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撬动9200亿后,以旧换新+全民智驾能否再创奇迹?

IP属地 北京 编辑:江紫萱 盖世汽车 时间:2025-02-13 11:02:53

2024年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关键一年。在政策强力支持、市场需求升级与产业技术突破的共同作用下,全年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2289.4万辆,同比增长5.5%。其中,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以及新能源乘用车的高渗透率成为了市场的两大亮点,共同推动了汽车销售额的大幅增长,也为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

进入2025年,政策持续,叠加全面智驾时代来袭,新一年的中国车市又能否再创新的奇迹?

政策驱动下的增长奇迹

在经历了三年的疫情重创和全球经济疲软的双重挑战后,业内对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持悲观态度。然而,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以12%的两位数增长率收官,销量首次突破3000万辆大关,创下历史新高。尽管经济逐步复苏,但疲软的房地产市场和席卷多个行业的裁员潮,仍在暗示消费者需“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令人意外的是,在“以旧换新”和“报废更新”双政策的驱动下,中国汽车市场实现了从存量市场到增量市场的跨越式发展,汽车产销量再创新高。根据商务部数据,全年汽车以旧换新超过680万辆,报废更新290万辆,置换更新370万辆,直接拉动汽车消费额920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成绩是在2024年4月政策实施的情况下取得的。

去年4月,商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明确规定符合条件的报废并新购置新能源车或燃油车分别可获得10000元和7000元的补贴。数据显示,汽车以旧换新信息平台从收到全国第一份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到申请量突破1万份,仅用了25天。

在政策的积极作用下,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焕发活力。8月16日,商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提出对符合《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规定,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车的个人消费者,补贴标准由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贴1万元、购买燃油乘用车补贴7000元,分别提高到2万元和1.5万元。

数据显示,从4月27日收到第一份报废更新补贴申请,到补贴申请量突破10万份,用时56天;从第10万份申请到第50万份申请,用时45天;从第50万份申请到第100万份申请,用时38天。仅在10月16日当天,新增补贴申请量首次突破2万份。

在10月的一场发布会上,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表示,全国汽车以旧换新信息平台实现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一口办理”,累计访问用户已超过5000万个,访问次数超过3.3亿次,已有超过230万名计划申请补贴的消费者在平台上完成登记注册。

新能源车市 “两端开花”

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呈现出“两端开花”的发展格局,政策驱动与市场选择相互协同,共同推动行业进步。在财政补贴政策逐步向普惠化转型的背景下,15万元以下经济型新能源车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在瑞银的一则调研报告中更是点出,比亚迪是“以旧换新”政策下的最大受益者。

在高举“油电同价”后的次年,比亚迪再次以“电比油低”引领中国车市新一轮价格战,成功突破价格壁垒,在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实现了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性竞争。根据研究院终端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15万元以内插电混动车型的终端销量同比激增407%,市场份额由2023年的1.69%跃升至7.9%,成为撬动下沉市场的重要支点。

与此同时,政策引导下的消费升级趋势在高净值群体中加速显现。2024年,国内30万元以上高端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提升至38.28%,较上年增长2.83个百分点。以问界M7/M9系列为代表的智能豪华车型,通过融合高阶智驾与环保属性,精准捕获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升级需求。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Model Y在30万级市场的持续领跑,验证了政策激励与产品力提升的双轮驱动效应。

政策红利的外溢效应显著激活了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以旧换新政策不仅直接拉动了新车消费,更形成了“1+N”的产业联动效应。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24年末,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已达1281.8万台,同比增长49%,全年充电量突破1100亿千瓦时大关,同比增长38%。其中,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已达98%,3.5万台的布局规模有效破解了里程焦虑。这种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与二手车流通体系优化、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网络建设形成了良性互动,共同构建起新能源汽车生态闭环。

价格战、技术转型与产能失衡

不可否认,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2024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这背后仍面临着多重挑战,亟需行业各方共同努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价格战对车企盈利能力的影响不容忽视。持续两年的价格战导致车企毛利率普遍下滑,尤其是新势力品牌。以哪吒汽车为例,其母公司合众新能源因资金链问题被迫关闭直营店,转向经销商模式以缩减成本。

图片小鹏汽车

而进入2025年以来,价格战更是不曾淡化。先是年初“零首付+三年免息”“零首付+五年免息”大混战,到复工后全民智驾来袭,正如顾剑民博士于日前在其公众平台上所说,“一边刚打响‘全民智驾’第一枪,另一边已开始狂扔‘核弹’了。典型的加量不加价,新年伊始,已经打了两年的价格战又以另一种形式迅速升级。”

