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短剧,行业“有毒”

IP属地 北京 编辑:唐云泽 钛媒体APP 时间:2025-02-11 19:03:49

文 | 市象,作者 | 王铁梅,编辑 | 杨舟

整个2025年春节前后,预计有约近2000部短剧上线,但没有任何一部短剧被热议出圈。

据DataEye统计数据,知名明星加盟,抖音全力营销的最热免费短剧《夫妻的春节》播放量仅有3.3亿,和《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相关话题在去年春节期间7.1亿的播放量有着巨大落差。不少短剧业内人士认为,经过此次春节,以后行业内很难再相信所谓的“春节档奇迹”了。

“春节之前,各家短剧公司和平台可以说是锣鼓喧天,拼命营销‘短剧春节档’,试图在今年春节再次复刻去年《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出圈奇迹,结果现在春节已经结束,成绩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入行短剧编辑三年的王佟向「市象」表示。

春节档的失灵,表面上看是作品质量难以让观众买单,但其根本逻辑还在于短剧行业的内容生产方式存在问题。

01 短剧内容模板化

“春节之前就刷到了很多春节档短剧的营销,看上去都非常吸引人,结果开播之后随便点开一部一看,全是差不多的剧情,只是换了个演员。我是去年春节付费追完了《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这部剧的,当时觉得剧情非常精彩,结果一年过去了,现在的短剧里还全都是《八零》用过的套路。”曾经的短剧重度爱好者刘槐告诉「市象」。

对内容不满,是观众难以买账的唯一原因,短剧观众能明显感知到,当一部短剧小有成绩之后,套用和抄袭其中套路的同类短剧就会雨后春笋一样大量出现,王佟表示,“每当一个路子被市场证明有用,所有编剧都会被要求把这个路子‘用到烂’才行。

短剧内容模板化是短剧行业被诟病已久的问题,也是王佟认为真正阻碍短剧长远发展的主要原因。“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短剧行业所有人想的都是赚快钱。”王佟告诉「市象」,“行业里不是没有好编剧,也不是没有人想提高剧本质量,而是这些需要时间和成本,回本慢一点公司就会受不了。”

快,一直是短剧最大的特点,剧情节奏要快,拍摄制作周期要短,5-7天拍完,1-2周内上线播出,数月内结算收入,成了短剧行业的日常模式。据传《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拍摄周期仅十天左右,投入的制作成本也仅有八万元,但上线后单日充值就达2000万,当月其制作公司听花岛和发行方点众科技就获得了过亿的回报。

“《八零》在行业里就像一个奇迹标杆,所有人都趋之若鹜的想复刻,公司对编剧的要求只有两个,一是出本子够快,二是踩中爆点,说白了就是什么有流量写什么,编剧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也不该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围绕是否能快速获得流量这一点来运作,打磨剧本这个编剧的本职工作,在短剧行业成了浪费时间的无效动作。”王佟向「市象」表示。

(图片DT商业观察)

短剧行业存在的用层层狗血套路来引导情绪、博取流量,并且抄袭和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和其行业的发展速度并不匹配,所以广电部门对于短剧的监管和整改力度也越来越大,红果短剧在12月被约谈,随即停止更新五天,进行整改,重新制定了精品化战略。

02 精美化不等于精品化

“刚知道红果要搞精品化的时候,还是有期待的,毕竟看腻了狗血复仇重生剧。但没想到红果所谓的整改,就是把已经上线的短剧改个名字,删掉部分剧情。新上线的短剧也一样,虽然制作比之前精美了很多,造景和服装一看就很贵,但剧情变得很无聊。所谓精品化,只是把狗血的部分删一删,然后套个好看的外壳而已。”刘槐告诉「市象」。

行业人士普遍的感受是,去年冬天横店的短剧制作卷到了有史以来的巅峰,不论大小剧组都在抢更好的造景,更贵的服装和造型,昂贵的造雪机一开就是一天,一位剧组的演员统筹告诉「市象」,短剧群演的价格在一年内涨了几倍,在春节前达到巅峰。

一位短剧业内人表示,曾经短剧制作成本几万左右是常态,后来变成十几万左右,再后来卷到五十万左右,而今年春节档那些没什么水花的短剧,制作成本甚至都要八十万元往上。

各家都知道春节是个不能错过的档期,但时间紧任务重,业内现在共识就是要卷,哪怕时间再紧,在制作上也绝不能松懈,优秀一些的妆造团队报价几千一天,都有公司抢着要,有质感的服装,有名气的演员,这些都要烧钱。但唯独编剧环节,不愿去烧钱。

