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资讯 » 正文

万亿帝国静悄悄:马化腾的“反脆弱”密码

IP属地 北京 编辑:沈如风 财经无忌 时间:2025-02-11 17:30:22

文 | 无锈钵 芝麻糊

关于腾讯,投资教父段永平在2023年讲过一个观点:

腾讯的确定性比苹果低不少,但依然是目前最好的投资标的。

回望过去的五年里,一股围绕着存量、内卷、降本增效的风潮,几乎席卷了所有商业赛道。

围绕“新增长故事”所展开的博弈里,相较于声浪喧嚣的新能源车市、电商、大模型赛道,腾讯所处的业务板块,则显得有些“静悄悄”。

但缺乏声浪和话题,并不意味着缺乏考验。

如果说2020年至今,上述行业所普遍经历的,更多是经营模式、用户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那么,腾讯面临的考验,则要更加复杂。

一面是自上到下对互联网平台经济的重新审视,另一面是游戏、广告等业务在存量时代下亟待破局......一系列风险、挑战、考验的背后,随便摘出一条,就足以让一家头部企业全力应对。

而在经历这一切之后,腾讯依然交出了一份良好的答卷。

在半年前的《腾讯价值股与成长股之争》中,我们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

腾讯并不是价值股,而是应当被归类为成长股。

结合这家企业过去一个财年的经营表现,这一观点无疑进一步得到了诠释。

在千帆竞逐的扩张时代,腾讯或许并不是最善于创业的公司;但在追求高质量增长的存量时代,腾讯的守业能力,正在得到全面印证。

“从不确定性中获益”是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这位《黑天鹅》的作者,在《反脆弱》中提出的概念,看上去马化腾似乎深谙此道。

1、成为“效率大师”的马化腾

理解腾讯自2020年后的转型与变革,一张摆在台面上的明牌就是降本增效。

2022年,马化腾在腾讯员工大会首次用“过冬”这个词来描述腾讯,率先给互联网行业吹了吹寒气,“降本增效”也由此成为腾讯一系列变革的显性目标,力度之大堪比腾讯2018年的“930改革”。

马化腾也一改往日低调“产品经理”的印象,成了痛批内部业务的“效率大师”,如“留给某些业务的时间不多了”“所有的买量都是坑!”等经典金句均成为行业讨论的焦点,他甚至明确指出:“腾讯要将降本增效形成一个习惯”。

降本增效之于巨头是常见的管理法则,但回到腾讯的业务逻辑中,当这家互联网巨头率先将“降本增效”提至企业内部优先级,这至少反映出腾讯和马化腾对内外部局势的两重思考——

对外, 随着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加剧,以竞争和赛马驱动的互联网行业告别扩张期,结构性的变化需要巨头重新审视自身,聚焦主业和现金牛业务,把子弹用在关键战役和下一个风口上。

对内, “大象”也在学会起舞,利用组织变革,强化内部协作,让“听得见炮声”的一线员工和管理者把握发展航向,这是一种“重回创业者”的心态。

事实上,参考海外巨头的发展历史,微软、谷歌也都将降本增效作为转型的首要动作,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在带领微软转型时,就曾关停诺基亚手机等无价值业务,将资源分配到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更具发展潜力的业务方向上。

腾讯同样如此。

2021年至今腾讯的“降本增效”可以分为三条路径:一是,在业务逻辑上,聚焦核心业务,关停无价值业务,同时收缩投资战线。二是,在财务指标上,实行盈利优先,重视成本控制。三是,加速组织变动,以小团队谋求更灵活的创新,提升人效。

在业务逻辑上,此前据媒体报道,自2022年以来,腾讯关停或下架产品数量超40个,涉及小鹅拼拼、幻核等不同业务板块产品,在核心主业上,也大力强调“减肥增肌”的逻辑,例如在to B业务上,腾讯云从集成到被集成的角色转变,也是最好的例证。

而在投资业务上,腾讯也在做减法。

2021年是腾讯对外投资的巅峰期,平均1至2天就投资一家企业,但据IT桔子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腾讯对外投资数量分别为96起、41起、24起,出手次数腰斩,态度谨慎。

