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锌财经 孙鹏越
今天,《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突破90亿,距离百亿大关仅一步之遥。
谁也想不到,被无数影迷期待多年的“百亿电影”,居然是是由一部动画片来完成的。
从2015年的《大圣归来》的9.56亿,到2025年的《哪吒2》近百亿,十年时间国漫完成了近10倍的飞越。虽然两者之间相差云泥,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圣归来》就是开启国漫崛起的里程碑。
国漫的蜕变并不是偶然,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升华。有好的作品拍案叫绝,也有一些粗制滥造哄骗观众。
但最重要的是,在《哪吒2》即将突破百亿的关卡,没有人会觉得国漫崛起是一个伪命题,是运气使然的虚假叙事。它已经成为中国影史里的一个传奇。
谁能拯救国漫?
在国漫崛起概念之前,国漫经历过一段漫长的休克期。
自1999年上海美影厂制作的《宝莲灯》之后,国漫开始进入暗无天日的衰退期。美国和日本的动画作品大肆占领市场,迪士尼式快节奏动画片成为主流。
曾经艺术属性浓厚、充满中国特色的动画片,逐渐消失在荧幕中。90后一代人的童年与青春,不再是挥舞金箍棒的孙悟空,而是各式各样的日漫美漫。
2006年,当《海绵宝宝》《火影忍者》等日美动画以近乎"倾销"的姿态涌入中国市场时,国产动画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寒冬。
彼时,以美国迪士尼和日本东映为代表的国际动画巨头,凭借强大的制作实力和成熟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市场展开了全方位的竞争布局。尤其是这些国际巨头采取的"免费战略"让国内动画产业措手不及。
美国动画公司不仅不收取电视台播映费用,还主动承担广告时段的投入,这种近乎"买椟还珠"的市场策略,让原本就缺乏资金支持的国产动画难以匹敌。数据显示,在2006年至2010年间,日美动画占据了中国电视动画市场超过70%的份额。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竞争带来的不是产业升级,而是一场近乎"灭绝式"的产业倒退。
大量本土动画企业被迫转型为海外动画的代工方,原本在《大闹天宫》《九色鹿》时代积累的技术优势,在日复一日的外包工作中逐渐流失。甚至素有"中国迪士尼"之称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也不得不接受为海外动画提供特效制作的外包订单。
在这样的行业寒冬中,资本市场的态度更加剧了产业的低迷。统计显示,2008年至2014年期间,中国动画产业的投资规模持续萎缩,年均增长率不足5%,而同期全球动画产业的平均增速却维持在10%以上。
谁能拯救国漫?
这是一个无比严峻,又非常现实的问题。
在国漫岌岌可危,随时土崩瓦解的时候,一群剑侠们站了出来。
《秦时明月》
2007年,杭州玄机科技推出的《秦时明月·百步飞剑》不仅在全网点播量居高不下,版税费用也随之水涨船高:从第一部《百步飞剑》的几十万,到第三部《诸子百家》的10亿,等到了第四部《万里长城》时,五家平台同时竞标,最后创下单部1200万元的国内动画版权采购费纪录。
《秦时明月》的盛行给国漫注入一针强心剂,空窗期二十多年的国漫市场来了一波大爆发。
更重要的是,国内动画人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除了上海美影厂为代表的"国家队"之外,动漫公司同样能做出来好作品,做出来受市场欢迎的作品。
于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国漫变革”开始了。
注重中国美学和内核的传统动画厂,如上海美影厂,迅速走下历史舞台。
注重动画技术的升级,动态捕捉、卡通渲染、毛发细节等先进动画技术的新式动画公司,走到了国漫最前线。
经过一连串休克治疗,国漫虽然恢复了一些生机,但也只能引起行业内的关注,无法扩散到整个影视圈。
国漫需要一颗炸弹,在平静无波的湖面掀起一阵巨浪。
当自来水成为大海
在十年前,国漫只是影视生态链的边角料,只能在长视频平台的动画片子菜单勉强生存,只能在特定赛道与《火影忍者》《海贼王》《名侦探柯南》厮杀,抢夺流量。
影视赛道的王冠,永远都是电影。彼时的流量电影大行其道,找一些流量明星,随便拍个电影,就能拿下五亿十亿的票房,制作经费又少,背后资本简直是稳赚不赔。
如果想要让更多观众感知到国漫的力量,唯有一部卖座的动画电影,才能实现破圈。
可谁又愿意去投资一部动漫电影,技术难度又高、经费又高、还很难有高票房?
