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2018年,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辞任,以一句“我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道尽传统零售业的无奈,黯然退场。
而从2020年财务危机后便开始“风雨飘摇”的苏宁,在近期开始深陷“破产”风云。
首先明确的一点是,近日关于苏宁破产重整的消息,并不是我们熟悉的“苏宁易购”,而是苏宁系下的另外三家公司。
据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显示,苏宁电器、苏宁控股、苏宁置业三家公司于2025年1月26日由南京中院受理重整,这三家公司分别涉及电器零售、控股投资和房地产等领域。
其中,苏宁电器和苏宁控股均为苏宁易购的股东,但持股比例非常小,约为1%-3%;苏宁置业则为苏宁电器控股股东。
以上信息被市场解读为“苏宁破产”,相关传言甚嚣尘上。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重整更多只是针对一些非核心业务但亏损严重的公司实行“剥离”,进一步进行资产重组,说是“破产”确实是夸张了。
但一个事实是,在不断加速断臂自救后,摆在苏宁未来的不确定性正越来越强。
破产疑云下,千亿苏宁正面临千亿负债
对于网上“苏宁负债1300亿,宣告破产”的传言,作为苏宁系中目前最“赚钱”业务之一,且常被市场代指为“苏宁”的苏宁易购最近正开始跑断腿的辟谣。
据华夏时报10日援引苏宁方面表示:“首先,这不是破产重整,其实是债务重整,在南京中院的法律文书里面是没有破产这两个字的;其次,这三家公司其实对上市公司苏宁易购已经没有多少持股了,它们的变化并不影响上市公司(即苏宁易购)的经营。”
虽然言尽于此,但从法律角度来看,重整本身就属于法定破产程序的一部分,是企业因无法清偿到期债务而启动的司法程序。根据《企业破产法》第二条,法院受理重整申请,即表明企业已具备破产原因,只是重整的目的是通过司法手段拯救企业,而非直接清算。
而某种意义上来说,苏宁负债1300亿,这则消息也不能说完全不实。只是负债的不是苏宁易购,而是苏宁电器。
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年末苏宁电器总资产为1249.6亿元,总负债为1344.8亿元,净资产-211.8亿元。自2020年陷入亏损后,显然直到今天,苏宁电器也没有摆脱亏损。
即使是一直在努力撇清和重整公司关系的苏宁易购,目前状况也不容乐观。
有商家向PConline透露,他们从一年前决定注销苏宁易购旗下内容服务交易平台“易任务”账号后,直到今天,其1000元的平台保证金,即押金仍未被退回。
从2022年因为连续三年扣非净利润为负,苏宁易购正式“戴帽”,股票简称由“苏宁易购”变更为“ST易购”。直到大半个月前才刚刚宣布2024年三季度实现扭亏为盈。
这也是自2020年以来,苏宁易购首次实现全年盈利,受益“国补”政策红利,但扣非净利润仍然亏损,盈利可持续性存疑。
而更重要的是,苏宁易购的财务状况也在面临红线。
截至2024年三季末,苏宁易购总资产为1194亿元,总负债为1086亿元,净资产为108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1%。虽然苏宁易购目前尚未资不抵债,但其负债率极高。
图源:雪球
同时2024年还是苏宁易购的债务集中到期年份。据Q3财报,苏宁易购的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及非金融机构借款余额就约387亿元。
赚不到钱还负债高企,张近东的商业帝国正走向悬崖边缘。而这一切,从2020年开始,就已有预兆。
电商浪潮中的战略调整滞后
谁还能记起张近东和许家印那杯价值200亿的交杯酒。
2017年,为了加速线下市场的扩张布局,苏宁向恒大地产战略投资200亿元。2020年,随着恒大上市告吹,这笔200亿的投资没有收回,被转换成了恒大地产股权,但后续恒大流动性危机导致股权价值大幅缩水,间接加剧苏宁资金压力。
在那个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开始崛起的黄金年代,苏宁失声错过的“转型期”与张近东的投资息息相关。
从2012年到2020年,苏宁并没有选择升级数字中台,而是先后收购了PPTV、天天快递、万达百货、家乐福等企业。
结果就是以48亿元收购的家乐福至今连年亏损,PPTV在收购2年后就开始剥离。而2019年以27亿接盘的万达百货也最终成为财务拖累。这三起收购可以说是苏宁争议性较大的收购案例。
加上国际米兰的巨额账单,这些战略失误最终构成了苏宁的财务黑洞。随着资本退场,资本用脚投票的沉默比任何看空报告都致命。
在帝国崩塌前,在那个渠道为王的时代,苏宁在供应链上的掌控力曾使其成为资本市场的造富神话。
2015年,张近东曾以810亿元的身家登上胡润百富榜第九位,截至2024年缩水到65亿,排名800名开外。
曾经的张近东也看到过线上电商的机会。但正如上述的大举投资,转型迟疑期在电商竞争最激烈时分散资源,也让苏宁错过了黄金期。
2011年,张近东提出要“再造苏宁”,计划利用十年时间将苏宁易购打造成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50%的电商行业第一。
十年后(2021年),苏宁易购巨亏433亿元,创下A股年度亏损纪录。那一年张近东辞任苏宁易购董事长,想通过引入国资让苏宁得以从亏损泥潭中脱身。
但多年来的沉疴已然使其难以跟上时代的脚步。
不管是大润发还是苏宁,都曾提过实现“新零售”的凌云壮志。从模式来说,就像马云2017年那句“未来没有线上线下之分”,新零售的核心内涵便是线上线下融合,相互打通,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新场景,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难以提及哪家传统零售和电商平台具象化实现了“新零售”。
而更重要的是,在市场的关注点都放在新世代消费者的当下,年轻消费者心智的剥离才是摆在苏宁面前的冰冷现实,当年轻消费者在社媒平台上提问“苏宁和国美哪个先倒闭”时,热评第一是“我上次用苏宁还是五年前买空调”。
年轻世代的遗忘显然比谩骂更可怕。
从2018年,苏宁市值将近1500亿元的峰值跌至如今的190亿元,恰与拼多多市值从200亿美元(约等于1461亿人民币)到2000亿美元的爬升曲线形成“死亡交叉”,两条K线也在无声中完成时代交接。
时代确实不会说再见,它只会用市场数据默默宣告你的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