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内容解读
2025年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这份文件可以说是新能源行业的一份“大礼包”,里面装满了政策干货。
1.新能源全面入市
简单来说,就是风电、太阳能发电这些新能源项目,以后都要进入电力市场“打擂台”,电价不再由政府定价,而是通过市场交易形成。这就好比新能源企业以前是“旱涝保收”,现在要靠自己的本事在市场上“闯荡江湖”了。
2.差价补偿结算机制
政策还贴心地为新能源企业准备了一个“安全垫”。当市场交易价格低于机制电价时,电网企业会给企业补差价;如果高于机制电价,就扣除差价。这相当于给新能源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在市场波动中不至于“手足无措”。
3.存量与增量项目差异化管理
存量项目(2025年6月1日前投产):这些项目可以享受“老政策”,电价按现行规定执行,不高于当地煤电基准价。就好比是给老项目一个“缓冲期”,让它们能够平稳过渡。
增量项目(2025年6月1日后投产):新项目就得靠自己在市场中“打拼”了,机制电价通过市场化竞价形成。这就好比是给新项目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让它们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4.政策协同
政策还强调了与绿证政策、电网代购电、市场机制等多方面的协同。这就好比是给新能源企业“铺路”,让他们在市场中能够走得更稳。
二、政策影响解读
政策出台后,新能源行业就像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也带来了不少挑战。
1.对新能源收入的影响
新能源电站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大变化。以前是“旱涝保收”,现在变成了市场交易收入 + 价差补偿收入 - 辅助服务分摊费用。这就意味着,新能源企业的收入不再那么稳定,而是要靠自己的本事在市场上“拼杀”。
2.对新能源电站运营的影响
市场交易成了新能源电站的“必修课”。企业不仅要会发电,还要会交易。这就要求企业提升交易能力,优化运维策略,提升功率预测的准确性。
3.对新能源电站投资的影响
投资决策也得跟着变。以前可能看项目就行,现在还得看市场。不合理的投资决策可能会被市场“淘汰”。不过,项目核准与并网的要求降低了,这让新能源企业“松了一口气”。
4.对火电与用户侧电价的影响
火电企业可能会因为新能源入市而“受益”,因为它们可以通过灵活性调节获得更多收入。而用户侧的电价影响还不太确定,新能源电量增加可能会拉低价格,但调节性资源成本上升又可能会推高价格。
试听了解电力交易员工作内容~~
三、新能源企业布局建议
面对这样的政策环境,新能源企业该如何布局呢?
1.积极主动提升交易能力
①做好“交易全周期发电预测”:升级功率预测模型,满足现货交易的需要。
②建立高频交易能力:提升交易频率,适应市场变化。
③构筑资源整合能力:通过打捆“新能源 + 火电”“新能源 + 水电”与“新能源 + 用电”,减少单独预测难度。
2.提前布局推动经营转型
①基于市场价格信号进行投资决策:重构投资模型,优化项目布局。
②打通企业内部营销与生产的联系:实现精益化生产与精细化运营。
③构筑面向高频交易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体系化的风险管理能力,保障交易收入可控。
3.差异化布局存量与增量项目
①存量项目:关注设备更新改造机会,提升竞争力。
②增量项目:聚焦已通过竞价入选机制的项目,确保电价与成本匹配。
4.市场化交易与风险管理
①长期合同锁定收益:鼓励与电力用户签订多年期购电协议(PPA),提前锁定电量和价格。
②现货与中长期市场结合:完善现货市场报价策略,缩短中长期交易周期。
5.区域与技术选择优化
①区域优先级:选择新能源渗透率低、消纳能力强的区域进行布局。
②技术选择:优先选择低度电成本的风电、光伏项目。
6.并购与资产整合
①存量项目并购:重点关注具备设备升级潜力的存量项目。
②增量项目并购:聚焦已通过竞价入选机制的项目。
新能源全面入市是我国能源转型的关键一步,虽然带来了诸多挑战,但也带来了更多机遇。新能源企业需要积极应对,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