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这波热度,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已经狠狠接住,智能电视也不遑多让。
一时间,海信、长虹两家头部电视厂商先后官宣接入DeepSeek大模型,并将DeepSeek-R1的深度思考能力与自家模型相结合,能深度思考的AI TV智能体照进现实,DeepSeek的风也是吹进了智能家电当中。
无论是手机、汽车还是电视,接入DeepSeek最容易感受到的一个优势就是,不需要再忍受官网服务器里的“服务器繁忙,请稍候重试”,换个角度想,基于DeepSeek的深度思考能力,AI TV可以更精确地识别用户语义和意图,更能听懂人话了。
(图片来自长虹)
不过小雷更加好奇的是,AI电视蹭上DeepSeek这波热度,应该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举动,能深度思考的AI TV会给使用者带来哪些场景落地,或者是给整个家电行业什么启发?
海信长虹官宣!接DeepSeek打造AI电视
截至目前,宣布接入DeepSeek的头部电视厂商只有海信和长虹两家,不过可以想象的是,在DeepSeek持续的影响力之下,还会有更多的电视头部宣布加入。
从时间线来看,海信的动作更早,2月12日,海信就宣布自研新海大模型接入DeepSeek,并支持满血版R1模型和V3模型自由切换,成为行业首家搭载深度思考智能体的品牌。同时,海信将DeepSeek与自家星海大模型矩阵深度融合,通过模型蒸馏、强化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海信AI电视理解用户意图和需求的能力。
(图片来自海信)
长虹电视紧随其后,在2月13日宣布旗下AI TV正式接入DeepSeek,支持满血版R1(深度思考)和“快速响应”两个版本切换。无需复杂的操作步骤,用户可以直接跟电视语音对话,让电视生成深度思考后的答案。
从官方给出的演示图当中也可以看到,让DeepSeek推荐课程、提供料理教学会是主要的场景。
目前DeepSeek接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DeepSeek的MIT开源协议,厂商自行在服务器上部署满血版或蒸馏后的R1模型,再通过微调融合,与自有大模型整合,用户则通过联网的方式使用。
另一种则是通过蒸馏方式,将DeepSeek-R1压缩为一个小体积的模型并部署到本地,即便不联网也可以使用。
蒸馏后的本地模型仍然需要较大的性能开销,智能电视的硬件算力和内存都比较有限,再加上离线大模型表现一般,所以接入DeepSeek的做法一般为第一种。同时考虑到智能电视作为长期联网的设备,离线使用大模型的机会不多,没有本地部署的必要。
按照海信和长虹两家的官方说法,支持智能体的电视都会在几日内完成升级并全面支持DeepSeek,海信还表示2025年的新品也会深度整合DeepSeek模型的能力。
AI家电的应用并非新鲜事,毫不夸张地说,在CES等大型展会当中,AI就是一条将电子设备串联起来的“生命线”,AI应用全面落地成为主旋律。比如三星在CES2024上展示了一款Neo QLED 8K电视,其内置的AI芯片可以用来提升画面表现,拥有更自然、真实的拖影消除性能。
(图片来自摄制)
国产品牌对AI大模型有独特的见解,长虹在IFA100上发布拥有80亿参数的“智汇家AI大模型”,可以应用到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多种家电当中,可根据人的习惯、需求与场景,自适应调整工作状态。
能够看出,当下行业对AI的应用还是集中在底层运行上,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供智能价值,然而在人机交互这一块,AI家电的脚步相比智能手机、智能汽车要相对慢一些。
电视厂商争先恐后接入DeepSeek,除了接住泼天的流量外,在人机交互,甚至是输出高质量数据方面,小雷认为有着积极的意义。
重塑人机交互,AI刷新“看电视”的体验
消费年轻化是市场趋势,而年轻人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更高,体现在电视产品里,他们可能更倾向使用更高效的人机交互方式,比如更简洁的遥控器,又或者是语音助手。
