿元。
据公告显示,领克2022年营收为291亿元,除税前盈利1亿元,除税后盈利722万元。领克2023年营收为347.87亿元,除税前亏损为16亿元,除税后亏损为11亿元。
合并后,极氪科技集团2025年销量目标为71万台,其中,极氪32万台,领克39万台。
以下是对话的核心观点:
提问:以后用户是不是会在同一个店里面,看到两个品牌的车型?领克和极氪既有的产品,会不会实现一些合并或者是整合,或者是取消一些车型的安排?
安聪慧:极氪科技集团的双品牌战略是坚定不移的,在这个基础上,中后台可以进行共享。极氪、领克各自有各自的渠道,有些渠道可以共享。但不代表,同一个店里面会体现和展示两个品牌。各个品牌产品,还是放在各自的品牌店里,这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领克品牌和极氪品牌没有合并之前,确实存在着产品的重叠以及对于研发资源的重复投入,这种情况是存在的。正因为这些情况,我们才选择合并。
合并以后,极氪科技集团对技术和产品,进行了非常科学和合理的规划。比如说,极氪品牌进一步向上,向高端发展,主攻中大型车。大型车方面,极氪将会以超级电混为主,中型车方面将会以纯电为主。对于领克品牌,在大型车方面也使用混动技术,比如说领克900。对于中型车的市场,领克主要以混动为主。
简单来说,大型车方面,极氪、领克都是采用混动技术。一个是超级电混,一个是EM-P。对于中型,这个最大的细分市场,将会形成领克主攻混动系统,极氪主攻纯电。对于小型车,极氪品牌将不会有产品推出。小型车聚焦在领克品牌上,主要是以纯电为主。比如现在的领克Z20。
林杰:极氪的渠道发展,都是在一二三线,一二线市场为主,在中国的三四五线市场,也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如果以直营的方式进行建店,成本是较高的。
合并之后,极氪就很好的借用到领克的渠道投资商的资源,包括在后台上,极氪可以进一步共享领克售后服务体系,使用户的触达度变得更高,极氪渠道整体的覆盖度也会更高。
在对于四五线城市渠道覆盖方面,极氪会跟领克进行协同开发,但是品牌的展厅上,极氪和领克依然是独立的。
提问:未来领克、极氪两个品牌,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方面有哪些新的动作?现在海外市场,存在着贸易壁垒、关税这些不确定性,极氪科技集团未来如何破局?
安聪慧:领克和极氪合并以后,会形成平台化的战略。平台化的战略分为几个方面,一个是智能化。智能化以智能驾驶为代表。领克、极氪将会全部使用极氪自研的高阶智驾系统。对于领克品牌,极氪浩瀚智驾,将会从领克900上率先使用。而且领克900上也会使用最新英伟达Thor芯片。
不仅在智驾系统方面,极氪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全面实现了软硬件的全栈自研和硬件自制的能力。极氪、领克不仅使用同一自研浩瀚智驾系统,同时在硬件和智驾域控,包括下一代的中央计算方面,极氪科技集团全部都是自研自制的。无论是软件和硬件,全部都是实现了自研自制,同时也高度进行平台化。高度平台化的好处是,未来我们的研发比较聚焦,能够使浩瀚智驾系统快速的迭代。
去年年底,浩瀚智驾大模型无图NZP上车。今年2月份,我们即将开启车位到车位(D2D)万人公测,4月份就要实现全量推送。可以看出来,我们整个的全栈自研的能力和迭代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这是我们在去年All in大模型所取得的成果。
平台化方面,对于三电这一块。极氪科技集团会拥有最强的纯电和最强的混动,可以理解最强的电和最强的混,这是整个极氪科技集团未来的发展优势。
最强的电,就是领克和极氪,在纯电方面全面使用极氪的浩瀚架构,这个已经在使用了。比如说领克Z10还是Z20。最强的混动。大的方面,混动好理解,一个是可以充电的,一个是不充电的。无论是增程也好还是插电也好。充电来说,我们有两个,一个是极氪品牌使用超级电混系统,预计会在二季度,在专门发布会上做详细的介绍。一个是领克使用的EM-P系统。
今天,我要提出一个不充电的。领克对于未来纯燃油车的发展,会全面转向为HEV,现在名称还没定,相当于超级HEV。这是极氪科技集团对于整个新能源的路线。
对于国际市场,我们一方面通过整车的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获得其他新兴国家市场和欧洲市场的消费者的认可。未来应对国际市场,极氪科技集团不仅整车出口,还要实现本地化生产,目前在积极推进中,具体进度还不便公布。
提问:L3是今年高阶智驾的焦点吗?要实现L3,对于企业来说会有哪些门槛?难度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还有,关于DeepSeek,我感觉它是不是算法上的创新?这个创新,对于算力或者对于智驾的研发上会带来哪些影响?
