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消费电池龙头企业安孚科技股价强势放量涨停,最新报价30.8元,总市值65.02亿元。
从投资视角而言,股价是公司经营状况的直观映射。那么,在安孚科技强势涨停的背后,这家公司究竟发生了什么?
消息面上,2月14日,国产GPU知名芯片厂商象帝先计算技术(重庆)有限公司(下称:象帝先公司)发布消息,完成新一轮融资,引入安孚科技及多家知名创投机构的战略合作。
此外,在业绩上,安孚科技业绩高增长,预计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58~1.78亿元,同比增长36.4%~53.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9.0%~57.0%。这背后,公司碱性核心产品5/7号电池南孚零售市场份额绝对制霸,市场份额高达86%。
消费电池业务“稳”的同时,安孚科技国产GPU新赛道布局引关注。这意味着,安孚科技收购南孚电池成功转型之后,第二增长曲线探索再“进”一步。
2024年,监管层持续召开座谈会、出台政策等多项措施,鼓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企业积极投身于优质资产布局,力求借助并购手段提升综合竞争力,拓展业绩增长边界。其中,安孚科技收购南孚电池成为上交所指导正面典型案例、备受瞩目。
2025年1月,根据公司投资者问答,安孚科技子公司启睿创投作为管理人新注册成立了启睿芯超,注册资本高达1亿元。公司旨在通过投资国产GPU知名芯片厂商象帝先公司,拓展公司第二增长曲线,目前已签署投资协议。
可以预期,历经赛道成功转型,掌握现金牛核心南孚资产的安孚科技,正在迎接国产GPU的新机遇。伴随信创市场的必要需求和AI、游戏开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国产GPU厂商将迎来新机遇,公司也有望成功切入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领域。
一、 前世今生:安孚科技从百货零售向电池赛道的“变形记”
传统零售困局:百货业务的至暗时刻
在商业发展的浪潮中,安孚科技的转型历程充满了变革与突破。
安孚科技前身为安德利百货,在1999年成立后,在传统百货零售领域深耕,于2016年8月成功在沪市主板上市 。然而,随着电商崛起与消费模式的转变,传统百货零售面临巨大挑战。2019年,原实控人陈学高因股权质押 “爆仓” 危机,公司易主,白衣骑士袁永刚联合资本力量成为新实控人,开启了安孚科技的转型之路。
2020年和2021年,受疫情冲击与新零售模式的双重影响,安孚科技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转型迫在眉睫。此时,安孚科技将目光投向了国内消费电池龙头 —— 南孚电池。南孚电池作为国内小电池领域的领导者,凭借卓越的品牌效应和领先的市场份额,成为安孚科技转型的关键。
锁定目标:邂逅南孚电池的契机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家居设备、可穿戴设备等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消费电池的市场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全球消费电池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中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预计在未来几年还将继续扩大。
其中,南孚电池作为国内碱性电池的龙头企业,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电池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可靠的质量和广泛的市场渠道,在行业内树立了极高的声誉。“南孚牌”碱锰电池更是连续 31 年(1993年-2023年)在中国市场销量第一 ,在国内碱性电池市场以86%的超高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对于安孚科技而言,收购南孚电池具有多重战略意义。一方面可优化业务结构,摆脱对传统百货零售业务的依赖,降低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南孚电池稳定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现金流,能为公司带来可观财务回报,提升企业整体价值。
转型之路:精巧的重组方案
安孚科技收购南孚电池面临的首要难题是资金缺口。自身净资产仅约6亿,而收购需大量资金且交易对手又有大笔现金需求。为此,安孚科技通过成立特殊目的公司(SPV)—— 安徽安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引入外部少数股东11亿元现金,为收购行动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2022年1月,安孚科技持股51%的子公司安孚能源支付24亿购买亚锦科技36%股份,加上亚锦科技15%股份表决权委托,实现并表,成功切入消费电池领域。同时还剥离原有百货零售业务,实现“腾笼换鸟”。
同年5月,安孚能源再付13.5亿元购买亚锦科技15%股权,完成过户后,上市公司间接持有南孚电池22.7%股权。为了筹集这笔资金,安孚科技采取了先支付,后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方式筹集资金进行置换的策略。
2023年,安孚科技继续收购安孚能源股权,持股比例提升,穿透持有南孚电池权益比例提升到26.1%。
2024年,安孚科技在收购南孚电池股权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拟通过增发股份加现金收购子公司安孚能源31%股权,要约收购亚锦科技5%股份,10月优化方案,调降交易作价和配套募集资金金额,新增实控人业绩承诺。若收购完成,公司对南孚电池享有的权益比例将大幅提升至43%。