在财务指标上,观察腾讯近两年财报趋势,不难发现,其净利润增速和毛利等指标多次超过营收增速,特别净利润增速呈现出逐季加速状态,2024年Q1净利润同比增速甚至飙升至近年的新高54%。

在组织架构上,早在2023年上半年的集团战略会上,马化腾与刘炽平就曾提出:“少点管理角色,多些实干的(员工),让组织更扁平。”

去年9月,腾讯宣布取消职级外显,希望内部员工减少对职级的过度关注,不以职级论英雄。而在团队整合上,腾讯也在加速组织的分与合,以腾讯游戏为例,今年1月,腾讯宣布天美工作室群进行架构调整,将天美旗下原先十余个工作室整合为全新的三大研发子工作室,目的就是为了发挥团队的协作能力。

拉长周期来看,在所有的互联网大厂中,腾讯是最早捕捉降本增效趋势、也是最坚决执行的一个,在长达近四年的降本增效下,腾讯也终于走出低谷 ——马化腾在去年年会上赞扬了成果,表示“所有业务都浮出了水面”,腾讯的财效和人效也均有显著的提升。

2、多点开花,新芽生长

核心业务的维稳之外,如何在不同时代环境和用户需求下,输出好的产品和服务,则是市场对于腾讯的长期要求。

作为一家进入公开市场20逾年的上市公司,腾讯几乎是完整经历了早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再到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整个周期,并始终在用户量和用户粘性上引领行业。

20多年的时间里,牌桌上的玩家更迭了几轮,牌堆也重洗了几次,甚至于出牌规则也几经改变,唯一不变的是,腾讯始终能够适应当前轮次的出牌节奏。

去年11月发布的三季度财报里,除去惯常的营收数据,腾讯再一次专门提及了互联网时代的“活化石产品”——QQ,并表示,在升级了平台后端基础设施,并增加和推广了腾讯频道以及AI妙绘和相册回忆等新功能后,“QQ的移动终端月活跃账户数于同比增长回正”。

一款诞生于26年前的产品,至今仍然能够活跃于行业头部,QQ的不断焕新,某种意义上,也正是腾讯长青故事的一种缩影。

2024年年初,马化腾在全员会议上提出,每个业务板块都要思考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能不能长青化,有没有新芽。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里欧曾经有过一个观点:

“一切萧条都是为市场去杠杆化所作的准备。”

这里的杠杆并不仅仅只指代债务杠杆,推而广之,也包括战略层面的思考——企业经营需要应势而为,在上行周期跑马圈地、加速扩张,在下行周期中减少折腾、蛰伏待变。

腾讯的新芽战略,无疑正是上述理念的具象化体现。

相较于寻找新风口的奔波、全力转型的豪赌,新芽战略在对内优化,发掘新增量的同时,做到了不折腾,实现了企业资源层面的“去杠杆”,也有效整合填补了过往业务的疏漏。

结合财报数据来看,新芽战略已经成为了腾讯当前最亮眼的增长动能。

相较于两年前,马化腾在业绩承压之下,高呼“全村的希望”,当前阶段,腾讯三大业务板块之中,至少有两大板块(增值服务业务、广告业务)依托新芽实现了可观的增长。

以增值服务板块为例,作为被马化腾点评为“非常争气”的业务。

三季报显示,增值服务业务分部在2024Q3实现收入827亿元,同比增长9%。从收入结构来看,国内游戏在同期实现收入373亿元,同比增长14%,收入再次刷新近年来新高;国际游戏同期收入录得145亿元,按固定汇率计算的同比增速为11%。

国内市场的增长中,以王者荣耀、和平精英为代表的王牌游戏业绩复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独有偶,国际市场的增长表现中,财报点名表扬的两大支撑——《PUBG MOBILE》及《荒野乱斗》,也均是上线于18年左右的“资深产品”。

另一边,源自视频号的新芽,也在不断激活整个生态,为腾讯打开全新商业局面。

以月活突破8亿,平均每天50%用户使用的“搜一搜”功能为例,财报中称,“微信搜一搜利用大语言模型的能力,加强了其对复杂检索及内容的理解,提升了搜索结果的相关性,在商业化检索量与点击率均实现了同比增长。”