王佟表示,“别说短剧演员日薪上万,现在横店一个灯光师日薪都上千,但普通编剧的收入在这个链条中还处于最下游,忙活一个月写的本可能只能卖出几千,单集价格只有几百元,都说短剧有‘造富’神话,这其中恐怕不包括编剧。”

究其根本,是因为短剧在一开始便是一场“流量游戏”,《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看上去似乎制作周期短,成本低,但制作方点众科技表示,其实营销投流成本就占了80%以上,以1000万的充值收入为例,其投流成本大概就占到了800万以上。这并非点众科技的独特操作,而是一种业内共识,也就是营销的重要性一定超越剧本质量。

无论是卷演员阵容还是服化道,都可以在营销时将其转化为流量,而剧本质量无法转化为资方所需的即时流量,所以自然不成为这场“流量游戏”中所被重视的部分,一个爆款剧本翻拍十几版都是常态,某短剧制片人告诉「市象」,“在剧本上费劲花钱没必要,什么爆写什么就行,剧本打磨时间不如用来多拍两部戏。

“这个行业没有给编剧真正创新和创作的土壤,现存的爆款也总有用尽的时候,很显然,现有短剧的题材红利已基本耗尽,所以才会有各方纷纷押宝的春节档大扑街的现象。”王佟分析。

03 短剧行业“有毒”

流水线一样的编剧工作,畸形的剧本创作逻辑,催生了“有毒”的行业氛围。参与过短剧剧本创作的不少编剧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短剧行业并不适合认真对待内容的编剧,快餐式的创作正在摧毁编剧人才,新入行编剧普遍存在"不会写完整故事"的职业缺陷。这也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每当有编剧打造出优质剧本,名声在外之后,下一步选择往往是默契的往长剧编剧行业发展。

“在编剧行业,从长剧编剧转短剧编,一般会被认为是走投无路的选择,一些长剧编剧是宁愿封笔也不愿去短剧行业的,这种现象其实不仅存在于编剧行业。其实演员、导演也都是如此,一旦有了成绩,逃离短剧似乎就成了必选项。”王佟表示。

2024年的影视剧黑马《九重紫》是导演曾庆杰的第一部长剧,在此之前,曾庆杰拍摄的《虚颜》《招惹》《念念无明》都是受观众认可的高分横屏短剧,虽然并非每集两到三分钟的竖屏短剧,但其惯用的重生、逆袭、复仇元素,以及节奏快,信息密度高的特点与短剧相同。曾庆杰的成功,就在于在保持短剧特有元素和特点的同时,依旧注重剧情逻辑和剧本质感。

在短剧界倍受认可是曾庆杰能够转向长剧的跳板,王佟告诉「市象」,他接触到的短剧导演不少都相当羡慕曾庆杰的成功转型。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成功出圈后,饰演女主角的短剧演员滕泽文也迅速引起关注,不少观众表示认可她的演技,凭借《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成绩,滕泽文可以接触到不少头部短剧团队,但是在此之后,她似乎就销声匿迹,观众再次看到她时,却是在长剧《墨雨云间》中饰演一个出场仅有几分钟的小配角。

很多人觉得头部短剧演员有最好的短剧资源,日薪上万,在短剧的舒适圈呆着才是最好的选择,何苦去卷长剧这条拥挤不堪的赛道。但实际上,短剧行业始终没办法给演员安全感,夸张和流水线式的演技要求,也无法帮助演员磨练演技,所以对于已经走到头部的短剧演员来说,不惜一切代价进入真正的影视圈才最重要。

因为短剧行业的“快回本”操作,所有的短剧演员一旦进入一个剧组,几乎就要不眠不休,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拍摄,一位短剧演员告诉「市象」,进组后每天出工18小时左右是家常便饭,很多时候在拍摄时,是靠着意志力在说台词。

现在各平台都在高喊“精品化”,但显然如何获得流量依旧是短剧业真正看重的。“我作为编剧,希望短剧行业能真正在供给侧来一次大变革,流量游戏没办法帮助行业长远发展。”王佟表示。

(文中人物为化名)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