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青云科技六连板股东密集套现,已连亏八年,老板是“红楼迷”

IP属地 北京 编辑:苏婉清 雷达财经 时间:2025-02-15 00:30:13

鸿途出品 文|莫恩盟 编|深海

DeepSeek爆火带来的影响,在二级市场上持续发酵。在众多受到影响的公司中,一家名为青云科技的公司自2月5日起喜获6连板。

而公司股价和市值在搭上DeepSeek概念创下新高之际,青云科技的股东们却在忙着减持。据公司近期发布的公告显示,三位股东在近期减持了公司的股份。

身为青云科技的创始人,黄允松对名著《红楼梦》情有独钟,而公司名字的灵感或正是源于此书。在投身创业大潮之前,黄允松曾任职IBM。2012年,他携手前同事甘泉以及曾经指导过的实习生林源,共同创立了青云科技。

创业初期,三人历经艰辛,但在他们的努力下,青云科技终获蓝驰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2021年,公司成功上市,借此成为“混合云第一股”。截至去年三季末,黄允松、甘泉、林源三人为公司控股股东。

尽管头顶“混合云第一股”的光环,但青云科技却常年身陷亏损泥沼。早在2021年接受采访时,黄允松曾乐观地表示,公司的盈利问题将在三年内得到解决。

然而,遗憾的是,自2017年以来,青云科技连续多年未能实现盈利。如果再加上公司预计去年将录得的0.98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青云科技八年累计亏损近14亿元。

有分析认为,青云科技股东的减持举动,可能与公司近年来不尽如人意的业绩有关,这背后一定程度上或折射出股东们对公司未来盈利前景的担忧。

青云科技股价狂飙,幕后股东减持套现

在连续六个交易日涨停的推动下,青云科技的股价在2月12日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截至当天收盘,青云科技的股价飙升至101.72元/股,总市值也突破48亿元大关。

由于公司股票在2月5日至2月12日期间已连续6个交易日涨停,且在连续10个交易日内出现3次异常波动,2次严重异常波动,青云科技不得不在近期发布多则股票交易异常波动甚至严重异常波动公告。

青云科技在相关公告中表示,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经公司自查并书面询证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日常经营情况正常,无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或重要信息。

而青云科技股价的疯狂上涨,或与部分平台近期将青云科技的股票纳入DeepSeek概念股有关。

不过,对于公司与DeepSeek之间是否存在股权或合作关系,青云科技在2月12日发布的公告中表示,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未直接或间接持有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的股权。

青云科技还指出,DeepSeek系开源大语言模型,任何用户皆可免费基于该模型开展训练工作,进而进行个性化开发或模型优化,以满足不同用户在多元场景下的特定需求。公司旗下部分产品也进行了DeepSeek的接入,但公司未与DeepSeek签署服务合作协议,与其没有业务合作,该事项对当前主营业务开展无实质影响。

然而,就在公司股价和市值不断登上新高之际,青云科技的股东却在忙着减持套现。据青云科技2月12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嘉兴蓝驰帆畅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嘉兴蓝驰”)、天津蓝驰新禾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简称“天津蓝驰”)履行此前披露的股份减持计划,权益变动触及1%,合计减持1.3%公司股份。

了解到,去年10月下旬,青云科技曾发布持股5%以上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减持股份计划公告。公告显示,嘉兴蓝驰、天津蓝驰根据自身业务发展规划,计划通过集中竞价及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其持有的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95.58万股,减持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

具体来看,嘉兴蓝驰于2月6日至2月10日通过集中竞价减持公司0.24%的股份,并于2月10日至2月11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公司0.79%的股份。

而天津蓝驰于2月6日至2月10日通过集中竞价减持公司0.06%的股份,并于2月10日至2月11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公司0.21%的股份。

此番权益变动后,嘉兴蓝驰、天津蓝驰的持股比例分别从此前的7.1%、1.85%降至6.07%、1.58%。由于嘉兴蓝驰、天津蓝驰为一致行动人,二者在减持后合计持有青云科技7.65%的股份。

除了前述提到的两名股东,还有另外一名股东也在近期减持了青云科技的股票。据青云科技2月13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去年11月12日至今年2月11日期间,横琴招证睿信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简称“横琴招证”)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合计减持公司1%的股份,减持区间38.29元-58.87元。减持完成后,横琴招证于公司的持股比例从此前的6.52%降至5.51%。

随着大股东减持消息的披露以及公司对DeepSeek概念的澄清,青云科技的股价最终结束了连板态势。2月13日,青云科技股价下跌2.94%。不过,2月14日,公司股价重新上涨6.35%,最新市值创下50.19亿元的新高。

“混合云第一股”背后,站着一位钟爱红楼的码农

从公司官网了解到,青云科技创立于2012年,是一家技术领先的企业级云服务商与数字化方案提供商。自 2014 年起,青云科技布局混合云市场,无缝打通公有云和私有云,交付一致功能与体验的混合云。

有趣的是,身为青云科技创始人的黄允松,是一位对《红楼梦》有着深厚情感的狂热爱好者,甚至在学生时代他还曾创办了一个专注于《红楼梦》阅读、研究、资讯交流的网络社区。而青云科技名字中的“青云”二字,或许灵感正是来源于《红楼梦》中的那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高一那年,黄允松沉浸在《红楼梦》的世界中,而到了高二,他开始接触编程,并迅速沉迷其中。黄允松曾如此评价《红楼梦》:“我认为《红楼梦》是文学作品中的第一架构,极度精良,极度优雅。这与我们的代码结构是相通的。”

