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源Sight 柯基
在愈演愈烈的AI业务讨论声中,苹果最终还是牵手了阿里。
2月13日,在阿联酋迪拜举办的World Governments Summit2025峰会上,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蔡崇信回应阿里与苹果合作传闻,他表示,苹果在中国需要一个本地化的合作伙伴为他们的手机服务,“苹果一直非常挑剔,他们与中国的多家公司进行了交谈。最终,他们选择与我们做生意。我们非常幸运,也非常荣幸能够与苹果这样的伟大公司做生意”。
补齐中国市场AI能力的iPhone 16,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公司CEO库克口中的“划时代”产品。曾经被认为创新乏力的苹果,有望借由AI强势回归舞台中心。
但这也让所有安卓阵营的对手都感受到压力,首当其冲的,是那些高举“苹果平替”大旗,试图分食苹果用户心智的品牌。其中,OPPO正是“果味”最浓的一家。
从工业设计到用户界面,从营销策略到品牌调性,OPPO身上都有着苹果的影子。尤其在中国市场,当iPhone价格高企,创新步伐放缓,一部分用户开始寻求替代方案时,OPPO精准捕捉了这部分需求。
亲民的价格,出色的拍照,某些方面(例如快充)超越苹果的体验,OPPO成功吸引了一批用户。
但是,当iPhone 16以“AI完全体”姿态登场,OPPO曾经的“苹果平替”叙事,在“正版苹果”的光芒下,显得愈发黯淡。
iPhone的AI补课
很长一段时间,AI在苹果的叙事体系中缺席。
安卓厂商纷纷将AI作为手机核心卖点,大谈特谈生成式AI、AI摄影、AI助手等功能,苹果却显得冷静。事实上,苹果多年前推出的Siri,就可以被看做AI功能的雏形,但苹果在AI领域的步伐,总是慢人一步。
这背后,既有苹果对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极致追求,也有其在AI技术积累上的相对保守等原因。此外,与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相比,苹果在AI底层技术和算法上的投入,以及在开源社区的贡献,相对克制。
iPhone 16终于打破了这种克制。
爆料信息显示,iPhone 16系列将全面搭载“Apple Intelligence”。这并非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苹果基于自身生态和用户习惯,深度定制的一整套AI解决方案。
它不仅仅包括设备端的AI处理能力,更强调云端AI的协同,力求在保证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提供更智能、更个性化的体验。
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AI功能在中国市场的落地问题,苹果罕见地选择了与中国本土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合作。借助阿里云的算力支持和本地化数据处理能力,iPhone 16的AI功能有望更好地适应中国用户的需求和使用习惯。
咨询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高端市场(600美元以上)中,苹果份额高达67.1%。这意味着,苹果在中国高端手机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Canalys的报告也指出,尽管面临安卓厂商的激烈竞争,苹果在2024年第一季度依然保持了中国高端市场第一的位置。
与阿里合作的意义不止于技术层面。它标志着苹果战略上的重要转变:从过去的“封闭生态”向“有限开放”转变。
对于苹果而言,AI不仅仅是锦上添花的功能,更是关乎未来竞争格局的核心战略。毕竟,在智能手机市场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AI已经成为各大厂商争夺用户的新战场。
IDC的预测报告指出,2027年,AI手机出货量预计将超过5亿部,占智能手机总出货量的40%以上。
iPhone 16的“AI突围”,正是苹果在这一战略方向上的重要一步。它不仅补齐了自身在AI领域的短板,更重要的是,它为苹果的生态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升了iPhone的长期竞争力。
“完全体”的iPhone 16,无疑将对整个安卓阵营,尤其是那些以“高端体验”为卖点的品牌,构成直接威胁。曾经依靠体验差异化建立优势的安卓厂商们,如今需要面对一个AI能力全面升级的苹果,竞争难度系数陡然提升。
难掩边缘化
iPhone 16“AI完全体”来临之际,OPPO似乎也迎来了一个“好消息”。
Canalys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东南亚智能手机市场强势反弹,厂商出货量达到9670万部,同比增长11%,结束了连续两年的下滑态势。OPPO首次领跑该市场,以1690万部的出货量占据18%的市场份额,同比增长14%。
东南亚市场的成功,是对OPPO海外战略的肯定。长期以来,OPPO都将东南亚市场视为重要战略阵地,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本土化的营销策略、以及持续的产品创新,OPPO在东南亚市场取得了亮眼成绩。
