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场景是消费者逻辑,也就是需求逻辑,场景中隐含的需求信息就是产品进化的线索。
组织是营销的驱动力,有什么样的组织,组织有什么样的职能,营销就有什么样的驱动力。
40年前,中国企业是没有营销概念和营销部门的,有计划科就不错了。后来有了供销科,这个科掌握了企业的核心资源。再后来供销分离,有了专门的销售科,并衍生出一个部门——宣传科。
宣传科之后就有了品牌部和市场部。当然,很多企业当时甚至至今也搞不明白市场部是什么。幸亏中国企业基本都是行动派,想不明白不要紧,干明白就行。
传统企业在失去捕捉消费者需求的能力
2017年5月,我和营销专家刘春雄在发起数次游学后,经过多次复盘,写了一篇《传统企业转型,第一刀请干掉市场部》的文章。
我提出的一个观点就是:传统企业正在失去捕捉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在增量时代,需求大于供给,企业不需要动脑筋就可以吃饱喝足。市场部不过是当年宣传科转型过来给销售部做服务、做物料的一个“跟班”,根本不需要也不具备研究消费者需求的必要和能力。
我们开始呼吁企业抓紧把市场部干掉,成立新组织,并用互联网武装起来,向消费者定向、高质量输出内容。当然新组织的班底还是市场部,重心有所侧重而已。今天有绝大部分企业依然以市场部作为组织名称,但是功能有所进化。
很多企业在这个方向找到突破口,比如中国精酿啤酒品牌优布劳,在组建新市场部后迅速实现了小众产品全国化的布局,在全国3000家门店构建了私域流量阵地,成为中国精酿啤酒旗手品牌。
缩量时代,很多媒体和传播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比如头条系、短视频的介入,让传播产生了很多变量。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人们对消费者的研究可以用性别、年龄、职业等通用概念来划分,因为消费者的从众性较强,消费金字塔并不高。但进入缩量时代后,消费金字塔急剧拉高,我们已经很难用块状、片状的方式来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同一个人或同一类人在不同的场景里,消费行为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开奔驰的富人晚上在米其林餐厅吃饭,吃完饭后可能和几个朋友又去街头撸串喝啤酒,早上可能又去路边的早餐店喝豆浆吃油条……
所以,按照人群划分消费的模式有了局限性。但场景营销会带来新的机会:在同一个场景里会有不同的人,同一个人又会出现在不同的场景里。
过去,很多企业和咨询公司迷恋消费者调研,样本数据都很扎实,但是结果可能大错特错!因为在特定的场景里面,所获取的信息不一定是消费者的真实感受:你一边送人家礼品,一边问人家好吃不,他们当然不会说不好吃。这一点在美国总统竞选里面也体现得很清楚:民调和实际相差很大。
可以说,场景是消费的终极体现和最末端,有足量信息、变量、规律值得我们去研究。
为什么要提干掉市场部、组建场景部?
市场部的底层逻辑是中心化的,它需要像太阳一样不断地散发热量(内容),通过媒介向市场覆盖传递,是 F2C(厂家对消费者)逻辑。对于市场部的考验是,能否有持续的新鲜感和内容输出能力。
场景是消费者逻辑,也就是需求逻辑,场景中隐含的需求信息就是产品进化的线索。
场景也是一个复杂的变量,是一个巨量的信息库。因为人物、时间、地点等要素的穿插会构成无数信息,能否从这巨量的信息里找出规律和机会,考验新时代企业的能力。这完全需要一个组织来承担此功能。
消费场景需要传播支撑和渠道链接,在所有的消费场景里面,可抓取、可链接的消费场景是最有价值的。线上叫传播场景,线下就叫势能(教育)场景。传播场景基本是由 UGC(用户生成内容)组成,势能场景基本由传播价值、具有体验功能的价值终端或 Top店组成。
如果说场景部是播种机,那么销售部就是收割机。只播种不收割是浪费,只收割不播种则是土匪强盗。线上场景部的工作方向就是线上收获足量的 KOL(关键意见领袖)、KOC(关键意见消费者),反馈并管理场景数据,优化产品,从而实现质变。
线下场景部的工作方向就是定义渠道结构,利用总部的参谋部、数据中心远程调度线下特种部队攻城略地,解决普通步兵无法攻克的堡垒、高地、势能终端,培育意见领袖。
场景部脱胎于市场部,但又不同于市场部。
刘春雄老师把传播分为 F2C、B2C(经销商对消费者)、P2C(商品对消费者)、C2C(消费者对消费者)四个分类。前三个基本都是围绕广告语在转悠,会产生 slogan、 logo等重复性语言和概念,基本处于:我说你听,你不听,我就继续说,大声说,重复说……直到你相信为止。
这种逻辑在增量时代屡试不爽,我有钱我任性,只要我说就有人听,听了就会增加购买概率。但是进入缩量时代后,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变大,选择渠道变多,对于你说我听的模式比较厌烦。他们需要的是:我们说我们听,和你无关!
