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央视报道,近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刊登了复旦大学科研团队一项研究成果。
这项研究成果最大的突破是他们研发的一种液体,只需要给锂电池打入一针就可以让电池的储电能力恢复到原始状态。
这项研究成果由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根据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研究团队成员介绍,他们研发的这种技术可以实现“精准治疗”,在使用这种液体之后,旧电池很快恢复到初始的状态。
为此,他以一块磷酸铁锂电池为例,通常情况下,这种电池在使用2000次之后就会出现容量衰减、报废,但使用复旦大学研发的这项技术之后,同样的电池,在使用12000次之后,还能保持一个跟刚拿到这个电池时候的健康状态。
由此可以看出这项技术是相当炸裂的,这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绝对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
最近几年时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非常迅猛,截至2024年底,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3,000万辆。
但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有一个问题不得不面对,那就是电池的衰退问题。
现在所谓新能源汽车,绝大多数其实就是电车,由电池提供电力,目前大多数新能源汽车都使用的是锂离子电池,包括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等等。
但不管是哪种电池,它都有一定的设计寿命,大多数电池充放电次数都只有2000次左右,理论上能用个二三十年。
但在实际行驶的过程当中,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绝大多数汽车的电池充放电次数都只有500次到1000次之间。
如果按照平均每个星期充电一次,这意味着大多数电池使用寿命都只有10年左右,如果是用来跑网约车或者出租车寿命更短。
当然比使用寿命更让大家焦虑的是续航里程的缩水。
虽然目前很多汽车厂家标注的续航里程都挺高的,但实际在行驶的过程当中,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续航里程都会明显缩水,有不少车型使用两三年之后,续航里程有可能比官方标注的续航能力缩水30%以上,甚至50%以上。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新能源汽车主在使用几年之后都会有续航焦虑。
最关键的是如果续航里程大幅缩水,你就得换电池,按照目前的电池成本来算,换一块电池少的几万块钱,一些豪车有可能达到二三十万以上,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是接受不了的。
所以很多人在电池即将报废的时候,很多人有可能连车也一起报废了,干脆直接换新车。
但如果未来有大量的新能源汽车被报废,如何处理这些废旧电池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弄不好还有可能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虽然现在各大汽车厂家都有电池回收系统,但也很难做到万无一失。
不过随着上海复旦发明出这种注射液体,以后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首先对于旧电池而言,可以通过注射这种液体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样可以大幅提升电池的寿命和续航里程,大家可以消除续航焦虑。
其次随着电池寿命的不断增长,大家不用更换电池包了,按照12000次充放电来推算,理论上一个电池包就可以使用200年,人走了,电池还在,可以让子孙来继承!
最关键的是,这种液体的成本并不是特别高,其成本远低于更换整个电池包,这样可以大幅降低大家的用车成本。
还有一点是,通过注射这种液体可以大幅延长电池的寿命,即便车报废了电池还可以回收利用,这样可以减少对锂矿等一些自然资源的依赖,也可以大幅提升电池的利用效率,降低电池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
如果未来这种电池业能够大范围普及,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将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这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不过,目前这种电池还处于试验阶段,至于什么时候能够转化为市场应用,那就很难说了。
如果转化太慢了,那现实的市场意义就不太大了。
毕竟最近几年有一种新型电池,也就是固态电池已经开始慢慢推向市场,今年有部分厂家已经开始试产,从2026年开始,估计固态电池的市场应用会越来越多,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主流电池估计会以固态电池为主。
相比液态电池而言,固态电池有很多优势,包括续航里程长,按照现有的技术续航里程有可能达到1200公里以上,而且电池使用寿命也大幅延长,理论上充放电次数最少可以达到5000次以上,最关键的一点是,这种电池非常安全,即便刺穿了也不会引起着火爆炸等一些危险事故。
所以从整体来说,固态电池的优势是液态电池无法比拟的,虽然复旦大学等一些科研院所发明出了一些“救命药”,但液态电池终究还是会被淘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