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公募费率改革启动一年多,这些主动权益基金为何仍未降费?

IP属地 北京 编辑:顾雨柔 《财经》新媒体 时间:2025-02-10 21:30:51

文丨蒋金丽 编辑 | 蒋诗舟

站在当下回望公募降费历程,无论是力度还是广度,轻舟已过万重山。

公募费率改革启动以来,先后掀起了三轮下调管理费和托管费的浪潮:从主动权益基金到ETF,再到近期的QDII基金。

从结果来看,这是一场几乎覆盖全行业的让利行动。在监管的倡导之下,绝大多数基金公司积极响应,推动降费落地。但也有基金公司姗姗来迟,或仍未释放降费的信号。

主动权益基金是最早启动降费的品类。2023年7月,证监会研究制定了《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虽然官方没有公开发布这份文件,但方案的主要内容见诸于多家主流财经媒体的报道。

其中提到,降低主动权益类基金费率水平。新注册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分别不超过1.2%、0.2%;其余存量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将争取于2023年底前分别降至1.2%、0.2%以下。

然而,距离该期限已过一年,仍有46只主动权益基金(不含QDII基金和浮动费率基金)没有完成这一降费要求,涉及7家公募管理人(数据Wind和基金招募说明书,截至2月9日)。

具体分三种情况:有39只仍维持“1.5%管理费+0.25%托管费”;有5只托管费在0.2%以下,但管理费为1.5%;有2只管理费在1.2%以下,但托管费高于0.2%。

谁还没降费?

从产品数量来看,仍未完成降费要求的主动权益基金,主要来自3家具有外资股东背景的基金公司。

数量最多的是宏利基金,涉及22只产品,当前费率均为“1.5%管理费+0.25%托管费”。截至2024年末,这些产品规模合计148.77亿元。

其次是汇丰晋信基金,有9只产品仍维持“1.5%管理费+0.25%托管费”,截至2024年末,规模合计187.15亿元。其中6只是公司投资总监陆彬管理的产品,规模合计127.27亿元;2只是助理研究总监闵良超管理的产品,规模合计56.3亿元;1只是吴培文管理的产品,规模为3.58亿元。

摩根资产也有7只产品未启动降费。其中6只维持“1.5%管理费+0.25%托管费”,还有1只FOF基金托管费仍为0.25%。截至2024年末,这些产品规模合计123.61亿元。

公司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杜猛有2只产品在列,分别是摩根新兴动力、摩根中国优势,截至2024年末,规模合计70.25亿元。他管理的另外2只基金——摩根远见两年持有期、摩根沃享远见一年持有期,早在2023年8月31日就已降费。

不过,这3家基金公司涉及产品所处阶段不同,有的已经明确降费日期,有的尚未行动。

1月25日,宏利基金发布公告称,对上述22只主动权益基金进行分批降费。宏利改革动力量化策略等4只产品将于2月15日开始下调费率,其余18只会在3月31日启动降费,调整过后,费率水平均为“1.2%管理费+0.2%托管费”。

汇丰晋信在2024年12月1日发布了一份公告,宣布汇丰晋信中小盘等10只产品即日起管理费和托管费分别下调至1.2%、0.2%,前述9只主动权益基金将在3月31日降至相同费率水平。

而摩根资产涉及的7只产品暂未发布降费公告。对此,摩根资产向表示,公司将积极推进旗下其余权益产品管理费/托管费的调降,具体请以公告为准。

对于前述产品降费迟缓的原因,宏利基金表示:“考虑到投资者利益,我们在2023年有第一批产品进行了降费。这次其他权益基金的降费时间,是公司综合考虑后的决定。”

汇丰晋信基金则称,公司按照既定规划,分批调降旗下权益产品管理费用,逐步降低公司产品的综合费率水平,优化公司产品费率结构。

从股东背景来看,宏利基金和摩根资产是外商独资基金公司;汇丰晋信基金是合资公司,由山西信托和汇丰环球(英国)分别持股51%、49%。

除了上述3家基金公司外,还有3家券商资管、1家券商旗下的部分主动权益产品尚未完成降费,且没有提上日程。其中,中信证券资管有4只产品,广发证券资管有2只产品,光大证券资管、中信建投证券各有1只产品。

监管指导or自发行动

为何部分基金公司降费迟缓?每一轮基金降费潮是如何推进的?对于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分别降至1.2%、0.2%以下是否为监管硬性要求?

从业内了解到,每一轮降费潮的推进略有差别,不同基金公司考量的因素也有所不同,有些受监管窗口指导,有些则是跟随同行行动。

一家头部基金公司人士透露,2023年7月第一轮主动权益基金启动降费时,不少大型基金公司有接到监管的非正式通知,要求旗下相关产品在某个时间期限内,将管理费和托管费分别降到1.2%和0.2%以下。

“对于中小型基金公司,因为还要考虑到公司的可持续运营问题,在节奏上就会适度放缓。”该人士补充道。

一家非外资中小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其所在公司没有收到监管的硬性要求,“我们是看着头部的动作,慢慢跟上的一批”。

“我们没有收到过监管指导。”一家外商独资基金公司人士告诉,监管最初召开基金降费座谈会时,并未邀请外商独资基金公司高管参加。

据其了解,外商独资的基金公司降费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股东的态度,“我们是先观望其他8家外商独资基金公司的动作,反馈给股东方,沟通过后再跟进降费”。

和主动权益基金降费的背景有所不同,第二轮ETF降费始于市场竞争。

2023年底,以易方达为代表的头部基金公司,宣布将旗下部分ETF管理费降至0.15%,托管费降至0.05%。之后,多家基金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纷纷跟进。但彼时参与降费的ETF产品,并非单一指数赛道规模最大的产品。

到了2024年11月,多只“巨无霸”宽基ETF宣布降费。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一波降费潮是由监管指导推动。这也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在证监会今年1月印发的《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到“适时适度引导行业机构调降大型宽基股票ETF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

近期,降费的趋势漫延至QDII基金。多家基金公司公告,将旗下主动型QDII基金管理费至1.2%,托管费降至0.2%。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此次QDII基金密集降费也是由监管推动。此前不少QDII基金的管理费为1.8%,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公募产品,监管方面关注到了这个情况,于是进行了窗口指导。据悉,QDII基金降费将于3月底之前完成。

公募降费的趋势仍将延续。有基金公司人士透露,监管也关注到货基收益持续下行背景下,管理费偏高的问题,后续或将推动货基降费。

此外,在1月23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2025年起将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率,预计每年合计可以为投资者节约450亿元左右的费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