从南京工业大学毕业后,黄允松一直从事技术工作。2000年至2003年,他先后在南京大汉网络有限公司和北京必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担任系统工程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003年2月,他加入IBM中国软件开发实验室,担任资深软件架构师,这一干就是近十年,期间他的视野和技术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12年4月,黄允松喊来了曾在IBM一同共事的甘泉以及自己带过的实习生林源一同创立了优帆科技(青云科技前身)。

据林源回忆,当黄允松向他发出创业邀请时,他毫不犹豫地便向当时的公司递交了辞呈,“我那会儿很年轻,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当时,所有做IT的人都有一个创业的梦想。对我而言,这是在正确的时间跟正确的人去做正确的事情,就这么简单。”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坦途。创业初期,三人轮流睡在铺满设计稿纸的地板上,每天仅休息几个小时,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埋头编写代码。回忆起那段艰辛的岁月,甘泉直言,“但凡知道后来有这么多痛苦,我可能根本不敢上贼船。现在回头看,就是五个字——无知者无畏。”

尽管困难重重,但三人的努力逐渐得到了投资方的认可。天眼查显示,青云科技自成立以来屡获融资,其中前述提到的蓝驰创投更是多次在其背后的投资方名单中现身。

据《中国企业家》报道,2012年,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在听完黄允松一个小时滔滔不绝的“黄氏脱口秀”后,被同事拉到一边,悄悄问道:“是不是骗子?”

不过,看过十多家云创业公司的陈维广判断,黄允松更可能是唯一一个代码差异化的“疯子”。最终,蓝驰创投与黄允松敲定了第一笔投资,此后又多次对青云科技给予鼎力支持。

之所以押宝青云科技,陈维广解释称,“当时,我们判断中国的科技巨头,不管是阿里巴巴、腾讯、百度都会做自己的云。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没有那么多资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强大的技术来形成差异化,技术要足够硬到能覆盖大客户,如果实现不了,你基本打不过阿里云、腾讯云。”

2021年3月,随着一声清脆的锣声,成立九年的青云科技成功登陆A股市场,借此摘得“混合云第一股”的桂冠。

根据青云科技去年公布的三季报显示,截至去年第三季度末,黄允松、甘泉、林源分别直接持有公司14.04%、4.6%、2.3%的股份。而前述三人为青云科技公司的共同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于 2019 年7月15日签署《一致行动协议》。

连续八年亏损,公司难破盈利“魔咒”

通过青云科技发布的2024年中报了解到,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来自于云产品、云服务的销售收入与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

去年上半年,公司来自云平台、超融合系统、分布式存储、服务及其他、AI 智算平台及战略软件的收入分别为0.22亿元、0.098亿元、0.1亿元、0.18亿元、0.12亿元。

尽管青云科技近期的股价好似坐上火箭一般“狂飙”,但公司当下的业绩表现却似乎未能与之匹配。去年前三季度,青云科技录得2.14亿元的营收,相较上年同期的2.57亿元减少16.74%。同期,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亏损为0.63亿元。

今年1月,青云科技又发布了2024 年年度业绩预告。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青云科技预计去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亏损0.98亿元,相较上年同期1.7亿元的归母净利润亏损减少7216.51万元。

对于去年业绩预计减亏的情况,青云科技给出了三方面的解释。首先,公司的 AI 算力云服务已经在持续地贡献收入和毛利,公司 AI 算力云 服务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另外,公司对传统的公有云业务实行了更为精细化的运营,成本有所降低,毛利得到提升。

其次,公司在云产品业务上持续聚焦核心优势产品,进一步扩大高毛利业务 的规模;同时随着公司近两年新增并大力发展了区域销售部,在湖北、湖南、江 浙沪、川渝及陕甘等区域获得了新增客户;公司的渠道业务在过去一年也取得了 进步,云易捷产品通过渠道销售销量良好。

其三,公司战略聚焦,进一步提质增效,增大优势和拳头产品研发投入比例 的同时,优化组织和管理流程,深挖管理潜能,使得投入产出比进一步提升。

尽管公司去年的亏损规模预计将有所收窄,但青云科技仍未摆脱长期亏损的困境。若将时间线进一步拉长可以发现,其实自2017年起,青云科技便一直身陷亏损泥潭,没有一年实现盈利。

2017年至2023年期间,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亏损分别为0.96亿元、1.49亿元、1.9亿元、1.63亿元、2.83亿元、2.44亿元、1.7亿元,再加上预测去年出现的0.98亿元亏损,青云科技八年累计亏损的规模高达13.93亿元。

而在2021年接受媒体采访时,黄允松曾表示,公司的盈利问题能够在三年以内得到解决。青云的亏损来源就是公有云业务,而私有云业务的增速是非常高的,年增长率超过50%。只要以这个增速往前跑两年,基本所有的问题都会消失。然而,直到现在,黄允松仍未彻底解决公司的盈利难题。

由于公司低迷的业绩与近期狂飙的股价之间的反差尤为强烈,青云科技在近期发布的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暨严重异常波动公告中也坦言,公司自上市以来持续亏损,且预计公司2024年度依然亏损,公司当前股价存在非理性炒作风险以及回调的可能,交易风险较大,敬请投资者注意二级市场交易风险,理性决策,审慎投资。

有分析指出,青云科技所处的云计算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行业马太效应明显。国内云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被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等头部厂商占据,这些巨头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资源优势,使得中小厂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对于青云科技而言,如何在巨头环伺的市场中突围,实现盈利,仍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