安聪慧:L3确实是未来智驾发展的方向,L3更加具有挑战性和难度。但是我觉得对于极氪科技集团来说,实际上全面推进L3,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第二个在AI、人工智能的赋能基础上,应该说推进会更快。
对于系统性工程,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一些技术的开发工作。现在整车的机械架构、电子架构、底盘、动力、车身,各方面都是相关的,包括要使用线控转向等等,还有整个都要备份、冗余,又是高压架构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
因为我们在整车方面,无论是机械架构、电子架构还是底盘动力,以及一些新的技术的储备方面投入了很多。详细的技术和产品的内容,我们会在四季度的技术发布会上,给大家详细进行分享和展示和体验。
提问:关于L3,这里面不仅是车企技术的问题,还有一些涉及到车辆保险权责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年底要推出L3产品,我们是不是也会同步推进一些法规和保险政策上的变化?或者是,我们有哪方面的举措,来确保L3的实现?领克和极氪合并过程当中,或者说等到把所有的东西都整合完之后,能对集团整体的结构性成本,形成什么样的好处?
安聪慧:确实L3国家的一些法规没有出台,对于L3各个地方有一些示范区域的开放,做一些验证。对于极氪科技集团来说,我们首先要在产品和技术方面,要在前期先把它做起来。不是随着法规出台之后,再针对性地进行开发,我们前期要做好这个方面。
因为有的时候是,法规滞后于技术和产品,有的时候是同步的。极氪的战略是先把产品和技术先做出来,我们相信法规未来也能够出台。L3的成本确实比较高。L3的技术产品,我们将首发在极氪旗舰产品上。
对于整个战略合并以后,给极氪科技集团带来的价值是什么?我们有详细的一些预算和计划,研发的投入实际上我们每年降10%以上,这是没有问题的。我讲的是今年。
整个的合并调整,效益和价值实际上已经开始得到体现。因为我们全新的组织架构、人员已经调整完成了,我们的产品和技术的规划也已经明确,团队都已经达到高度的共识,这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从现在开始,就有合并的价值体现,当然现在不是非常全面的。现在大概80%已经基本上调整完成。价值现在已经得到体现,未来大家从季度报中可以看得到。再通过半年的努力,调整全面都能够完成。
相较在合并之前,在去年年底合并之前,今年我们对研发投入的费用已经降了15%点多。这只是现阶段,带来的立竿见影的价值体现。对于规模化的采购,以及制造方面,以及在整个营销端中后台的共享,服务、物流等各个领域,都开始创造价值体现了。
Q:服务也是竞争力,我们有没有想过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在海外要入乡随俗,但又不能完全动人家的蛋糕。在这个度上,有没有考虑?
刘向阳:海外市场的服务确实非常重要,领克在欧洲再投入精力建设服务体系确实难度比较大。伴随着出海产品矩阵的不断丰富,领克欧洲通过借助沃尔沃在欧洲市场庞大的经销商网络,拓展终端销售渠道。同时,领克利用沃尔沃的资源能力推进服务体系建设,用户享受的是跟沃尔沃一样的服务体验,在欧洲市场上取得了比较好的口碑。
在其他的新兴国家,把领克和极氪的合并成一个销售公司,服务充分整合,两家分散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再通过数字化体系的建设,来提升服务能力,目前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同时,我们的服务要前移,前移到市场端,更好的触达到用户的需要。
安聪慧:简单来说,作为中国新的品牌,在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全新搭建一套售后体系确实是很难,无论是投入方面,还是在资源方面。领克实际上一开始出口欧洲,就和沃尔沃来进行全面的合作,全面应用沃尔沃的服务体系和资源。通过这几年的结果的体现,确实也得到了用户比较好的口碑。这是极氪和领克的优势所在,也是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和其他中国车企相比的优势。
除了欧洲市场,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实际上我们把领克和极氪的售后来进行整合,把资源更加聚焦,能够给用户好的售后体验。
提问: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价格优势似乎更能赢得市场,安总如何看待这件事情?这次合并提效可能意味着成本的降低,是否会在未来的价格上有更多的空间,价格之外,未来竞争更重要的是什么?相比传统的BBA走过的路,极氪科技集团会走出一条怎样不同的路径呢?
