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q2.itc.cn/q_70/images01/20250213/64095059c63f44d9a614ff6a1dc2f133.jpeg)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以其环保、节能等诸多优势,逐渐成为汽车市场的新宠。然而,新能源车 “热失控” 事件的不时发生,也让消费者对其安全性产生了担忧。那么,新能源车究竟为什么会 “热失控”,又该如何避免这一问题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内行人的视角,探寻其中的真相。
新能源车 “热失控” 的成因
电池本身特性:新能源车的核心部件是动力电池,目前主流的锂电池虽然能量密度高、续航能力强,但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锂电池内部的正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当电池温度过高时,这些反应会加速进行,可能导致电池内部短路,进而引发 “热失控”。例如,当电池过度充电时,锂离子会在负极表面析出形成锂枝晶,锂枝晶一旦刺穿隔膜,就会造成正负极直接接触,引发短路和热失控。 散热系统故障:为了保证电池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新能源车配备了复杂的散热系统。然而,如果散热系统出现故障,如冷却液泄漏、散热风扇损坏等,就无法及时将电池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导致电池温度不断升高,最终引发 “热失控”。比如,在一些老旧车型中,散热管道可能会因为老化而出现破损,冷却液泄漏后,电池的散热效果大打折扣,热失控的风险显著增加。 碰撞挤压:当新能源车发生严重碰撞时,电池模组可能会受到挤压变形,导致电池内部结构损坏,电极短路。电池内部的电解液泄漏后,还可能与空气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的热量,引发 “热失控”。特别是在高速碰撞事故中,电池受到的冲击力巨大,热失控的可能性更高。 电池老化: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电池的性能会逐渐下降,老化的电池更容易出现热失控现象。电池内部的活性物质减少,内阻增大,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热量。而且,老化的电池对温度的耐受性降低,一旦温度稍有升高,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热失控。避免新能源车 “热失控” 的方法
选择优质电池和车辆: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车时,应选择知名品牌、口碑良好的车型,这些车辆通常采用了质量可靠的电池和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优质的电池在材料选择、生产工艺等方面都有严格的标准,能够有效降低热失控的风险。同时,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电池的状态,包括温度、电压、电流等参数,一旦发现异常,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规范充电行为:正确的充电方式对于延长电池寿命、降低热失控风险至关重要。首先,要使用符合车辆规格的充电器,避免使用劣质充电器或过度充电。其次,尽量避免在高温环境下充电,因为高温会加速电池的化学反应,增加热失控的可能性。此外,不要在电池电量过低时才进行充电,一般当电量剩余 20% - 30% 左右时就可以充电了。 定期检查维护:定期对新能源车进行检查和维护是预防热失控的重要措施。车主应按照车辆使用手册的要求,定期到正规的维修店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查,包括电池系统、散热系统等。检查电池是否有变形、漏液等情况,散热系统是否正常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可以有效避免热失控的发生。 安全驾驶:在驾驶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驾驶,避免发生碰撞事故。遵守交通规则,保持安全车距,避免急加速、急刹车等激烈驾驶行为。如果车辆发生碰撞,即使外观没有明显损坏,也应尽快到专业的维修店对电池进行检查,确保电池没有受到损伤。 关注电池状态:车主可以通过车辆的仪表盘或手机 APP 等方式,实时关注电池的状态信息。当发现电池温度过高、充电异常等情况时,应及时停车检查,避免继续使用车辆,防止热失控的发生。新能源车 “热失控” 虽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通过了解其成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热失控的风险。作为消费者,我们要增强安全意识,正确使用和维护新能源车;作为车企,应不断加强技术研发,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新能源车才能在绿色出行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车的安全性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环保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