然而财报之外,作为微信生态的“超级桥梁”,微信搜索功能从部门成立到如今接入AI问答,经历了整整6年的打磨。

在微信生态内部,类似这样的新芽业务还有很多,新芽的成长,不仅为帮助老树收获了接入新时代用户的契机,新芽彼此之间的聚合,也在商业和体验层面彰显出强大的合力,并不断向外延展新的故事。

这也正是腾讯向市场所传递的,存量时代的新解题思路:

面对波动的、全新的环境,企业并不需要费力抓取“新牌”,有时候,只要理解、读透现有的手牌,同样可以凭借最小的成本,创造新的胜利。

3、下一个五年,腾讯的长期故事在哪里?

这基础上,所谓的“效率大师”、“老树新芽”所折射出的,正是腾讯战略思想中最核心的两点:

务实主义和长期主义。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如何同时兼顾“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是一个足以让管理者崩溃的问题。

对此,腾讯给出的方法也未必完美,但胜在简洁高效。

一方面,虚则实之,对于那些需要大量前期投入、回报周期较长的“务虚”项目,腾讯希望它们能够加速“浮出水面”,落地真实场景。

“浮出水面”,是此前马化腾用以总结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的关键词。

2024年1月,马化腾曾表示,2023年度对PCG事业群提出最大的要求就是浮上水面、活下去。

不久前结束的员工大会上,这一点评也被转赠给了负责混元大模型开发任务的TEG(技术工程事业群),马化腾提到,腾讯会持续投入资源进行算力的储备,希望各个BG都能拥抱大模型的产品化落地场景,抓紧浮出水面。

相较于百度、科大讯飞等广泛呼吁“大模型商业化”的引领者,腾讯在大模型赛道的“存在感”或许有所差距,但却一直在“闷声发财”。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Q2腾讯混元大模型已在近800个腾讯内部业务和场景中落地,包括腾讯会议、企业微信等SaaS产品,并广泛应用于汽车、零售、教育、金融和医疗等行业。

与此同时,过去的一年里,腾讯也在不断依托引擎侧的升级,让大模型实现零门槛“开箱即用”。

不过今年春节爆火的DeepSeek或许也会在腾讯内部引发很多思考,但目前还没有见到高层对此表态。

另一方面‍‍,实则虚之,对于电商、流量等能够直接变现的业务,腾讯则追求更多的创意和长期思考。

一个直接的案例就是视频号。

这个昔日腾讯眼中的“全村希望”,在2022年一度创下了4.5亿日活的惊人数据,并一举超越快手,成为了仅次于抖音的国内第二大短视频与直播平台,这一数字在之后的两年里,进一步增加到了5亿多。

5亿日活的体量,对于任何一家互联网企业来说,都对应着万亿级别的直播电商机遇,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

唯独对于腾讯来说,这是一步需要慎之又慎的慢棋。

此前,一度有微信内部人士爆料称,张小龙不喜欢直播带货,认为这种形态千篇一律又过于吵闹。

对此,包括马化腾在内的一众腾讯高管都给予了赞同与支持,不久前的员工大会上,马化腾还专门提及了张小龙对于电商的思考,并表示:

“小龙觉得商品就是信息,不应该只是局限在视频号,而是应该纳入整个微信生态,从原子层角度去思考电商。这样走出来的路跟别人不一样,会走得更远。我们坚决支持做这样的创新发展,发挥我们的社交能力做电商的生态连接器。未来也期待更多的‘蓝包’和新的创意。”

没有人知道,腾讯理想中的电商业务会是什么形态,但至少,刚刚经历灰度测试,引发热烈讨论的微信送礼物功能,已经为这一章节,开了个好头。

正如业内人士所点评的那样:

“作为初代互联网公司,腾讯先后创造了国民级应用QQ和微信,早已对流量祛魅,不会看到流量爆发而着急变现。而是具备孕育生态、孵化新故事的耐心。”

某种意义上,相较于云计算、大模型、社交电商这些充满悬念感的名词,这些潜藏在务实主义和长期主义背后的冷思考,或许才是支撑腾讯走过下一个五年的关键。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