安聪慧:极氪和领克的合并对于控股集团的战略意义,也是要品牌继续向上,不是简单的靠价格战,企业要靠自己的技术、产品、品质的竞争力,形成好的品牌,来参与市场竞争。
一个品牌很难覆盖所有的细分市场,合并以后极氪品牌可以进一步聚焦向上,进一步提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品牌形成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
提问:两个品牌合并之后砍掉了多少本来会出生的车型?
安聪慧:用数量不好表达,领克和极氪到今天为止,大概每个品牌减少了20%多的产品数量。
提问:领克智舱的演进路径是怎么样的?智驾安总提到要全面高阶化,什么时候会全面切换到自研的方案上?
安聪慧:智能座舱领克继续使用LYNK Flyme Auto系统,我们会在域控制器、电子架构层面进行共享,应用层面领克依然保持使用Flyme。
智驾方面,现在不是解决有和没有的问题,要解决怎么更好用、更安全的问题。在智驾方面领克和极氪全部平台化,会在未来新的车型上以及改款车型方面得到体现。
无论极氪的浩瀚智驾还是吉利汽车集团的智驾系统,都要朝着更好用、更安全的方向在全面推进。
提问:混动技术这一块,领克用的是EM-P的电混产品,这个电混系统是由吉利提供还是极氪科技集团提供?电混上极氪用超级电混,领克用EM-P电混,划分上是怎样考虑的?更多是出于大型车的成本和技术指标上的考虑吗?
安聪慧:在中型车这一块,领克聚焦于混动,主要是用EM-P系统和吉利来进行共享,但是也有一定的区别。中型车的极氪是纯电系统,对于大型车,极氪会使用超级电混系统,会在二季度进行发布。
提问:林杰总主要负责的业务范围是哪一块?现在领克也学习极氪有产品线的架构,领克的两条产品线具体是什么?
安聪慧:内部的组织架构基本调整完成,极氪科技集团下成立了一个品牌公关部,针对领克品牌和极氪品牌协同。也成立了用户委员会,在极氪叫用户端,不是销售端或营销端,由林杰来负责。
我们坚定不移推进两个品牌的发展,对于两个品牌之间的协同,品牌和公关包括中后台的支持,一定要进行协同。
产品端也有产品委员会,无论领克品牌和极氪品牌,对于产品和技术方面,通过委员会的方式来进行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沟通。
领克品牌以后也采用产品线的模式,两个产品线一个由康国旺负责,主要负责中大型车,朱凌负责中小型车。领克有两个产品线,极氪有三个产品线,有五个产品线来负责两个品牌,以及两个品牌旗下的各个细分市场,五个产品线之间有产品委员会能够矩阵式管理。
提问:从财务角度,大家还是比较关注极氪科技集团的盈利时间点是怎么样预判的?
袁璟:在2024年两个品牌合并50万销量基础上,今年挑战70万的销量,加上这两个品牌的中高端豪华品牌的定位,整体的销售收入水平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有比较好的量,包括整个以毛利为代表的盈利能力的提升,相信不管是美股会计准则还是港股会计准则,盈利的时间点肯定是和之前相比能够有大幅的前移。
现在处在全年年报的业绩静默期,可能在业绩静默期结束之后,能够针对具体的财务表现跟大家分享更多。
但是肯定的是,随着两个品牌的整合,业务的深度整合,包括技术平台化、采购、生产、制造的协同效应的提升,盈利转正的速度比以前肯定是大大加快的。
安聪慧:领克出现一些亏损,主要是欧洲的问题。在前期管理方面,针对欧洲市场采用了订阅的模式,对于盈利性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从去年已经开始进行调整,采用经销商的模式,以及和沃尔沃的紧密合作,欧洲的亏损问题,可以得到比较好、比较快的改变。
对于极氪品牌,去年一二三季度的季报都可以看出来,整车毛利率达到15%。相信极氪品牌进一步向上和销量的增长,毛利率有进一步的好的提升空间。
随着两个品牌的整合,通过平台化、规模化以及更进一步的聚焦,来实现好的财务表现,我们充满信心。
———————————————
由媒体人雷建平创办,若转载请写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