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已披露业绩快报的16家上市银行中13家实现营收增长,江浙、山东城商行表现突出|金融

IP属地 北京 编辑:冯璃月 钛媒体APP 时间:2025-02-13 16:03:21

截至目前,已有16家上市银行公布业绩快报,其中8家银行净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13家银行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其中,南京银行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32%,增速居首,浦发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23.31%,增速最佳,但是这两家银行的高增长均源于2023年的基数过低。

业内专家表示,总的来说,2024年银行业经营整体稳健,业务发展不断向前推进,资产规模增长较快,盈利指标保持了基本稳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但这也不意味着2025年这种情况能够延续。

城商行营收区域化明显,四季度表现明显回升

从总体数据来看,江苏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苏州银行、青岛银行和齐鲁银行表现不错,从地域上看体现为江浙地区和山东地区的银行在2024年业绩表现良好。

营收方面,中信银行、厦门银行、兴业银行增速由负转正,报告期内,营收同比增长3.76%、2.82%、0.66%;招商银行、浦发银行、郑州银行营收虽仍呈现负增长,但降幅已较上年同期有所收窄。南京银行表现虽然最“亮眼”,但是从历史数据上看,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南京银行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8.74%、9.00%和1.24%,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1.04%、16.09%和0.51%, 很明显看出,2021年和2022年南京银行都保持双位数增长,但是2023年突然增速接近0,这不禁令人担忧。

从利润上看,浦发银行归母净利润增幅最大,2024年该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3.31%至452.57亿元,此外还有杭州银行、齐鲁银行、江苏银行、成都银行、青岛银行、苏州银行以及苏州农商行归母净利润也呈两位数的增长态势。

具体来看,2023年,浦发银行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34亿元,同比下降8%,净利润367亿元,同比下降28.28%。从营收增速上看,浦发银行已经四年连降,2021年至2024年,其营收增速分别为-2.75%、-1.24%、-8.05%、-1.55%;净利润方面,2020年至2023年,该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0.99%、-9.12%、-3.46%、-28.28%,可以说浦发银行的这三年并不好过,其中还伴随着高层频换,结构调整。

厦门银行表现“最差”,2024年,该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2.61%至25.94亿元,上年同期则增长6.3%,是该行近五年来首次出现归母净利负增长。业绩快报中提及,2024年该行在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等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同时,优化贷款内部结构,截至2024年末,该行贷款及垫款总额2054.58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02%,其中,低息票据规模较上年末压降42.68%。

总体来看,以上银行四季度表现都较前三季度有不同程度增长,预计主要来源于非息收入,这些股份行和城商行的表现优于三季报后的预测,股价也出现出相应的上涨。

从不良率看,15家银行(郑州银行未披露)的不良贷款率均较上年末持平或下降,其中,浦发银行下降最多,下降0.12个百分点至1.36%,但是不良率依旧是15家银行中最高的。

拨备覆盖率方面,截至2024年年末,杭州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最高,达541.45%,成都银行、苏农银行和招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高于400%,宁波银行、厦门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长沙银行、齐鲁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超过300%,其中10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出现下降,占比近七成,宁波银行甚至下降了71.79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江浙地区银行表现优于其他地区,业内专家向表示,江浙地区的增长得益于以下三点,小微金融与拨备释放驱动增长,江浙区域的银行在以往都是拨备覆盖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在现阶段通过减少拨备计提释放利润是比较常见的。第二,善于建设差异化的小微金融模式,江浙地区集合了农业、金融、运输、创新等多种优点,因此江浙银行更善于利用区域特点发展小微企业普惠金融、农业绿色金融等项目,创新出其他地区没有的金融产品,不仅助力经济还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第三,江浙地区银行业务多样化,不仅仅依靠利息收入,他们非利息收入同样增长强劲,例如南京银行一直以来都不太依赖信贷业务,其素来有“债券之王”的美誉,在净息差下行的背景下,南京银行受到的影响相对也较小,其非息收入主要来源于投资收益,此外还有理财、托管等服务做得好的银行本轮表现也不差。

山东地区则有所不同,一是债务融资工具扩容与政策倾斜,2024年山东省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同比增长62%,其中科创类工具发行量翻倍,绿色债券发行量增长22%,这些工具通过银行间市场为实体经济输血,同时为银行带来承销、投资等业务收入;二是区域经济稳健增长山东省2024年GDP达9.86万亿元,同比增长5.7%,经济结构向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转型,为银行业提供优质客户基础。

多家券商分析师预期2025年银行业会边际改善,但仍面临四大难题

浙商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梁凤洁预计,2025年银行业整体景气度保持低位平稳,边际有望小幅改善,主要考虑在逆周期政策加码下,零售不良压力有望小幅改善。预计2025年上市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为0.8%。此外,近期逆周期政策密集落地,若政策起效,零售风险尤其是零售不良生成压力有望于2025年出现改善。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在研究中指出,2024年银行业呈现“规模增速放缓、息差磨底、营收下行、资产质量夯实”的发展态势。2025年,“积极有为”的政策表态将给银行经营带来更多结构性业务机会。

尽管多家券商分析师给出了乐观的预测,但经过钛媒体对多位宏观研究员和银行高层的咨询,他们总结了2025年银行将面临的四大难题。

第一,盈利能力承压,净息差收窄与中收下滑。尽管业绩快报中没有披露净利差数据,但从银行前三季度的数据中不难推断出,2024年全年的净利差还在收窄,并且这一趋势并没有看到拐点,预测2025年银行业净息差可能继续承压。此外,非息收入也很难有增长空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还在因减费让利政策持续下滑。

第二,资产质量与信用风险依旧面临压力。近几年来零售贷款填补了一部分房贷的空缺,但零售不良率的攀升也成了银行头疼的问题,并且优质的抵押资产也在不断下降,尽管银行采用下调拨备率的方式保证不良率不出现明显的变化,但是处理不良资产也成了他们的一大难题。此外,尽管也有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信贷需求增长,但房地产贷款的空缺依旧很难填补,信贷较弱依然会是2025年的难题。

第三是数字化转型与科技风险。由于技术发展不平衡,中小银行更是受限于成本压力,数字化转型进程缓慢,从而引发出中小银行人力成本高,技术发展进程低等问题,导致有技术需求的客户会选择其他银行,中小银行的困局虽然不是源于技术发展,但是数字化转型慢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业内人士也向预测,中小银行的困局还将继续,2025年可能会出现更多中小银行破产重组。

第四是跨境业务与国际化风险。尽管各行各业均掀起了出海热潮,但是中资银行在海外面临严格的监管壁垒,分支机构网络和人才储备不足,从而导致中资行在海外布局发展困难。在中国境内,银行的覆盖率已接近饱和,甚至大行都开始裁撤网点,银行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寻求业务和区域扩展的问题迫在眉睫。

总体来看,2025年中国银行业的挑战核心在于如何在低息差、严监管、高风险的环境中实现稳健增长,解决问题不仅仅是等待政策助力,银行自身也需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强化科技赋能,深耕细分市场,提升跨境、跨地区服务能力,适当转型,涵盖更多业务服务。(本文首发于,作者|李婧滢,编辑|刘洋雪)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