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回来了,刘强东开始送外卖了,舞台上无数的人形机器人跳起来了。
陆地上,机器狼群跑起来了;天上,六代机飞了;海里,四川舰下水了;电影院里,《哪吒》打到海外了。
再加上 DeepSeek 的出现,宛如一枚重磅炸弹,让美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让建国同志在科技的梦想中辗转难眠。
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如此密集、如此反常,难道真的是巧合吗?还是背后暗藏着什么特殊的信号?如果我们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看,就会发现其实这背后大有玄机。
先来说马云回归大众视野。就在昨天,马云现身阿里科技园区,热情地和员工打招呼。消失了四年的马云满面红光,显得富态了不少。
马云的回归仿佛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一时激起千层浪。这不仅让外界开始猜测,此次马云回归是不是又有大动作。
从经济晴雨表来看,马云频繁现身大众视野,就是经济向好变化的强烈信号。大家都知道,我们当下的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与变革。
他的回归定能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带动更多人投身其中,推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升级。同时,作为数字经济的先驱,他会加速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
此外,这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让投资者、企业家、消费者更乐观。不过,马云也面临着竞争加剧、监管变化等挑战,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们期待他能够在新的阶段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重新书写新的篇章。
再说刘强东送外卖这件事。就在 4 月 11 日,京东宣布京东外卖正式启动,并启动品质堂食,参与商家招募。
2025 年 5 月 1 目前入驻的商家全年免佣金。京东表示,这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外卖的追求,招募只限品质堂食餐厅。
京东外卖将为入驻商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天下苦美团久矣”,这一仗我感觉京东是有备而来,好戏才刚刚开始。
然后再说科技方面。当下,全球经济正处于存量博弈时代,中美两国在此背景下走出了截然不同的破局之路。
自 2018 年全球增长引擎失速后,中美两大经济体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破局路径。中国依然选择了破釜沉舟式的产业升级,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将超过 12 万亿沉淀在金融资本中的资金精准导入科技制造业。
这一果断决策催生出语数科技等众多硬科技企业的爆发式成长。中国科技制造业的全球份额自 2011 年超越美国后持续攀升,到 2023 年已高达 34%,领先美国 13.6 个百分点。
反观美国,依旧延续金融炼金术,依靠加息周期和元宇宙趋势维持资本泡沫。尽管其科技服务业仍占据全球 39.7% 的份额,但在基础研发投入强度上正被中国迅速追赶。到了 2022 年,两国研发支出差距已缩小至 749 亿美元。
当前,全球正站在第四次技术革命的起点。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实现了系统性突破,成功打破西方长期以来的技术代际压制格局。
以 DeepSeek 为代表的 AI 底座技术突破意义非凡,不仅使中国 PCT 专利申请量自 2019 年起超越美国,还在数字通信、计算机技术等领域形成了强大的专利集群优势。
这种硬核创新深刻改变了全球资本的价值判断标准,就像中国 AI 企业能在北美限流的不利环境下杀入周榜前三。而王家卫 20 年前的电影预售反超美国队长新作。
市场用真金白银的投票重构了文化科技的估值体系,全球资本正在经历一场百年未有之再平衡。中国科创板 50 指数持续走强,24 个科技集群入围全球百强,这充分显示出资本对新兴创新级的重新定价。
这种价值重构本质上是对美元资产定价权的有力挑战。要知道,美国半导体企业超过半数的零部件仍然依赖中国供应,而中国对关键矿产的出口管制已形成有效威慑。
当巴菲特清仓观望,黄金价格剧烈波动,全球资本正在中美科技较量的风口浪尖上重新校准风险偏好。
这种变革远非简单的技术竞赛,而是生产关系的系统性重构。中国通过“人工智能 +”战略,正在催生类似于“互联网 +”的资本开支。
新周期重点领域 Capex 增速已显现触底反弹迹象。这种创新范式打破了过去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线性模式。
在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场景形成了从技术突破到商业验证再到资本反哺的螺旋上升通道。反观美国,其“小院高墙”策略正遭遇反噬,半导体行业应对华为管制已损失超过 1/3 的市场份额。
所以,在这场决定未来 30 年国运的激烈较量中,每一项技术突破都是重构全球价值链的关键法宝,每一次资本流动都在重塑世界经济版图。
中国科技集群正在重新定义新的创新标准,我们的人民币资产正在重新获得全球资本的重估。
最后,我们站在全局的视角,把上面这些事情串联在一起来看,就不难发现,从马云回归,到刘强东入局外卖市场搅动行业风云,再到科技领域捷报频传。
从人形机器人到六代机,从 AI 技术突破到科技制造业的崛起,这正是东方大国全方位下的一盘大棋。这一系列事情的发生,不仅是技术的革新和经济的变革。
更是一场深刻影响每个人财富坐标的伟大革命。从半导体工程师的薪资曲线,到普通家庭的理财配置,历史的天平正在技术的裂变中悄然倾斜。
在这场决定未来 30 年国运的较量中,中国已然占据主导地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技与创新的引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