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强制配储“闹剧”终落幕!

IP属地 北京 编辑:钟景轩 北极星电力网 时间:2025-02-11 11:31:11

2025年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指出“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家级层面的文件中对“强制配储”要求进行规范,备受诟病的“强制配储”政策终于得到了纠正。

风光“消纳”下的发展探索

随着新能源在我国的高速发展,在“十二五”末年,我国新能源消纳形势变得十分严峻。

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3297万千瓦,创历史新高;光伏也在这一年使我国成为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但是,2015年,我国平均弃风率达到了15%,同比增加7个百分点,其中,甘肃、新疆、吉林三地弃风率均超过30%;光伏整体消纳水平优于风电,但在西北部分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弃光现象——甘肃弃光率达31%,新疆弃光率达26%。

我国为了支持新能源的发展,解决西部地区弃光、弃风愈发严重的问题,对风、光项目进行托底保障的《关于做好风电、光伏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工作的通知》于2016年5月31日挂网。但保障性收购政策实则“治标不治本”,因此,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的再一考虑《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也于2016年6月1日挂网,将能源革命的希望寄于能源技术创新之上,呼声极高的储能技术被纳入规划之中并被提及87次之多。

2017年,由于消纳条件已成为各地风电开发的“门槛”,所以,青海省发改委在印发《2017年度风电开发建设方案》时开启了我国“强制配储”之路——要求列入规划年度开发的风电项目按照规模的10%配套建设储电装置。2019年,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风电配储项目——鲁能海西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50兆瓦/100兆瓦时的磷酸铁锂电池储能项目也在青海海西州并网。

在2017-2019年间,陆续有省区出台类似青海省“强制配储”的要求。自2019年底开始,“强制配储”政策爆发,至2020年底,我国二十余省区发布鼓励或强制配储的文件。2020年,我国新增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规模首次突破GW大关,是2019年同期的2.4倍,并且绝大多数都是应用在风光发电侧的项目。

可以说,“强制配储”最大的“政绩”便在于为我国储能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市场需求,推动了储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政策“无奈”下的资源错配

2020年,被业内称为“风光+储能”平价的关键时间节点,各类“储能+”为支撑的电力系统结构初步呈现。但是,时任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的俞振华在《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中直言“占据绝大多数的新建风光发电侧项目属于强配储能,缺乏模式和价格传导机制。风光储模式促进了储能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但缺乏体现储能成本疏导机制的强配储能必然引发低价的无序竞争......”

他坦言:“如此模式下的快速增长无助于储能产业健康发展,劣币驱除良币,技术迭代很有可能走上歧途。

俞振华的担忧不无道理,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频频得到验证。

截至2023年底,我国电源侧强制配储装机占全部储能装机的比重为42.8%,但新能源配储的平均利用率指数仅为17%,而电网侧独立储能的平均利用率指数则为38%,新能源配储“建而不用”的问题凸显。

尽管从数据和现实上反馈出来的问题已如此严峻,但新能源配储的政策之风并没有得到遏制。据北极星储能网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2月19日,2024年仍有45项政策规定了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配置储能要求,而且,越来越多的地区明确“无储能不并网”、“无储能不得参与竞配”,甚至配储之风还刮到了分布式项目之上。

整理

回归“本源”的破局之路

最早开始“强制配储”的青海也最早开始探索另一条破局之路——共享储能。

在意识到新能源+储能独享模式导致的调峰能力和收益“双低”的问题之后,2018年,国网青海电力公司首次提出了“共享储能”的概念,并于2019年4月在鲁能海西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储能电站进行了共享储能交易试运营,拉开了共享储能模式应用的序幕。

不过,共享储能商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独立储能企业和新能源发电企业或用户之间的市场化交易机制。因此,青海、国家能源局西北监管局也相继启动了共享储能调峰辅助服务市场试点,出台了《青海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运营规则(试行)》,为共享储能市场化交易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3年至2024年,随着我国多个电力现货市场转正,并伴随着现货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新规也已经下沉到省级区域,共享储能的发展模式受到认可,国内新增的储能装机也逐渐从强制配储向独立共享储能转变,将配储与新能源解绑——允许配建储能电站转为独立储能电站,并参与市场化交易。

铺垫了这么多,我国也终于于今年春节假期之后一纸文件叫停“强制配储”。但是,随着这一文件要求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储能的责任也将更加巨大——能够在市场化竞争中为新能源项目提供更高收益的储能电站和运行模式才会被市场和业主所选择。

作者: 铮铮投稿与新闻线索:chenchen@bjxmail.com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