面对国漫无以为继的尴尬处境,终于,在2015年,《大圣归来》来了。
《大圣归来》
《大圣归来》是一部非常“惨”的电影,惨到制作经费只能勉强支撑到制作完成,再无半毛宣传经费。
被逼无奈之下,导演田晓鹏只能众筹宣发经费,凑出来89位众筹投资人,拿到了780万元投资。
少到可怜的宣发经费放到全国市场,连个水花都没出现。全靠质量过硬,口碑不断发酵,哪怕发行方没做多少宣发,依然引起了市场越来越多的关注。
首映第一天,排片率只有10%左右;上映的第三天,获得了将近4000万的票房成绩,并以微弱优势超越了《小时代4》,成为了当天的票房冠军;上映4天,票房就破了亿元!
在豆瓣,上映前已聚集了6000多人,长篇影评200多篇;在新浪微博电影热搜榜,该片评分一直维持在9分左右,热议维持在前三。
所有看过《大圣归来》的影迷,都清一色在朋友圈主动宣传,为这部他们心目中“堪比好莱坞的良心动画片”摇旗呐喊。
影迷标榜自己为“自来水”“纯净水”,也就是这一滴滴的自来水,汇聚成了国漫的大海。
最终《大圣归来》拿下9.56亿的票房,向整个中国市场证明了,并不是没有人看国漫、也不是国漫做的不够好,一部动画电影同样也能变成一种社会现象。
可以说《大圣归来》是国漫崛起的起点,它的成功给了无数动漫人信心,也让背后的资本和院线为之震撼。
原本动画电影只能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空余档期登场,成为档期的一道配菜。现在,纸片人也能压得住流量明星。
在《大圣归来》之后,不断跑出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比如,《大鱼海棠》在中国内地的票房达到了5.65亿人民币,全球票房则超过7亿人民币。
更解气的是,国漫终于得到了正常地位,不再被视为“点心”“配菜”,《大鱼海棠》一出镜即获得20%的高排片。
江湖地位不是别人吹出来的,是靠成绩一点点打下来的。
在《大鱼海棠》之后,《罗小黑战记》在中国的票房达到了3.15亿;还有PG-13神作《大护法》,让影迷知道国漫不光有合家欢,还有思想深度,以及对于人性的理解和挖掘。
就当外界以为,这就是国漫崛起的巅峰之时,《哪吒》来了。
国漫崛起已成过去式
在上映前,大概连神仙都想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可以拿到50亿的票房,但这件事却真实发生了。
《哪吒》的成功,也为国漫打上了“精益求精”的标签。
背后是66次剧本修改,1400多个特效镜头,由约1600位动画制作人员共同成就。第二部,角色数量是第一部的3倍,特效镜头近2000个,主创团队达4000余人。
当一名动画人,或者说电影人,只要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把方方面面都做到位,就能看到成功的曙光。
《哪吒》
在《哪吒》之后,国漫还又连续诞生了16.03亿票房的《姜子牙》、5.8亿票房的《白蛇2》和口碑票房双丰收的《雄狮少年》,以及累计总票房高达80多亿《熊出没》系列IP电影。
中国动画正式脱离“国漫崛起”的自证漩涡,也从甜点,变成了压轴菜。
在任何一部档期,出现任何一步动画电影,都不会让人感觉到奇怪。
我相信在《哪吒2》之后,不会有人在讨论“国漫崛起”这个话题。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国漫的极限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