ASTUTE Analytica数据显示,全球语音助手的使用量和采用率近年来有了大幅增加,使用中的数字语音助手数量从2022年的44亿增加到2024年的84亿。此外这份数据当中还提到,25-34岁是最有可能使用语音助手的年龄段。
不难看出,年轻人对语音助手这种免提的人机交互方式更青睐,而更先进语音交互助手的出现,小雷认为还会进一步引导电视用户从传统的遥控器交互,向语音交互转变。
传统的电视遥控器设计直观,学习成本低,的确在点选这些高频操作上占据更多优势。但小雷相信各位在电视搜索剧集时,或多或少都有过用遥控器一个个点选字母的体验,毕竟电视不像手机一样有触控板。
电视走向智能化,注定了要承接用户各种各样的内容搜索需求,能满足这种复杂输入的,目前还没有比语音更合适的方式。还要考虑到各地的方言,语音输入体验要做好,放在以前并不容易。
(图片来自海信)
但如果是为了解决语音识别的问题,对AI大模型来说有些过于“屈才”,能理解更复杂的自然语义,以及更深层次地挖掘用户地意图和需求,大模型可以身兼大任。
另一种场景,例如用户想精确定位到某部影视剧集,但因为忘记了片名,只记得比较模糊的信息。传统的语音助手无法处理这种命令,大模型则可以借助复杂任务处理能力和深度检索能力,不能说100%搜索到,至少能提供到有效的搜索帮助。
作为专精深度推理的DeepSeek,小雷认为它有能力做到更高质量和更深层次的数据输出。
行业高度关注DeepSeek不全是因为影响力大和推理能力强,对行业而言,DeepSeek-R1的高推理效能和低模型成本优势更被看好,部署、接入成本低,可与自己的知识库相互融合,甚至省去了自己训练大模型的精力。
而对于DeepSeek本身,又可以在这场AI普惠的狂热当中提高市场影响力,这波还是双赢的局面。
(图片来自长虹)
往好了想,电视品牌可以通过这波DeepSeek接入热潮,强化自家大模型的学习能力和人机交互的体验,并把这种体验拉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自然还是有着比较积极的意义。如果这一模式验证成功,兴许我们还能看到DeepSeek渗透到冰箱、空调等家电当中,加速家电AI化进程。
DeepSeek推开了AI电视的一扇窗
诸多产品求“DeepSeek化”,会意味着AI产品迎来终点了吗?小雷认为不是,只能说DeepSeek的出现,在AI化进程当中属于量变,只是量变的幅度比以往厂商各自努力更快罢了。
不排除有技术储备深厚的企业选择不接入DeepSeek,毕竟产品体验永远放在“蹭热度”面前,自己有成熟的方案还选择接入DeepSeek,那就真的有些“为了接入而接入”了。
DeepSeek渗透到各行业有它的积极性,例如整个行业都能用上更低成本的大模型技术,用户的人机交互体验又能够向上提升一个水平。换做厂商下场搞,还不知道要等到何时。
厂商做AI电视、发力语音交互绝非DeepSeek爆火后的一时兴起,长虹在2011年就推出了全球首款语音电视,让用户可以脱离遥控器操作电视。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那一年,长虹又发布了全球首款人工智能电视。AI其实很早就在发芽,不过是近几年才迎来爆发。
(图片来自长虹)
不仅用户端,电视厂商也在积极布局智能制造的AI化,按照长虹的说法,长虹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也同时接入了DeepSeek-V3、DeepSeek-R1,利用高效能低成本的优势,结合自身智能体框架融合低参数模型,推动更多企业AI场景的落地。
机遇与挑战并存,DeepSeek的联网搜索能力还不完善,许多用户请求无法通过联网检索实现,也就是说,像资源搜索、询问附近酒店之类的体验,现阶段还没办法成型,背后的服务体系还没跟上,除了推理,DeepSeek能做到的事情还比较有限。
就现在来看,AI在电视身上还有些“伪概念”的意思,小雷的意思并非AI毫无意义,而是对于电视这个场景,AI的价值还有待发掘,许多配套服务还没完全接入知识库,AI的潜力也远远未发掘完成,这些就只能靠时间来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