在整个转型过程中,安孚科技展现出卓越的资本运作能力和坚定的决策执行力。从资金筹集的巨大压力,到复杂的股权交易,和整合过程的合法合规性,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面对挑战,安孚科技通过专业的团队支持以及灵活的策略调整,最终成功实现从百货零售到消费电池领域的跨越。公司管理层也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卓越的决策能力,在复杂的资本运作中始终保持着清晰的战略方向。
整合协同:业绩持续增长与市场认可
收购南孚电池后,安孚科技迅速开启整合协同进程。在公司治理上,原有南孚管理层深刻理解南孚业务,上市公司通过高薪和员工激励持股,保证经营管理稳定性。同时完善决策和监督机制,提升运营和管理水平,加强各环节风险管控。
在业务拓展上,在过去二十年的外资掌控时代,南孚被限制其向海外区域发展。安孚2022年接手南孚以来,助力其向出口业务快速挺进。仅2023年南孚外销增速达118%,实现收入6.72亿元,并触达自身产线产能饱和。在安孚保驾续航下,南孚2024年先后规划新增合计4条碱性电池自动化生产线,其出口业务有望在2025年再次翻倍。此外,在已有小电池和储能等方向,南孚也积极进行新品研发和布局。
在产业整合上,安孚平台所具备的收购整合能力及南孚充裕资金,为后续以南孚业务为核心的产业整合提供进阶想象空间。如能进阶实现上游原材料的供给整合,将对南孚生产降本、盈利提升及稳定性带来长足利好。总结来看,收购南孚后,其优质资产属性叠加安孚平台在产业推进的强大助力,使南孚步入加速增量阶段。
市场亦对安孚科技的转型也给予了高度认可,股价表现便是最好的证明。从2019年1月底的6.98元,到2025年2月13日的28.00元(该股价为除权后价格。2024年4月,公司向全体股东按每10股转增4.5股进行了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安孚科技的股价实现了大幅上涨,反映出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行业评价方面,安孚科技的转型成功入选上交所 2024 年 11 月发布的 30 个并购重组经典成功案例,这是对其方案设计和资源调动能力的高度肯定,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借鉴。
二、 再谋发展:积极探索第二增长曲线,牵手象帝先布局国产GPU
象帝先:国产GPU的“冉冉新星”
在科技与商业紧密交织的当下,企业的战略布局与转型动态备受关注。近日,安孚科技与象帝先公司的合作成为行业焦点,为国产 GPU 的发展注入新动力,也为安孚科技的多元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象帝先公司成立于2020年9月,由国内计算机及高端芯片领域的顶尖科学家领军,集中了一批平均从业经验超过15年的资深芯片行业专家。
象帝先创始人唐志敏是中国高端处理器芯片的开拓者和引领者。早在2000年,他在中科院计算所创始了龙芯CPU项目,为龙芯1号和龙芯2号的项目负责人和首席科学家,后来又担任神州龙芯公司的CEO。2014年起,他主持了与AMD公司长达两年的技术、商务和法务谈判,成功地把AMD拟转让前一代产品的方案调整为转让最新一代正在研发中的产品技术,保证了海光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
在随后的四年时间里,唐志敏担任海光CEO兼首席科学家,组建了近千人的技术团队,完成了三代海光CPU芯片的研发与产品化工作,并成功被列入中办的信创名录。在唐先生领导下,公司迅速集结了一批平均从业经验超过10年的资深专家,团队成员均来自于国内外领先的芯片企业。
象帝先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研发适用于桌面端、工作站、边缘计算、算力(AI)芯片等领域的高性能、低功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GPU及相关专用芯片产品。2022年至2023年期间,象帝先公司成功推出多款“天钧”系列GPU,均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且性能对标英伟达NV1660等国外 GPU 产品。
同期,象帝先公司正式加入国家信创工委会,“天钧”系列芯片陆续完成与国产信创各主要CPU和操作系统平台的适配,并实现百度飞桨Paddle Lite 等多项AI框架的兼容性测试。目前,象帝先公司已成功启动新一代全功能GPU芯片的流片工作,同时持续针对边缘计算、算力(AI)芯片等领域的高性能计算领域进行研发投入。
安孚携手共进,共绘国产 GPU 蓝图
安孚科技与象帝先公司的合作,是双方基于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和自身发展需求的深思熟虑。
从安孚科技的角度来看,公司在成功转型进入消费电池领域并取得显著成绩后,积极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以实现多元化发展战略。GPU 作为当前科技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游戏等多个热门领域,市场前景广阔。安孚科技有望通过与象帝先公司合作布局国产 GPU,开拓新的业务版图。
而象帝先于2024年8月曾因融资遇阻引发动荡,在2025年初,象帝先公司成功获得新一轮融资,实现 “破茧重生”,但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资金支持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与安孚科技合作,能够借助安孚科技的资金实力和企业管理经验,加速自身的发展。安孚科技的加持为后续象帝先的发展及融资起到积极作用,助力其在 GPU 技术上实现更快速的突破。
三、 GPU 市场风云:国产力量能否破局?
