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苏宁溃败背后是张近东个人野心与误判代价

IP属地 北京 编辑:朱天宇 文轩新闻 时间:2025-02-10 22:00:17

图源丨文轩图库

中国昔日零售巨头苏宁旗下三家公司进入破产重整程序,这场中国商业史上最惨烈的败局背后,是张近东个人野心与误判的血腥代价。

据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2月7日披露,苏宁电器集团、苏宁控股集团、苏宁置业集团的破产重整案件,于今年1月26日由南京市中级法院受理。

上述三家公司的债权人应在今年3月25日之前申报债权,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将于4月2日通过网络方式召开。

苏宁电器和苏宁控股均为A股上市公司苏宁易购的股东,分别持股1.4%和2.75%,这两家股东被申请重整,不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及持续经营。

有分析师认为,苏宁系三家公司的重整,更像是一次瘦身和卸包袱。非主营业务在过去占据了苏宁大部分现金流,负面影响非常大,“现在该剥离就剥离,该舍弃就舍弃。”

苏宁曾是中国电商企业的头牌,风光无限,由张近东一手创立,并执掌这个商业帝国长达30余年。这期间,苏宁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空调专营门市部发展到综合电器连锁,到互联网,线上零售平台,直至拥有线上线下各种类型的零售渠道。

图源丨网络

2011年,张近东以358亿元身家登顶福布斯中国零售首富,苏宁电器以近1500家门店、年营收近千亿的规模稳坐中国家电连锁头把交椅。

高光之下危机四伏,互联网大行其道的2020年,马云喊出“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而张近东却仍坚信“实体店是零售业的根基”。2013年,苏宁电器更名“苏宁云商”,试图以“线下反攻线上”的路径实现O2O融合,但这场转型从一开始就充满矛盾。

制度模型的设计导致线下团队与苏宁易购长期内斗,实体店被要求为线上导流却无分成机制,导致“左右手互搏”。这让苏宁困于“用线下利润补贴线上”的慢性失血。

截至2019年,苏宁易购活跃用户数仅为京东的1/4,用户年均消费额不足京东一半,传统零售基因导致其始终未能建立真正的数字化能力。而这场“带着枷锁跳舞”的转型,最终让苏宁在2015-2020年间累计亏损超500亿元。

如果说电商转型是战略失误,那么激进多元化扩张则彻底掏空了苏宁的根基。张近东试图用资本杠杆撬动一个“商业帝国”,却陷入“规模幻觉”的陷阱。

2016年,苏宁以2.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0亿元)收购国际米兰近70%的股份,之后又以7.21亿美元拿下英超2019-2022赛季独家转播权,试图复制“内容+零售”模式,这一豪赌震惊国内外商界和体育界。但由于中国体育付费市场成熟度不足,PP体育最终因拖欠版权费被终止合作,超百亿投资血本无归。

几年之后的2019年, 苏宁以48亿元接盘家乐福中国,当时张近东以为捡了一个大便宜,寄望让苏宁重振雄风。张近东表示:“家乐福是苏宁发力全场景建设和快消业务的重要补充”。

然而,这场看似“抄底”的交易实则让苏宁背负了大量隐性债务,被收购时家乐福中国负债率达123%。

花95亿入股万达商业,再花27亿接盘万达百货。向恒大战略投资200亿元,约定2021年回购……如此种种,张近东的操作让大多数商人“惊掉下巴”。

张近东的多元化并未带来意想中的协同效应,反而让苏宁的资产负债率从2015年的56%飙升至2020年的83%,有息负债规模突破1800亿元。

从撒钱到找钱,张近东的资本运作手法,堪称中国民企“短债长投”的典型反面教材。

2014-2020年,张近东父子累计质押苏宁易购股权超30次,质押率一度达97%,将上市公司变成“融资工具”;

通过苏宁金服、苏宁银行等关联平台发行ABS、信托产品,仅2020年就发行供应链金融债券超400亿元,实际融资成本高达8%-15%;

截至2021年危机爆发前,苏宁电器集团货币资金仅280亿元,而一年内到期负债达700亿元,资金缺口足以吞噬所有利润(其2020年净利润仅47亿元)。

这场“借新还旧”的游戏,随着2021年恒大、万达等苏宁关联企业爆雷,债券市场收紧后彻底崩盘。

辉煌十年后,苏宁易购被江苏国资联合财团“接管”,张近东彻底出局,旗下国际米兰、家乐福中国等资产沦为“卖子求生”的筹码。

据悉,截止2023年年报,苏宁电器资产总额为1249.6亿元,归母净利润为-57.03亿,负债总额为1344.79亿元,同比下降了-5.71%。

苏宁的溃败,本质是张近东的失败。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