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创始人退出、雷军清仓,车来了IPO管理层稳定性受关注

IP属地 北京 编辑:沈瑾瑜 GPLP 时间:2025-02-13 12:03:11

作者:七佰

2025年2月,中国最大的实时公交信息平台“车来了”母公司元光科技(metaLight Inc.)更新港股招股书,距离上市仅一步之遥。

然而,这家曾获阿里、滴滴、雷军等众多明星资本加持的明星企业,却依然面临多重挑战:高德、百度地图的全面挤压,创始人退出与股东减持引发的管理层动荡,以及市场对其单一商业模式和盈利可持续性的质疑。

市场份额之困:夹缝中求生的垂直平台

“车来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实时公交数据的精准性。截至2024年6月,其覆盖近460个城镇,用户数达2.81亿,月活用户2878万,按城市覆盖率计算稳居行业第一。然而,若按市场份额划分,其在国内公交时序数据服务市场的占比仅为10.2%,落后于高德地图(19%)和百度地图(11%)。

更令“车来了”感到压力的是,高德、百度等综合出行平台不仅提供实时公交查询服务,还整合了网约车、本地生活等一站式服务。这种综合服务的优势在于,用户无需切换应用即可完成出行决策,从而大大提高了用户粘性。相比之下,“车来了”作为单一的公交查询工具,其用户粘性相对较低。

以百度地图为例,其公交查询功能已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用户在使用公交查询功能时,无需切换应用即可完成出行规划、打车、餐饮等一站式服务。这种“降维打击”使得“车来了”的月活用户增速放缓。招股书数据显示,2023年“车来了”的平均月活用户仅同比增长3.6%,而同期高德地图的月活用户已超过7亿。

此外,“车来了”的运营高度依赖交通机构授权的GPS数据。2024年上半年,其数据许可费占销售成本的59%,需向地方政府支付年度费用以获取数据使用权。然而,这一模式并不具备排他性。多地政府已在公交站台部署实时信息屏,部分城市甚至将数据开放给第三方开发者,进一步削弱了“车来了”的独特性。

与此同时,区域性公交查询应用的崛起也加剧了市场竞争。这些应用在本地化服务和用户习惯上更具优势,而“车来了”的全国覆盖策略难以形成差异化壁垒。例如,“掌上公交”和“车到哪”等应用在特定区域内拥有较高的用户认知度和使用率,对“车来了”构成了直接竞争。

管理层动荡:创始人退出与资本撤退

元光科技的创始人邵凌霜曾因其职业生涯中的一次争议事件而备受关注。2017年,邵凌霜因指使员工非法爬取竞争对手“酷米客”的实时数据被法院判处缓刑,并赔偿50万元。

招股书显示,2010年2月至2016年12月,邵凌霜任武汉元光的首席行官、董事及法定代表人。邵凌霜及当时的武汉元光若干员工涉及刑事诉讼,且被起诉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

法院认为,邵凌霜等利用数据抓取软件从第三方服务器获取包含公交车运行情况及预计到达时间信息的原始数集,以提高“车来了”显示信息的准确性,并对被告判处缓刑。缓期执行完毕后,法院宣布不再对被告执行原先的监禁判决。

这一事件直接导致邵凌霜辞去CEO职务,并将股权投票权转让给现任董事长孙熙。目前,邵凌霜名下的“Bus Dream”仍持有元光科技4.46%的股份。

尽管招股书强调“整改已完成”,但这一历史污点或仍将被证监会重点关注,成为IPO审核的潜在风险。

同时,作为早期投资人,雷军通过顺为资本在2013年以“硬需求”为由押注“车来了”。招股书显示,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武汉元光进行了种子轮融资、A轮融资及 A1轮融资。完成A1轮融资后,武汉元光的股东包括北京顺为、真格天创、光谷创投、阿里巴巴中国等。

2016年,武汉元光完成B1轮融资,在这轮融资中,顺为向滴滴和另一股东转让了部分股份,在2024年5月,顺为将剩余的股份转让给Garaitz Capital,IPO前已彻底从股东名单中消失。

除了雷军的清仓,阿里和滴滴也分别减持股份。

2023年12月,阿里巴巴投资和滴滴全资持有的Cheering Venture与武汉元光订立了股份回购协议。根据协议,武汉元光以1500万元向阿里巴巴投资购回773.78万股,以167万美元向Cheering Venture购回了196.70万股。回购已分别于2023年12月27日及2024年2月2日完成。

资本撤退的背后,是对“车来了”增长瓶颈的担忧。招股书数据显示,“车来了”的收入结构高度依赖广告,超96%的收入来自广告收入。尽管公司尝试通过会员付费等新形式增加收入来源,但收效甚微。会员费收入占比不足1%,显示出“车来了”在多元化收入方面的乏力。

管理层动荡和资本撤退进一步放大了市场对元光科技治理能力的质疑。尽管现任管理层强调其“技术背景深厚”,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带领团队突围仍是未知数。此外,招股书还显示,2021-2023年公司经调整净利润波动剧烈,从4420万元降至981万元再回升至4650万元,盈利稳定性不足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IPO能否说服市场?

“车来了”的商业模式高度依赖广告,2024年上半年移动广告收入达8850万元,占总收入的98.2%1。尽管程序化广告收入同比增长23%,但其广告形式(开屏、横幅等)易受用户屏蔽工具影响,且广告主更倾向于将预算投向高德、百度等流量更大的平台。招股书亦承认,若无法持续吸引广告主,公司业绩将面临重大风险。

面对市场份额之困和管理层动荡的双重挑战,“车来了”的IPO之路显得尤为艰难。然而,元光科技并未放弃努力,而是尝试通过技术创新和生态拓展来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在技术创新方面,“车来了”致力于提高实时公交数据的精准性和覆盖面。通过加强与交通机构的合作、优化数据算法、提高数据更新频率等方式,“车来了”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公司还尝试将实时公交数据与其他出行方式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方案。

在生态拓展方面,“车来了”尝试向其他领域拓展业务。例如,公司推出了“时间+价格”(电力价格预测)和“时间+设备状态”(共享电单车监测)等新业务。尽管这些新业务目前收入贡献微乎其微,但为公司未来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要真正实现技术创新和生态拓展,“车来了”还需要克服诸多困难。首先,公司需要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和粘性,提高用户留存率和活跃度。其次,公司需要拓展更多的收入来源,降低对广告收入的依赖。例如,可以考虑与交通机构合作开展增值服务,如公交卡充值、公交广告等。此外,公司还可以考虑与其他出行平台合作,共同打造出行生态闭环。

招股书数据显示,“车来了”在2021年、2022 年、2023年以及截至2023年的移动广告分别占总收入的 95.6%、85.2%、96.2%、94.8%。2024年上半年的移动广告收入达到8850万元,占总收入的98.2%。尽管程序化广告收入同比增长23%,但其广告形式(如开屏、横幅等)易受用户屏蔽工具影响。

同时,广告主更倾向于将预算投向高德、百度等流量更大的平台。这使得“车来了”在广告市场上的竞争处于不利地位。

为突破单一收入结构,“车来了”需要加快新业务拓展的步伐。然而,新业务的发展需要时间和资源的投入,且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此,“车来了”需要在保持现有业务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探索新业务领域,以实现多元化发展。

“车来了”的IPO,不仅是垂直工具类应用的生存之战,更是资本对细分赛道价值的重新评估。在综合平台垄断流量的时代,其能否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拓展找到第二增长曲线,将决定垂直应用的未来命运。

若成功,或为同类企业提供转型范本;若失败,则可能成为“大平台吞噬小应用”的又一注脚。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