图片比亚迪

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认为,车市内卷严重,边缘企业和多数新能源车企盈利能力弱,终端渠道新车亏损严重,资金断裂风险加大,汽车流通行业生存压力大,将进一步加速竞争淘汰。对于车企而言,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盈利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市场竞争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研究院终端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已达68.76%,较上年同期提升12.39个百分点

然而,合资品牌和传统豪华品牌也在加速电动化转型,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此外,技术转型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尽管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进步,但如固态电池等新一代电池产品的量产和应用仍需时间。

与此同时,出口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市场取得了显著增长,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公布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国汽车共出口641万台,同比增长23%。

图片上汽集团

然而,出口市场的政策风险不容忽视。研究院资深分析师指出,中东地缘冲突规模扩大,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以及欧盟碳排放考核落实不及预期,欧洲、东南亚、拉美经济形势不及预期,这些因素可能对2025年出口增速形成压制。

此外,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本地化生产与服务体系尚未完善,依赖CKD(全散件组装)模式的比例仍高达60%,这使得企业在面对政策变化和市场波动时的抗风险能力较弱。未来,企业需要加强海外市场的本地化生产和体系建设,提升抗风险能力,以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再次,产能利用率失衡的问题依然突出。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2%,比上年同期上升0.3个百分点,比三季度上升4个百分点。

但聚焦到细分领域,新能源车产能过剩问题尤为明显,部分新势力工厂利用率不足50%,而传统车企的燃油车产线闲置率攀升,转型成本高企。这种失衡不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市场竞争加剧。

2024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以政策为杠杆撬动了存量焕新,以技术为引擎驱动了新能源普及,而自主品牌的崛起则重塑了全球竞争格局。然而,行业仍需在盈利模式、全球化能力与产能优化上寻求突破。未来,随着智能驾驶、能源生态与产业政策的进一步协同,中国汽车产业有望在全球碳中和进程中扮演更核心的角色。

政策、车企、市场三重奏

为进一步稳定车市,国家和地方政策继续保障车市稳步向上发展。2025年是全额减免新能源购置税的最后一年,与此同时,地方政策补贴、新能源下乡活动以及“以旧换新”等政策都将持续,进一步拉动市场需求释放。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时,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置于首位,并明确提出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等举措,释放出2025年将继续实施以旧换新的积极信号。

在该信号释放后,各地政府迅速响应号召。截至目前,已有上海、宁夏、湖南、江苏、贵州、广东等10余个省市,以及众多地级市明确表态将延续该项政策。其中,上海市表示,“2025年本市汽车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补贴政策将在2025年国家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出台后另行发布实施。”

同一时间,广州市商务局发布了跨年度衔接开展2025年商务领域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公告。按照有关工作安排,广州市2025年将继续开展汽车以旧换新活动。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表示,个人消费者在政策接续期间可先行消费,待2025年度国家汽车以旧换新系统或2025年度重庆市汽车置换补贴系统开放后,及时申报补贴。

与此同时,车企也行动了起来。目前,已有超过10家汽车品牌发布类似政策,以提振市场信心。

随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于今年1月8日联合发布2025年以旧换新政策通知,新政策进一步提高了补贴标准,将新能源及燃油乘用车单车最高补贴额度分别提升至1.5万元和1.3万元。为汽车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推动车市持续向好发展。

基于对供给端各车企的新车规划以及宏观政策等多重因素的考量,研究院资深分析师预测认为,2025年我国乘用车产量有望较去年上涨3%,达2830万辆;销量的增幅约为2.5%,总量为2828万辆。其中,自主品牌中比亚迪、奇瑞、吉利预计将为2025年车市贡献 173 万增量,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助推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达到73%。

新能源汽车方面,2025年我国产量有望达到1580万辆,同比增长28.3%;终端市场方面渗透率将在这一年达到55.8%,总量规模达到1579万辆,较上一年同期增长28.4%。

面向2025,中国汽车产业正站在历史性跨越的临界点。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5%的里程碑,当自主品牌市占率剑指73%的新高度,这场转型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替代,而是关乎全球汽车产业话语权的战略重构。

当以旧换新政策从应急之举演变为长效机制,中国汽车产业已悄然完成发展范式的转换,从而迎来更具韧性的增长周期。但这个周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产销数据的线性增长,而在于能否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能否在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的交汇处开辟新赛道,能否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