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q3.itc.cn/q_70/images05/20250121/1e8ca5cebfff4130bacea630fbc2d88c.png)
在汽车发展的百年历程中,燃油车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近年来,全球车企却纷纷加速 “脱油”,一场围绕着燃油车命运的产业生死战正在悄然上演。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燃油车的大限真的要到了吗?
政策施压,禁燃时间表步步紧逼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各国政府纷纷挥舞起政策的 “大棒”,出台了一系列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挪威计划在 2025 年就实现新车全面电动化,率先向燃油车 “宣战”;英国也不甘示弱,将禁售时间提前至 2030 年;欧盟更是通过法案,明确 2035 年全面禁售燃油车 。
在中国,虽然没有直接给出禁售时间表,但 “双积分” 政策持续发力。车企想要生产燃油车,就必须获取足够的新能源汽车积分,否则将面临高额罚款。这就像一道紧箍咒,倒逼传统车企加速向新能源领域转型。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积分交易总额突破 100 亿元,这一数字背后,是传统车企在政策压力下的奋力突围。
技术变革,新能源汽车后来居上
曾几何时,续航里程焦虑和充电速度慢是新能源汽车难以逾越的两座大山。但如今,电池技术迎来了爆发式的突破。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高达 255Wh/kg,丰田更是将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提前至 2027 年。有了这些技术的加持,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轻松突破 1000 公里,充电时间也缩短至 10 分钟左右。再加上特斯拉 V4 超级充电桩实现 “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曾经困扰消费者的痛点正被一一化解。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进程也在飞速发展。OTA 升级让车辆能够不断进化,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更是让出行变得更加轻松便捷。相比之下,燃油车的机械架构在智能化浪潮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逐渐沦为 “传统技术” 的代名词。
市场分化,消费者用脚投票
从市场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 5% 到 30% 仅用了 3 年时间,2023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 1400 万辆,市场渗透率达到 18%。在一些一线城市,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街头巷尾的常见车型。
但市场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在寒冷的东北地区,零下 30 度的极寒天气里,电动车续航会大幅缩水,燃油车依然是很多消费者的刚需。在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偏远地区,燃油车的可靠性也更胜一筹。此外,二手车市场上,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保值率也出现了明显分化,3 年车龄燃油车残值率跌破 50%,而特斯拉 Model 3 三年保值率仍保持 65% 以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产业重构,传统车企艰难转型
全球车企加速 “脱油” 的背后,是万亿级汽车产业链的重构。长安汽车宣布停售燃油车时间表,大众狼堡工厂改造电动车专属平台,这些转型举措虽然彰显了传统车企的决心,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博世作为传统汽车零部件巨头,被迫裁员内燃机部门员工,以应对产业变革。宁德时代在德国建设工厂时,也遭遇了当地的环保抗议。但在这场产业变革中,也孕育着新的机遇。精进电动研发的 800V 高压平台,华为入局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都在重塑产业价值链。
虽然目前新能源汽车来势汹汹,但燃油车不会在短期内彻底消失。在商用车、特种车辆领域,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燃油车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不过,其市场份额被新能源汽车逐步蚕食已是不争的事实。未来十年,大概率会是多元动力并存的时代,但电动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车企们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积极布局新能源领域,才能在这场产业生死战中赢得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