当下国产GPU成为资本和科技领域焦点,众多企业入局,技术竞赛和市场角逐正火热上演。和而泰对摩尔线程的参股,也是上市公司布局国产 GPU 领域的一个典型案例。
资本和上市公司为何纷纷投资布局国产GPU?
首先,国产替代需求:在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的下,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GPU 作为半导体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国家安全、产业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全球 GPU 市场主要被英伟达、AMD、英特尔等国际巨头所垄断,我国在高端 GPU 领域仍面临着 “卡脖子” 的困境。美国政府多次出台出口管制措施,限制高性能 GPU 芯片向中国出口,这不仅给我国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对我国的信息安全和产业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其次,市场潜力大: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对 GPU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市场潜力巨大。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GPU凭借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成为了AI计算的核心硬件。随着AI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如智能安防、医疗影像诊断、智能语音交互等,对GPU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未来几年,全球 GPU 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到2032年有望达到 4610.2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28.6%。
最后,政策东风频吹:国家对半导体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国产 GPU 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也成为上市公司投资布局的重要指引。2024年1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 GPU 芯片列为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领域。在财政税收方面,政府为半导体企业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减免企业所得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让企业能够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这些政策的实施,使上市公司投资国产GPU时更加有信心、有底气。
投资布局国产GPU,仍面临重重挑战
技术瓶颈:国产GPU虽近年技术进步显著,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技术瓶颈。架构设计上,英伟达、AMD 等国际巨头经多年研发优化,其 GPU 架构在并行计算、内存带宽、能效比等方面优势明显,而国产 GPU 架构还在探索优化阶段,计算核心数量、架构灵活性及对新算法支持等方面存在差距。制造工艺上,高端 GPU 需先进制程工艺提升性能、降低功耗,国际已实现 3nm 甚至更先进制程,如英伟达 H100 采用台积电 5nm 制程,国内制程工艺有差距,影响国产 GPU 性能和良品率,限制计算能力提升。
生态系统不完善:GPU 生态系统对其发展和应用至关重要,目前国产 GPU 的生态系统尚不完善。在驱动程序上,国际 GPU 巨头有成熟团队和更新机制,能及时支持新系统和软件,英伟达驱动还能针对不同应用优化性能。而国产 GPU 驱动在功能和性能上不足,对新系统和软件兼容性差。在开发工具方面,英伟达等国际巨头拥有 CUDA、cuDNN 等强大工具和库,提供便捷开发环境。国产 GPU 开发工具匮乏,文档不完善,对主流开发框架和编程语言支持不足,给开发者带来困难,限制了应用开发与推广。
市场竞争激烈:全球GPU市场,英伟达、AMD、英特尔等国际巨头凭借技术、品牌和生态优势主导全球市场,英伟达垄断高端 AI GPU 市场。它们研发和资金实力雄厚,通过不断推新市巩固份额,挤压国产 GPU 企业生存空间。国内市场,随着国产GPU产业发展,景嘉微、摩尔线程等企业纷纷入局,竞争愈发激烈,份额争夺激烈。
在此背景下,产业协同发展对于国产 GPU 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国产 GPU 产业发展。在技术研发上,芯片设计企业与半导体制造企业合作,可确保芯片设计获先进制造工艺支持,提升芯片性能与良品率,双方还能相互配合优化。软件开发商与硬件厂商合作,能开发更多适配国产 GPU 的软件和应用,丰富软件生态,提升其易用性与市场竞争力,双方也可相互协作完成软件优化适配。
国产 GPU 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众多上市公司纷纷投资布局,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尽管目前国产 GPU 在技术、生态和市场竞争等方面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企业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产业协同发展的逐步推进,国产 GPU 有望在未来实现技术突破,拓展应用场景,提升市场竞争力。
安孚科技多元布局,前景可期
安孚科技的多元业务布局兼具稳定性和高成长性。碱性电池业务作为公司的现金牛,为公司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和利润;内销依托强大渠道和品牌优势实现强者恒强,外销扩产和毛利提升为南孚提供明确增量空间。
国产GPU虽挑战多,但战略布局意义深远,一旦突破将开辟新增长空间,承载着公司未来的增长潜力,安孚科技拟通过投资并购切入市场;象帝先作为国内GPU厂商领军力量之一,核心团队堪称豪华阵容,其推出的“天钧”GPU芯片其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象帝先后续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深化国产化布局,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在图形处理、视频编解码、AI等关键领域力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整体来看,碱性电池业务和 GPU 新方向相互补充、协同发展,将显著提升安孚科技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也为国产 GPU 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望在未来实现技术突破与市场拓展的双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