这就是 C2C的底层逻辑,消费主权的画外音:不是你说我们听,而是我们自己说,你爱听不听。你所说的,有可能爹味十足,我们就不听。
所以,C2C的发起者是 C(包括大 C、普 C),这是主角!厂家可以参与,但是最好隐身在幕后,不露痕迹地远观而不可亵玩!
C2C存在的土壤有三个:线下、线上、社群。
线下 C2C的表现形态是口碑,口碑的形成是缓慢且稳定的,在达不到一定量级的时候,很难出现化学反应。
线上 C2C的表达形式是基于各个社交媒体、购物平台等网络社会,线上 C2C的传播基本可以捕捉和量化,量化数据在某个时段达到量能级别后会发生质变。
社群 C2C的表达基于人际关系或微信体系,以私域小圈层为主要载体,需要一个圈又一个圈地去破,圈子破到一定量级也会出现质变。
之所以干掉市场部,就是我不再说,听你们说。
之所以成立场景部,就是偷偷研究你们(消费者)在说什么、干什么,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场景是消费者自己的场景,一定不是厂家臆造的场景。
场景部实践:场景决定战场
战场定生死,增量解千愁!
一个有灵感的企业会有无穷无尽的创意和想法。与其和巨头在红海里面摔跤拼刺刀,不如在自家蓝海里面自由逍遥。
增量时代的逻辑基本是人找货,竞争焦点在货架。货架的最大化占有,对传播的影响最大。
缩量时代的最大变化就是消费不再单纯依赖货架,而是依赖兴趣。这个时代里面,消费主权开始凸显,主导权从卖方传导到买方。以研究消费者场景、兴趣、行为,触发消费者 UGC,收集分析消费数据的场景部由此而生。第一个实践场景部组织构架的企业是金星啤酒,作为一个老牌的啤酒企业,经历过增量时代的消费井喷,也经历了和五大巨头肉搏拼刺刀的阶段。
企业转型精酿后,副董事长张峰作为首席产品官,一改传统设计风格,在品牌年轻化的基础上,构思了“啤酒+”的产品设计出发点,选择了年轻人普遍接受的中国茶作为“+”的对象,以信阳毛尖、茉莉花茶、西湖龙井、蜜桃乌龙组合装推出金星中式精酿,并选择了一个不一样的上市策略。
过去的新品推出基本是靠线下渠道推销,然后看动销回转能力,再商定政策铺货,餐饮流通全面铺开,接下来就是无休止地买店、陈列、促销……
这一次金星中式精酿没有选择线下铺货,而是选择从直播间发起。首发那一天直播间就爆单,在没有投流、不做促销、不请网红的情况下,由员工自播。产品力的基因起了决定性作用,就如江小白创始人陶石泉讲的,“产品出来了,剧本就写完了”。
从线上居高临下的金星信阳毛尖精酿以信阳毛尖为 IP,势如破竹,迅速走红中原地区,触发各地消费者疯狂拍照发抖音、朋友圈,短短两周时间就有几百万 UGC,数亿传播量。在这期间,以研究线上场景数据及内容、消费者结构的场景部雏形应运而生。
新产品新渠道,各地经销商主动上门,一个月之内河南省内经销商布局完毕,两个月全国大部分地区经销商布局完毕。
金星中式精酿通过不到半年的时间,完成了增量覆盖存量的完美换挡转身。从一个全国竞争最激烈、价格最低的省跳出,成为一个全国规模最大、利润最高的精酿啤酒企业。从一个大池塘(传统啤酒)里面的小鱼变成了小池塘(精酿啤酒)里面的大鱼,一跃成为中式精酿的规则制定者和引领者。
场景部构建的另外一个实践案例就是名仁苏打水。它与金星啤酒的异曲同工之妙在于,两家都是大池塘里面的小鱼,小池塘里面的大鱼。名仁苏打水40亿元的体量,在6000亿元的饮料江湖里面排不上座次,但是在苏打水领域,名仁却一骑绝尘、处于有老大无老二的位置。
缩量时代来临,很多营销的规则和习惯都要重新打乱,重新定义。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传统企业将面临无论如何努力,传统产品、传统品牌都不会增长的局面。因为消费者已经不是增量时代的审美,也不是增量市场的诉求。场景部作为以消费者研究为第一要务的部门,应具备帮助企业捕捉消费者的能力,进而成为缩量时代的火车头!(作者:方刚,场景营销研究院秘书长)
责任编辑:杨晓 | 责任校对:赵艳丽 | 审核:张旭 | 美编: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