然而,东南亚市场的成功,并不能掩盖OPPO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
曾经,OPPO是中国市场线下渠道的王者,凭借强大的渠道能力和精准的营销,OPPO在线下市场攻城略地,一度成为中国市场份额第一的品牌。
但近年来,随着线上渠道崛起,用户消费习惯改变,OPPO的传统优势正在逐渐消解。IDC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降6.6%。OPPO的市场份额为15.7%,排名第四,与第一名荣耀的17.1%和第二名vivo的16.4%均有差距。来到第三季度,OPPO直接跌出了前五。
更重要的是,在高端市场,OPPO始终难以真正突破。尽管Find X系列在设计和技术上都有着不俗的表现,但OPPO在高端用户心智中的品牌形象,仍然与苹果、华为等品牌存在差距。
Canalys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陆市场,2024年第三季度600美元(约合4355元人民币)以上价位段,苹果以52%的市场份额稳居高端市场第一,尽管同比下滑了5%,但领先地位依然无法撼动。华为则以33%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同比增长34%,增长势头强劲。
曾经被视为“苹果平替”的OPPO,在高端市场似乎陷入一种尴尬境地。
一方面,它试图摆脱“厂妹机”“低端机”的刻板印象,努力向高端市场突围,比如Find X系列就是其高端化的重要尝试。
OPPO Find X8系列
另一方面,它的品牌基因和用户基础,又决定了它难以完全摆脱“平替”的影子。早年间依靠模仿苹果设计、营销策略起家的OPPO,虽然在技术创新上不断进步,但在品牌调性上,始终难以与苹果真正比肩。
这种“果味”十足的品牌形象,在早期或许是OPPO快速崛起的重要助力。但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可能成为一种负担。当真正的苹果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具有吸引力时,曾经的“平替”叙事,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尤其是在AI时代,当iPhone 16以“Apple Intelligence”为核心卖点,重新定义高端智能手机体验时,OPPO此前在AI领域的布局,似乎并没有形成足够强大的声量。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高端用户心智中,OPPO的品牌形象似乎正在逐渐模糊。曾经以“拍照”、“快充”为标签的OPPO,近年来在产品差异化上似乎也显得有些迷茫。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OPPO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声量,都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突围之路
面对iPhone 16的AI进化,OPPO并非坐以待毙。这家公司也在积极求变,试图在AI浪潮中,找到新的突围路径。
最直接的动作,是加大研发投入。OPPO创始人陈明永曾公开表示,未来三年,OPPO将投入500亿元研发预算,聚焦核心技术攻坚。AI,无疑是重点方向之一。
在产品层面,OPPO也在尝试摆脱“果味”,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Find X系列,主打高端旗舰,在影像、设计、快充等方面持续创新。Reno系列,则更加强调年轻时尚,迎合年轻用户需求。
ColorOS系统,也在努力摆脱“iOS Like”的影子,加入更多自研技术和特色功能。潘通色卡、水生设计,都是OPPO在系统层面寻求差异化的尝试。
海外市场,也成为OPPO的重要增长引擎。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4年Q2,OPPO在东南亚市场份额排名第一。欧洲市场,OPPO也在稳步扩张。全球化布局,为OPPO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但这些努力,能否帮助OPPO在AI变局中成功突围,仍是未知数。摆在OPPO面前的,是一场关乎未来的自我革命。
在 AI 技术路线上,选择自研为主还是合作共赢,以便与苹果等巨头抗衡,以及全力投入大模型领域还是聚焦端侧AI,这都将直接决定OPPO未来的竞争力。
品牌形象塑造方面,摆脱 “平替” 标签,塑造更独特、高端的品牌形象,也是OPPO提升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的关键。
产品策略层面,OPPO需要在影像、快充、设计等优势领域持续创新,打造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
iPhone 16补齐AI功能,最终效果虽然还未可知,但也至少为OPPO等安卓厂商敲响警钟。曾经的“平替”模式,或许已经走到尽头。如何在AI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是OPPO们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OPPO的未来,充满变数,也充满悬念。这场“围猎iPhone 16”的战役,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